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禽类,特别是在喜庆佳节之日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鸡.鸡的吃法很多,光是点得出名的做法就有100多种,1989年广州美食节上,仅是以鸡配的菜就整出了100式,真可谓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2.
曾游南京,在那儿的饭店就餐,少不了要吃上一盆盐水鸭,确实鲜美。然后叫上两只炒莱,如鱼片、猪肚之类,与之相配的菜料有别处难得一见的白果,觉得十分可口。以后又在别的饭店吃过一些荤菜,也杂以白果,估计这是南京人的爱好吧。后来去扬州,白果少见,松子随处都有,扬州名菜“松子鱼朱”,用的是鳜鱼。鳜鱼价贵,一般饭店以草鱼代替。鱼有松子相伴,增加了香味,吃来又油润,这样的搭配十分相宜。以后在别的饭店也吃到了以松子相配的荤菜,很适合我的口味。  相似文献   

3.
杂烩杂说     
我想:杂烩不是哪一位聪明的厨子绞尽脑汁烹饪出来的,应该是食客们偶然间“乱吃”吃出来的。小时候我喜欢把吃剩下来的几种荤菜和蔬菜并在一起,吃起来觉得非常香,味感也非常立体而丰富,仿佛酸甜苦辣在嘴里演奏出一首美妙的乐曲。每当这时,母亲就竭力反对我:“你看你看,又在瞎搞了!”我不但不听,反而吃得津津有味。父亲却在一旁高兴起来:“这样好!能把剩菜全部吃光,省得占着那么多空碗。”从小到大我就喜欢这样吃,这样吃也似乎挺有营养的,身体吃得像一座塔。甚至于这些年来,朋友在饭店里请我吃饭,问  相似文献   

4.
正宋庆龄一生都过着低调、简单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她非常喜欢做菜,还将饮食文化运用到外交上去。喜欢玉米加黄油1921年至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当时正在执信纪念学校念书,学校就在总统府隔壁。看到廖梦醒很瘦,孙中山于是让她每天中午12点到他们家共进午餐。孙中山夫妇加上廖梦醒,三个人吃四小碟菜。孙中山只吃蔬菜或者鱼,甚至蛋类也不食用。偶尔有些荤菜,那是为宋庆龄特意准备的。抗战时期,宋庆龄的饮食更是简单。解放以后,宋庆龄有了专门的厨师,早餐是米粥或牛奶,两片面包加一点果酱或酱小菜。她曾在致王安娜的信中说:"我这里有两听番  相似文献   

5.
N个饭文化     
王大庆 《美食》2011,(6):66-66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已上小学,亲身经历了饥饿的恐惧。那时城市居民国家只能低标准供应一些小米和山竽干,为了充饥只能自已想办法"综合利用"一些"代食品"。我吃过的"代食品"有榆树叶、洋槐叶、野苋菜等,后来郊区能吃的树叶、野菜也找不到了,只好到黄海滩涂上采摘一种叫"碱篷子"的小灌木的叶,  相似文献   

6.
凉虾     
高勇 《饮食科学》2010,(6):35-35
连续几日的太阳,使气温骤升了不少,5岁的儿子开始嚷着要奶奶给做冰激凌吃。母亲怕天气生暖还寒,小孙儿吃坏了肚子,心疼地说:“宇儿,这才什么时候啊,就吃那冰得厉害的东西。”“不嘛,奶奶,我要吃,隔壁陈天浩的妈妈今天都给做了。”儿子任性地要他奶奶给他做。  相似文献   

7.
鸡肉烙馍     
现在的人们过起日子来都喜欢快节奏。快节奏催人奋进,可同时也带来了紧迫感,使人感到身不由己。就拿吃的来说,我爱吃鸡,想吃了,随便就能买到,吃着也方便。可这些个鸡,我就是找不到鸡那原有的滋味,小时候家乡的滋味。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我家的院墙不高,是用高粱秆混合着泥土砌成的,院里跑着鸡鸭鹅,猪圈里有小花猪,厕所旁有一个用麦秸秆搭成的草棚子,是羊圈。紧接着羊圈有一竹笼子,笼子里有几只白兔。老黄狗充当了它们的卫士,围绕着它们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卧在  相似文献   

