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秀波  郑云涛 《粉煤灰》2004,16(6):29-30
根据有关规定,掺用工业废渣达30%的企业,将给予免税。为了能获得这一优惠政策,我厂着手用工业废渣代替原材料使用,往生料和水泥中掺加粉煤灰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在减排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广大掺量工业废渣混凝土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工业废渣进行资源再利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废料的堆放或者丢弃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通过对水泥、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中废渣掺量的认定、鉴定方法以及程序方面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对废渣掺量进行检测时,采用综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较单一的方法更为接近真实值,此外在废渣掺量检测过程中,将资料核查法、在线流量测定法与实验室化学分析法进行结合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该体系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石煤类废渣(如钒渣)对水泥有较强的缓凝作用,影响其作水泥混合材的利用率和水泥性能稳定性.为此,依据石煤类废渣特性,在水泥中采用V2O5直接外掺及其预处理外掺试验,找出该类废渣对水泥的缓凝作用主要是因其在碱性条件下含有较高的可溶性钒所致,而利用钙基碱性物质预沉淀法可有效降低其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新鹏  王秋荣 《水泥》1997,(11):8-10
1引言使用矿化剂能对水泥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使用条件、用量及使用效果则众说纷法。在种类上有氯化物、硫酸盐、含氟化合物及其它工业废渣,在掺法上有单掺和复掺两种。由于各厂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如粉磨细度、均化条件、成球状况、锻烧方法和原材料成分等,因而各厂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峰 《四川水泥》2008,(4):46-48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大掺量、高效地利用工业废渣生产高质量的水泥,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是利用工业废渣煤矸石、磷渣、锰渣、液态渣代替粘土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泥生产中工业废渣的掺量超过50%,其3d抗压强度达32.1MPa,28d达58.6MPa,用此种工艺可生产525R早强水泥。  相似文献   

6.
秸秆灰是以发电厂利用各种质物秸秆燃烧发电后排出的废渣;钢渣是冶炼钢铁时在1 500℃高温条件下产生的副产品。将秸秆灰、钢渣等废渣为原材料经配比成型、固化养护、自然干燥和烘干脱水形成产品,直接用于水泥中生产,减少了水泥熟料用量,提高了水泥强度和磨机粉磨效率,激发了钢渣早期水化性能,从而改善了秸秆灰需水量大和钢渣难磨无活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用工业废渣生产缓凝水泥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实验,用旋窑熟料与立窑熟料对掺,电厂脱硫石膏与磷石膏搭配,掺加粉煤灰、矿渣、电厂炉渣等工业废渣,生产路基缓凝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大于4h,终凝时间不小于6.5h,水泥性能达到筑路要求,节约了天然石膏,增加了工业废渣的用量,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DTA-TG、热膨胀分析仪等手段研究了抛光废渣和掺加废渣墙地砖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现由于抛光砖废渣含有碳化硅磨料和较多熔剂,温度约1100℃以上会出现膨胀,实验确定釉面砖生产中可以大量使用抛光废渣,不会引起坯体膨胀,废渣用量可达25%。提出了抛光废渣经过均化、分级收集、分别处理,再利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提高掺加抛光废渣的陶瓷原料成分的均匀性、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瓷砖生产中废渣用量、实现陶瓷固体废料零排放。  相似文献   

9.
利用黄磷渣作原料生产水泥熟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红军  罗先波 《水泥》1999,(3):18-19
0 引言近年来,利用工业废渣作原材料的很多,有些厂家生料中废渣的种类多达二三种,这样可大幅度降低生料成本,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废渣种类越多,配料越复杂,生料越不易控制。笔者认为,在选用废渣时,我们应考虑以下几点:一要考虑它尽可能代替进厂价格较贵的原材料;二要考虑用一种废渣能否代替两种或两种以上原材料;三要考虑废渣在生料中的掺量如何以及废渣的易烧性、易磨性及有无有害成分等。我厂选用黄磷渣达到了上述要求,既解决生料控制难的问题,同时又大幅度降低了水泥成本。从1997年8月份至今,用黄磷渣代替萤石配料,…  相似文献   

10.
水泥工业是目前我国消耗和利用工业废渣最大的行业,其利废技术和产品质量都趋于稳定和成熟,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水泥工艺理论和国家有关税收政策为依据,对相关文件中错误之处作出了纠正,提出了水泥中废渣掺加量的检测方法和计算模型,供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