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确定线性烷基苯反应生成动力学方程基础上 ,在消除外扩散影响前提下 ,用苯烯摩尔比为 1 0∶1的反应原料 ,在中孔分子筛负载杂多酸催化剂上进行苯与长链烯烃烷基化反应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反应组成 ,获得了不同反应温度、质量空速、催化剂粒度的烷基化反应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值 ,确定了线性烷基苯生成反应速率常数、扩散系数 ,以及反应活化能和扩散活化能参数 ,建立了考虑内扩散影响的线性烷基苯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 ,并开展模型评价、模型预测和反应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线性烷基苯收率试验值和计算值的相关指数为 0 .9892 ,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拟合试验数据能力 ,可信度较高。模型预测结果表明 ,线性烷基苯收率随着反应温度提高和原料与催化剂接触时间延长而不断提高 ,随催化剂粒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负载型PW/MCM-41催化剂。通过XRD、NH3-TPD、N2吸附和苯与1-十二烯烷基化反应考察了PW/MCM-41催化剂的组成、酸性及孔结构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并与HY分子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磷钨杂多酸负载量不高于50%时,系列负载型PW/MCM-41催化剂兼备较强的酸性和单一的中孔结构特性,MCM-41载体的骨架结构保持较完整,杂多酸分散程度较高;通过改变预处理温度和杂多酸的负载量,可有效地调整PW/MCM-41的催化性能;与HY分子筛相比,PW(50)/MCM-41催化剂对苯与1-十二烯烷基化反应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线性烷基苯选择性,而且线性烷基苯异构体分布更合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催化精馏法炼厂干气制乙苯模试试验中存在的沸石催化剂缓慢失活现象,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低润湿率时催化剂失活情况,对失活催化剂进行了GC-MS分析. 研究了原料即炼厂干气和苯中的主要杂质--CO、CO2、水对催化剂寿命的影响. 结果表明:1) 低润湿率时导致催化剂失活的物质主要是苯的深度烷基化产物,虽然也发生了乙烯的齐聚反应,但生成的小分子物质随即参加烷基化反应,最终生成多烷基苯;2) CO和CO2对催化剂无不良影响,气相中的水含量在400×10-6以上或液相中水含量在70×10-6以上时,催化剂活性暂时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胶原蛋白负载钯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胶原蛋白为载体制得了生物高分子负载钯催化剂,利用XPS、XRD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该催化剂对碘代苯与丙烯酸交叉偶联生成反式-肉桂酸的催化性能.考察了不同反应因素(溶剂、温度、原料比、缚酸剂及其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该催化剂对碘代苯与丙烯酸交叉偶联生成反式-肉桂酸的适宜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5.
离子液体中苯与己烯的烷基化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离子液体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的离子液体、原料中水含量、苯和己烯之比、一定量质子酸对苯和己烯烷基化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与其酸强度密切相关,只有在酸性条件下,离子液体对烷基化反应才有催化活性。酸性离子液体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很好的烷基苯选择性,并且可以循环使用,活性基本没有降低。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可以得到较高水平的己烯转化率,并且烷基苯的选择性很高。  相似文献   

6.
用HF/USY 催化剂催化合成十四烷基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负载氢氟酸的USY 分子筛作为催化剂, 以苯和十四碳烯为原料, 经烷基化反应合成十四烷基苯。在微型液相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反应温度、焙烧温度、空速、催化剂组成等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 氟的负载质量分数为6 .0 %, 焙烧温度为300 ℃, 反应温度140 ℃, 空速为3.0h-1 , 苯烯摩尔比为10∶1 的条件下, 十四碳烯的转化率为98 .54%, 2 -LAB(2 -烷基苯)的选择性为52.68%。HF/USY 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石蜡催化氧化反应热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石蜡与微晶蜡按质量比为4∶1进行混合共100 g,添加催化剂、助剂,在反应温度、空气流量、反应时间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反应热效应的分析表明,空气流量和反应温度对反应过程中生成自由基所需的最高能量以及活化能的影响较大。空气流量在4 L/min,温度在170℃时,反应过程中生成自由基所需的最高能量较小,活化能较小,反应容易进行。添加的催化剂和助剂质量对自由基生成的难易程度影响较大,催化剂质量为0.016g,助剂质量为1.6 g时,较易生成自由基。反应时间为6 h较好。  相似文献   