8.
恐怕许多人都喜欢旅游,或者被单位派去出差,我也是这样,总期盼着一年中有几次能住上四星或者五星宾馆的美差。说老实话,我对住的条件没有过高要求,只要干净清爽就行。但是我喜欢出差开会时能住上宾馆的重要原因就是:第二天早晨能坐在西餐厅里悠闲地吃上一顿自助餐。我喜欢西餐的氛围和自助就餐的方式,这也是我生活中一件比较轻松开心的事。据我观察:在我们周围绝大多数人都喜欢中式合餐,这样热闹亲切,甚至带点粗犷都没有关系;经常在一片拼酒声中,大伙儿相互大声说话,一边吃一边笑,有时划拳的气势仿佛要把饭店的屋顶掀掉。也许是性格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到了俄罗斯,自然少不了要尝一尝闻名世界的黑面包和鱼子酱。 黑面包是俄罗斯人餐桌上的主食,乍看起来颜色像中国的高粱面馒头,切成一片一片的,口感有点儿酸,又带一点咸,中国人一般开始都吃不惯,不了解情况的人甚至以为这是粗劣食品。其实,黑面包既能充饥,又富有营养,还易于消化,对肠胃极有益,尤其适于配鱼、肉等荤菜。  相似文献   

10.
徐纯聪 《饮食科学》2008,(11):26-26
最近,小艾频频光顾书店。同事觉得奇怪,小艾平时被孩子缠得根本没时间看书.怎么想起买书来了?小艾笑着回答同事的疑问:“我的宝宝4个月了.妈妈说得给宝宝吃点辅食了。我问妈妈吃什么好,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就吃些鸡蛋糕啊烂面条啊,也没什么特殊的。这怎么行啊,孩子那么小.怎么能吃大人的食物啊。所以.我就去书店找这方面的书.然后照着书去做。不瞒你们说.我已经给儿子定好一周的食谱了.鸡鸭鱼肉、水果蔬菜.基本面面俱到了。”  相似文献   

11.
我的邻居李老师与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儿子还好,但儿媳比较刁钻,经常故意气李老师.儿媳喜欢吃红烧肉、烤鸡腿、卤鸡蛋,不爱吃蔬菜,就总是吩咐婆婆按她的意  相似文献   

12.
无悔的选择     
要说我当厨师的故事,可以说平平凡凡。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家里兄弟姊妹又多,当时生活非常困难。平时家里伙食开得很差,我们总是感觉吃不饱。那时候我们兄弟姊妹最盼望的就是过星期天,因为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吃上一顿肉。这肉有时候做成熬锅肉,有时又做成红烧肉,那个香啊,真是不摆了。所以每次只要肉一端上桌,我们就狼吞虎咽地将它一下子吃个碗底朝天。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遇上那几年同自然灾害,家里的日子就更苦了。那时候,我最羡慕的人就是单位上的炊事员。因为无论怎么样,炊事员总是可以吃饱…  相似文献   

