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面条     
说起面条,目前共认其诞生于中国.据史料记载.面条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汉代.但它在中华餐饮家族中恐怕也只能算是一个小兄弟。如果我们开一家面馆,想以老字号招揽顾客,那还可以叫“文君面馆”.打出两千多年的老字号招牌,但如果旁边有人开一家“三星堆火锅店”,那就惨了.因为那位年龄可以算到4000-5000岁.“文君面馆”就只能算黄毛丫头了。如果有人再在旁边开一家“山顶洞人烤肉店”,那就更惨了,因为这位的年龄可以算到40-50万岁,相比之下,这“文君面馆”恐怕连“青勾子”娃娃都算不上了。  相似文献   

2.
面条在海外     
宁淑运 《美食》2005,(5):57-57
面条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汉代,但它在中华餐饮家庭中恐怕也只能算是一个小兄弟。如果我们开一家面馆,想以老字号招揽顾客,那还可以叫“君面馆”,打出两千多年的老字号招牌,但如果旁边有人开一家“三星堆火锅店”,那就惨了,因为那位年龄可以算到4000~5000岁,“君面馆”就只能算黄毛丫头了。如果有人再在旁边开一家“山顶洞人烧肉店”,那就更惨了,因为这位的年龄可以算到40-50万岁,相比之下,这“君面馆”恐怕边“青勾子”娃娃都算不上了。  相似文献   

3.
手擀面     
最近回老家,见县城有家“手擀面”面馆,闻着从面馆里飘出来的阵阵香味,口水不由得涌了上来。 手擀面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面条,这种面条不同于现在机器轧的那种,这是手工做的,这种面条柔软、光滑,还不粘汤,吃起来非常可口。  相似文献   

4.
左东黎 《中国食品》2002,(16):2fzgsp
6月18日住在北京中旅大厦的客人发现,在该店二楼新开了一家粥面馆,在这里花5元钱就能喝上一碗花样特色粥,花10多元就能吃上一碗南北风味面条,花钱不多却能吃饱吃好,一传十,十传百,小面馆开业一个月便爆满。在一般人眼里,大饭店的餐厅常与高档、价贵划等号。那么作为四星级酒店的北京中旅大厦为什么要开这个大众化的粥面馆呢?中旅大厦公关部经理海燕告诉记者,开这个粥面馆,顾客定位、价格定位、动,我们首先在服务上体现四星级酒店水平,各类食品做到价低质不低。为此,我们请来了有20多年面食经验的厨师长,他做的面条筋斗好吃,…  相似文献   

5.
老马 《四川烹饪》2003,(8):27-27
最近,编辑部相继收到了一些读者来信,他们中有人询问怎样开一家专卖卤菜或凉拌菜的小店。在此之前,本刊曾先后刊登过怎样开小饭馆、怎样开小面馆、怎样开中式快餐店、怎样经营冷淡杯、怎样开豆汤饭馆等系列文章,今天我们又应读者要求刊登出这篇《怎样开一家卤菜店或凉拌菜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编者  相似文献   

6.
吃面的浇头,《吴方言词典》的解释为:“加在盛好了的面条或米饭上的荤素菜肴。”江、浙地区都说“浇头”,“浇”有加上之意。如去北方,跟面馆、伙计说“浇头”,他们不一定懂,就如同北方人说“臊子”南方人不一定明白一样。  相似文献   

7.
辛香韭菜末     
读杭州作家李庆西《书话与闲话》,有一篇《垆边食事》,谈“五荤伐性”时说“五荤”中有韭菜,杭州人不太喜欢。杭州人偶尔拿它炒鸡蛋,但决不生食。北方有些地方,韭菜也派小葱的用处,做海味就用韭菜佐馔。或者切成细末,用酱油、醋和麻油淋渍一下,拌面条吃。  相似文献   

8.
蜀都西郊,琴台放径,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物。它南与风景优美的百花潭隔河相望,西与道教圣地青羊官相邻。这就是蓉城第一家仿古建筑餐厅——“文君酒家。”提起“文君酒家”,人们自然会想到那千古传颂的“文君当护,相如涤器”的佳话。想当年,丰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以后,无以为生,只好在临邓(今四川邓睐)街上开起了一家小酒店。丰文君的父亲卓王孙认为女儿这样有损于大富豪家的尊严,坚决反对这门婚事。但后来在众人劝说下,卓王孙不得已只好送给女儿一份家产。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来到成都,购置田地房屋,筑琴台,饮酒抚琴,过…  相似文献   

9.
辛香韭菜末     
读杭州作家李庆西《书话与闲话》,有一篇《垆边食事》,谈“五荤伐性”时说“五荤”中有韭菜,杭州人不太喜欢。杭州人偶尔拿它炒鸡蛋,但决不生食。北方有些地方,韭菜也派小葱的用处,做海味就用韭菜佐馔。或者切成细末,用酱油、醋和麻油淋渍一下,拌面条吃。  相似文献   

10.
阿拉侬面馆     
正大风降雨,冬天到了,突然想起故乡的一家削面馆。在故乡纬思路上的一家面馆吃了好几年的削面,当年大家都称它为"纬思路削面馆"。多年后才知道那面馆真正的名字叫"阿拉侬面馆",更是好久以后才第一次见过阿拉侬面馆创始人。走在两侧长满白杨的宽阔大道上,阔别多年返乡的心情总是有些怀旧。小吃往往是回忆里的主角,想念一种味道原来是一种乡情。回故乡,几次都是匆匆路过纬思路,偶尔能听到面馆的信息:"纬思路削面馆早就不在了""听说徒弟又开了",越是见不到,零星的小道消息越是撩人。  相似文献   