8.
烧炭法再生苯和丙烯烷基化失活催化剂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于苯和丙烯烷基化生产异丙苯的工业失活β沸石改性催化剂进行烧炭动力学研究;对动力学数据测量装置进行了全混流检验、颗粒内外扩散的影响和粒内温度梯度的考察;确定了测定本征动力学的适宜条件;对不同比例的氧氮混合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烧炭动力学数据:提出了本文条件下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关联,得出了模型的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烷基化反应组分在分子筛限域孔道中的扩散特性,以ZSM-11分子筛为催化剂,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苯与甲醇烷基化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扩散行为,并基于均方位移、自扩散系数和径向分布函数,系统的讨论了反应物分子的扩散行为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673?K时,客体分子的动力学直径、分子筛孔道结构以及分子间的竞争扩散均对客体分子在分子筛中的扩散行为产生了影响。将为扩散影响苯与甲醇烷基化反应后续路径选择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经过改装的WF-8900型连续流动微反——色谱试验装置上,采用国产的以改性Y沸石为担体、Mo-Ni为活性组分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研究了苯和四氢萘3种不同配比(摩尔比为3∶1、1∶1、1∶3)混合液的加氢裂化反应。考察了操作条件、不同原料配比时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计算出苯和四氢萘的反应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并探讨了在苯存在下四氢苯的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以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对甲醛和异戊烯普林斯(Prins)缩合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间歇反应器内保持2.0MPa的压力,在反应温度60~100℃的条件下,甲醛和异戊烯发生Prins缩合反应生成4,4,5-三甲基-1,3-二氧杂环己烷。根据合理假设提出动力学模型,采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确定反应级数及各项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均增加;计算得出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31.74、85.04kJ/mol。正、逆反应的指前因子分别为6.866×103、3.75×1010,从而得到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钛酸四丁酯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的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柠檬酸三丁酯。研究了其反应机理 ,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 ,并根据实验数据 ,确定了模型中的有关参数。在本实验反应体系下 ,测出了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 61 89kJ·mol- 1 ,指前因子为 8 390× 1 0 5 min- 1 。  相似文献   

13.
2-甲基-1,4 对苯二酚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开发成功的2-甲基-1,4对苯二酚催化合成工艺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对硝基甲苯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2-甲基-1,4对苯二酚的反应动力学,提出连串反应机理,用体系生成物浓度变化量随时间的变化率表示体系的反应速度,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确定了模中的参数,并对提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表明,在温度356.15-368.15K范围内,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α=67.750kJ.mol^-1,介于一般化学反应活化能40-40kJ.mol^-1之间,属于化学反应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AlCl3为催化剂由乳酸铵合成乳酸乙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AlCl3为催化剂由乳酸铵合成乳酸乙酯的反应,对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铵比、带水剂种类及带水剂用量等参数对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到适宜的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为乳酸铵质量的1.5%,醇铵物质的量之比为2.5:1,反应温度不高于85℃,反应时间为48h,带水剂为苯,苯的用量为乳酸铵质量的67%,产率达到22.45%。  相似文献   

15.
苯和四氢萘混合液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过改装的WF-8900型连续流动微反--色谱试验装置上,采用国产的以改性Y沸石为担体、Mo-Ni为活性组分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研究苯和四氯萘3种不同配比混合液折加氢裂化反应。考察了操作条件,不同原料配比对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计算出笨和四氢萘的反应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并探讨了在苯存在下四氢萘的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6.
HDI与聚丁二醇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六次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聚丁二醇(PTMG)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为催化剂、于环已酮中反应生成脂肪族聚氨酯的反庆动力学,求出了反应级数、反庆经常数及活化能,并确定了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国产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对正十烷加氢裂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根据Weekman集总原理,建立了正十烷加氢裂化四集总动力学模型.利用Marquardt法估计了各反应速率常数.确定了较完善的速率表达式.计算了两种压力(6.5MPa,8.5MPa)下的表现活化能,预测了各反应产物分布,其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同时,讨论了空速、温度、压力和反应活化能对产物分布的影响,为重油和渣油加氢裂化集总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上进行轻燃料油催化裂化反应实验,经参数估计确定了生焦动力学参数,建立了轻燃料油催化裂化反应生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动力学参数与原料组成进行线性关联,改进了模型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9.
以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的最新分析为基础,将双中心无限平行反应假设引入加氢热解过程,对线形升温与两段停留操作方式下的加氢热解过程(多段加氢热解)进行了数学描述,对寻甸褐煤的催化加氢热解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发现催化剂的使用不仅能够降低反应体系的活化能,而且能够使活化能分布的范围变窄,多段停留升温方式同样降低了反应体系的活化能,且催化剂的用量存在最佳值0.2%,模型回归显著性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数学模型可有效地表述煤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异丙醇为助溶剂,阳离子交换树脂CT500为催化剂,在消除内外扩散的条件下,在间歇反应釜内对柑青醛直接水合制备新铃兰醛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搅拌转速、催化剂粒径、反应温度和催化剂质量分数对水合过程的影响。采用LHHW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采用阿伦尼乌斯公式拟合得到了正、逆反应指前因子分别为0.090 46、5.317 40 mol/(g•s);正、逆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724 7×104、3.391 2×104 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