13.
孔娘子厨房     
烟熏鲳鱼我和妞妞都喜欢吃烟熏味的食品,烟熏培根、烟熏牛舌、烟熏鲳鱼以及熏青豆等等,不要对我说什么容易得癌啊,喜欢吃也不是常吃,那个量不致于患病的,这我有数。农家的腊肉腊肠有烟熏味,是因为烧灶头,成肉吊在那里长时间被烟熏火燎出来的。特地制的熏肠、熏肉我见过网友贴的照片,是放在架子上用柴火熏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老冰棍儿     
李舍 《饮食科学》2007,(10):42-42
每年夏天我都要给儿子买上几次冷饮。其实说冷饮是买给儿子的,有点不公平,因为儿子没有我吃得多。每次冷饮买回家,我就以母亲的权威给儿子做好了种种规定:每周只能吃两根:运动后不许吃;饭前饭后不许吃。儿子虽然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执行。而我却常常背着儿子偷偷吃上一根。想起我小时候常嘟起嘴抱怨:“当妈妈真好,想干吗干吗。”不知因为吃不到冷饮而撅着嘴的儿子,有没有我当年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正说起腌货糟货,我其实是个只负责吃、不负责做的角色。我妈妈太会做了,导致我至今都抱着以后再学的心态。幸好今天想写这篇文章,才细细问了妈妈,倒腾出来。最爱虾油露,肉啊鸡啊肉丸啊,用虾油露一浸就很好吃。最好吃的是肉丸,就用三分精肉七分肥肉的夹心肉,啥也别加,洗干净,剁碎,用筷子顺时针搅拌略上劲后,煮一锅开水,按照个人喜好加生姜片或者什么都不加,将肉馅捏成鸽子蛋大小的肉丸,  相似文献   

16.
英子 《四川烹饪》2001,(12):29-30
我从来不在别人面前主动说起自己的老公,更不会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老公。因为我的老公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工商界人士,也不是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他是一个要身材没身材,要人才没人才,上不得厅堂,只能下厨房的锅儿匠———厨师。女人们在一起时总免不了要说起各自的老公。可是当别人问起我老公是做什么的,我总是低声地答道:“炒熬锅肉的。”虽然这声音小得来就像蚊子叫,可是对方的“顺风耳”每次都听了个一清二楚,有的人还投来羡慕的目光:“啊,你可真有口福啊,当心不要吃得发胖哦”说起我的“口福”,却是令我气得七窍生烟的…  相似文献   

17.
别致的米菜     
一般我们都知道:用各种各样的荤菜、素菜,再加上一个烹调的好手,就能做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肴。用菜做菜,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我们有没有逆向思维过:米也能做菜。米菜到底是什么味道?我经常在饭桌上问朋友:谁吃过米菜?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我一直想用文字正儿八经地品尝那一道道别致的米菜。  相似文献   

18.
一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道川菜,因为四川人爱管公鸡为“叫鸡”。我喜欢这样的叫法,又形象又准确。在川南一带,“凉拌叫鸡肉”是一道常见的菜,大小宴席上都少不了它。凉拌的时候,用叫鸡肉就是要比用母鸡肉味道更妙,放正宗的做法,取料是一定要用叫鸡肉的。但现在一些地方即便是高档的宴席,这道菜往往也是用母鸡肉做成的,名字也变了,叫“凉拌鸡”,这是个狡猾的花招,你若追究起来,他会说,这是“凉拌鸡”嘛,我又没说是“凉拌叫鸡肉”!我吃到过的最好的凉拌叫鸡是我老家四川荣县的“缸钵凉拌鸡”,这是我给它起的名字,而且这道菜不…  相似文献   

19.
啊 锅魁     
在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时,或许有人会疑惑:“锅魁,也值得你这个诗人‘啊’一下吗”?我的回答是:“诗人喜欢的东西,当然会不吝笔墨地抒发表达其所爱,从而有理有信地‘啊’下去。我这人平常吃东西爱算经济账,所以常啃锅魁,不过我可是常吃常新,只要有感受,就想‘啊’一下,我这可不是在东施效颦哟!”  相似文献   

20.
“妈,你怎么还吃呀?瞧你都快变成啥了?”念初中的儿子时常在饭桌上提醒我节制饭量。 说实在的,自我家的宝贝儿子上高年级以后,我的体重就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每次上街碰见久违了的朋友,屡屡都让他(她)们大吃一惊:“天啊!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福态了?”例如此类的惊叹每次都让我倍感尴尬,以至于让我产生了“恐街症”,平常除特殊原因外,我是很少上街的。不爱逛街的老公摆脱了我这个购物狂的纠缠,和儿子在一旁窃喜解放万岁!望着身边少妇们那婀娜的身姿,我好生羡慕,终于下定决心减肥。当时经朋友推荐,我买回一个疗程的“康尔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