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化工》2021,49(16)
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化工原理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为导向,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中药制药工艺设计及新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对工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课程教学新知识拓展不充分、基于工程问题的教学内容渗入不够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该课程教学团队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新工科背景下其他高校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模式,针对工程化学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程化学跨学科课程改革新思路,以土木专业为例,采用广域课程模式,构建以模块化教学、项目式课程、梯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工程化学土木专业跨学科教学体系,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型工科人才需求,要求高校对新工科建设做出有效的应对。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思想是立德树人,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工程流体力学作为高校工科类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的前置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开展了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工程流体力学如何有效结合产生最大化教学效果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了工程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促进本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并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建设提出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基于这一背景,如何开展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线上课下教学方式的探索实践两方面,探讨目前工程学科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材料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工程实践性较强等特征。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及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综合型材料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教育的推行对培养多元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理论核心课程“电化学原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手段、团队建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思路,并予以实践。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引入、实际案例的分析、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使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得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钱朋 《广州化工》2022,(15):234-236
精细化工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基于我校精细化工课程教学现状和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体会,本文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改革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生生、师生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以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工科精细化工人才打下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盼  刘应敏  薛郑州  杨晨  魏伟  瞿鹏 《广州化工》2022,50(3):154-155
为应对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教育部设置了新工科专业,引发了高校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考.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新工科背景下产生的新工科专业,而新能源材料概论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本文以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范例进行实践探索,针对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李敏 《化工中间体》2023,(8):128-130
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培养出未来的优秀工程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能力,更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构建了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实践相结合、课程与SRTP相结合、课程与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等。为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无机化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等问题。结合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培养目标,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思路以及采用多元化课程评价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器件设计创新课程是我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综合性创新实验课程。本文对课程教学项目设计开发、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考核方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对该课程的改革探索有利于提升该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革命变革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建设要求,本文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化材专业选修课"特种陶瓷"为例,从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形式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完善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双创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黄怡  彭钢  李雪  胡鹏丽  杜传来 《云南化工》2023,(12):161-163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着重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在分析前期授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定的理念标准,围绕课堂互动式教学、过程性考核、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周衍波  宋宪强  张永利  谢邵文  陈忻 《广东化工》2022,(24):246-247+252
《普通化学》是高等院校面向新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为增强高等院校新工科背景下非化学专业学生对《普通化学》的学习兴趣,通过理论、价值、实践三重维度对课程进行改革,嵌入科学前沿,以高级氧化技术为例,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期在新工科背景下为该课程建设和教学发展提供借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广州化工》2021,49(16)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新工科技术人才为目标,对工科类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建立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体系及全流程的教学考核体系,以期能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科研素养,为国家培养具有更强实践能力、更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8.
非线性控制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 养的基础。在科教融合背景下,新任导师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三维共建的科研能力指导 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并举办研讨论坛,要求学生通过演讲汇报等形式进行模拟汇报。教学实践 表明,学生的课程成绩显著提高,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培养,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稳 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滁州学院地方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及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从多维度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实践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创新教育与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相互融合模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面对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和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与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以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了化学反应工程学科、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调整,讨论了在线教育平台参与教学的情况,阐述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最后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联合建设化学反应工程虚拟教研室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