11.
一“面”之交,三生有幸,凡到沧浪亭点心店,品尝过那里面食的顾客,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坐落在淮海中路上的沧浪亭是一家以经营苏式面点、糕团为主的沪上老字号面馆,是文化艺术界人士聚会小酌的好去处。他们特地给该店起了个雅号,叫“沧浪亭画阁”。书画大师吴湖帆和钱君(?)都为沧浪亭写过店招。  相似文献   

12.
在芝加哥的彭妮面店门前,总有人排队等候。在那小小的店堂里,每次只能紧紧地容纳30位顾客。该店供应大碗泰国面条,汤宽量多,而售价不到六美元。住在附近的一位演员马克·西尔维亚说,“这面味道真好,而且便宜,你还能要求什么呢?”显然,人们要求的是再多开一些面店。当彭妮面店在四年前开张时,它仅是林立的寿司店中的一个孤孤单单的据点。那里现在已有五家面店,其中包括一家彭妮的分店。彭妮面店的一位合夥老板内德·伊维奇说:“你也许会每星期吃一  相似文献   

13.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这些朋友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就守在我们身边了,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但是,有一点《狗迷》能够肯定,那就是:从狗出现在人类生活开始,就有一定有一批忠实的“狗迷”应运而生了,他们充满着历史上每个有狗出现的时空。我们偶尔会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狗迷”是什么样子?不用猜了,《狗迷》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还会带上你和你的宝贝跟随着时空的轨道来一次DISCOVER之旅,一起去寻找历史上遗落但不会被“狗迷”遗忘的《狗迷》另类版本。这可是我们送给各位狗狗和“狗迷”的“本命年”大礼呦。  相似文献   

14.
我不习惯于江南的大碗面,那碗虽比不上陕西盛羊肉泡馍的巨碗,但那直径22厘米的碗口看着就骇人———这是我近日在常熟的“豪客来”茶楼量了别人吃面的那只碗后想要说的,它在家中可用来盛“大汤黄鱼”或“豆腐鱼头汤”。这碗端着沉沉的,要是放在江南小女子面前肯定不般配,会给人以滑稽的感觉。当天我有心观察过,茶楼里入座的四位老太太各吃一大碗面,只有一位是吃光了的,这是不是有些浪费?为何如今在江南面馆风行大碗面?也许是迎合食客贪多合算的心理?也许是面馆追求气派,抑或一反常情可以惹人注目?就像杭州的大包那样,做得比…  相似文献   

15.
苏州本地人离不开汤面,面条承载了苏州人民血液里流淌的对独一无二的苏州味道的记忆.除了"宽汤、紧汤、重青、免青"等俚语,老苏州人还喜欢吃头汤面.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上海人专门起早坐早班火车,去苏州吃一碗头汤面.如今漫步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老字号面馆,如"朱鸿兴""观振兴""陆长兴"等.据不完全统计,光苏州城里就有近3...  相似文献   

16.
《模型世界》2021,(1):49-53
坦克上的负重轮有可能伤痕累累,特别是橡胶部分更是如此.他们需要经常更换,但有时会磨损得完全从负重轮上脱落遗失.这是可以添加在模型上的细节亮点.如果是橡胶部分单独开模的负重轮,那就简单了;但如果碰上橡胶部分一体开出的轮子呢?我们该如何切除?  相似文献   

17.
烟火气     
高桥夫妇要请我们吃日本烧烤,出租车开了很久到一条小河边,又走了很多路,远远地看见一家东京市内少见的破店。看样子,这家烧烤店至少开了50年,门窗桌椅历经烟熏火燎变成了核桃木的颜色,如果挑一帘青布白字幡出去,上书“酒”,活脱中国电影《新龙门客栈》的拍摄点。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面条的轶闻趣事 先说一件趣事。记得小时候农村搞批林批孔运动,在一次批判大会上,村子里的妇联主任批判孔夫子时愤慨地说:“毛主席说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女人能顶半边天’。可是,孔老二真浑蛋,说什么‘女子不算汉,面条不算饭’,如今女人像男人一样割麦插禾修梯田,谁说女子不如男?再说,现在口粮少吃不起白馍馍,只能吃稀面条,孔老二说面条不算饭,那我们吃什么?吃他达《豫西南方言,意思是爹或爸)那个蛋!孔老二真是胡说八道啊!”笔者不知道孔老夫子究竟说没说过“女子不算汉,面条不算饭”之类的话,也不知道农村为何批林批孔要拿面条说事儿,不过从那时候起,从那位妇联主任口中,的确体会到面条——是普通百姓的家常便饭,特别是长大上初中学地理课后知道面条是北方人须臾不可或缺的主要食品。  相似文献   

19.
正面条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种,通常我们吃面条,当然把面条吃到肚子里。但张爱玲偶尔吃起面条来,很特别,只吃掉浇头、喝掉汤,面条她是不吃的。这让我联想到有个别小孩子吃水饺,只吃馅儿不吃皮。不过小孩一时口刁,过一段时间也就会吃下整个水饺了,她到成年后还这样喝面条,就十分罕见了。  相似文献   

20.
三话模型AtoZ     
北边 《模型世界》2010,(3):54-57
古人云:一而再,再而三。2003年《模型世界》11月号用“闲话模型A to Z”借出镜率高的英语单词开篇了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老编意犹未尽,2005年《模型世界》771号继而展开了这个话题——“再话模型A to Z”;算上此期推出的英语单词和基础知识,我们可以学到78个英语单词和相关的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了。以后是否需要四五六继续下去,还是事不过三,那就要看读者的兴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