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1)
文章以2010—201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终极所有权的性质和结构与负债水平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控制权与负债水平呈倒U型关系,两权分离度与负债水平显著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负债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会受到成长性的影响而变弱;另外,考虑到终极控股股东的性质,地方所属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和两权分离度的正相关关系最显著,非国有上市公司次之,中央直属上市公司最弱。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公司年度报告作为上市企业披露信息的重要工具,对中小投资者意义重大。企业会在董事会报告部分进行自利性业绩归因。为了研究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对自利性业绩归因的影响,文章以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逐一分析公司年度报告,获得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变量。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和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均呈倒U型关系,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2)
以分类改革下的"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2015年沪深两市A股相关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国有终极控股的股权安排与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性股权结构(CS)中,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会抑制其掏空行为;在控制性少数股权结构(CMS)中,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对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影响会因国有终极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方式而产生差异。当采取掏空行为时,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不一定会影响国有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当采取援助行为时,国有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减少会加剧国有控股股东的援助行为。研究结论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股权安排和公司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7):69-74
以2007-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以及直接吸收合并等扩张性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以及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收购公司并购后1-2年内股东财富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对公司并购绩效具有"激励效应",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公司并购绩效的恶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公司高自由现金流和低成长性会加强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并且两权分离对公司并购绩效的负面影响在民营上市公司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6)
文章总结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配置的理论要素,然后按照这些主题分析国内外文献,发现两权分离是终极控制权配置的核心特征,不同的控制权强化机制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权配置有别于家族性质,终极控制权配置状态依存于公司特征、法律环境等内外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2)
近年来,我国大量优质企业由于国内不允许使用双层股权结构而远赴海外上市。双层股权结构在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公司治理形成挑战。创始人(创始团队)拥有少量股权却具有高级投票权,存在对中小投资者利益进行侵害的潜在可能。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以中概股为标的,借助托宾Q,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双层股权结构对投资者利益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管理层控制权比例和公司关联方个数对投资者利益具有负向影响,管理层现金流权比例对投资者利益具有正向影响。因此,对采用双层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监管层应充分关注两权分离度、关联交易水平和控制权比例,对现金流权比例提出约束性要求,防止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侵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59-65
基于代理成本理论,诸多研究探讨了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和债务杠杆等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多元化动因及绩效的影响,但鲜有研究关注多元化公司的审计师选择行为以及高质量审计对多元化公司代理成本和价值的影响。以2003-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发现,代理成本越高的多元化公司越可能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而高质量审计师确实能够降低多元化公司的代理成本并抑制多元化折价;进一步的检验还发现,相对于国有多元化公司,高质量审计可以更显著地提升非国有多元化公司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借鉴公司制企业的经验,定义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概念,分析导致某些PPP项目中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原因,基于避免两权分离的思路,构建以公共部门为控制人的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合理配置的概念框架,并提出实现合理配置的注意点,以期为解决剩余控制权配置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
采用52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截面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实证检验终极股权结构、法律制度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以及法律制度和终极股权结构对股权资本成本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1)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比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股权资本成本;(2)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量权与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3)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4)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量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度与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5)法律制度越完善的地区,对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越低;(6)完善的法律制度会减弱终极股权结构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4)
以股改后的2008—201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与股利羊群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对每股现金股利的羊群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在大股东绝对控制的上市公司,出现股利羊群行为的可能性较小,而在股权结构分散、由经营者控制公司资源的上市公司,则出现股利羊群行为的可能性较大,控制权的集中有利于弱化每股现金股利的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9)
基于2007-2016年我国沪深两市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了财务困境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以及产权性质差异所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务困境与企业创新呈倒"U"型关系;产品市场竞争会负向调节财务困境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基于产权性质差异分组后的分析发现,财务困境与企业创新呈倒"U"型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4)
以2003—2012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终极控制权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幅度越大,机构持股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并负向调节了终极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分组检验还发现,机构持股对终极控制权的负向调节作用仅体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公司和正向盈余管理组中,这说明机构持股能够有效替代外部治理机制的不足,而且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抑制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30)
本文采用2013—2016年沪深两市42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t-1期高管薪酬对t期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回归法检验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以及终极控制权不同时内部控制调节作用的差异性。研究表明:高管薪酬对公司研发强度产生强化作用且具有滞后性的特征;公司高质量内部控制环境,使高管薪酬与公司研发强度的正向关系得到显著强化;根据终极控制权进一步分组回归发现,内部控制治理效应的发挥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相比于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在民营上市公司中表现出了显著地调节效应,即在民营上市公司中进行高质量内部控制的建设,更有利于内部控制发挥其治理效应,对高管薪酬与研发强度的正向关系起到显著地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1,(2)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图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但混改后部分国企控制权旁落或溢出。因此,如何确保国家对企业的控制权,以及最大化实现国有资本的控制功能都非常值得研究。文章以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基于Cubbin-Leech概率投票模型构建了控制权实现系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控股权阈值之比。按照控制权实现系数将混改后的国企分为三类:有效控制型、无效控制型和过剩控制型。研究发现:国企控制权阈值与控制权实现系数均值分别为38.08%和1.0124,到2019年无效控制型国企占同期国企总数的31.93%,国有企业私有化倾向显著,国家应重视并及时根据战略要求考虑是否增持以实现对企业有效控制;同时,过剩控制型国企占比25.54%,国企"一股独大"现象依然严重,对此国家可以根据资金情况适度减持此类企业控股比重。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1)
文章以2000—2010年A股市场分配现金股利与未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t回归模型,实证考察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属性)对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即是否支付现金股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金股利支付倾向与股权集中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当上市公司进入全流通后,这种正相关显著降低;从股权属性来看,相比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而进入全流通后,国有上市及非国有上市公司均显著降低了现金股利支付倾向程度。此外,当民营上市公司负债水平较高或面临较多投资机会时更有现金股利支付倾向;盈利能力较差的上市公司相比其他公司更有现金股利支付倾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
文章以2011——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政府干预对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干预少时,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干预多时,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研究结果表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该差异是由政府干预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6)
以2001—2010年深沪两市A股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控制权转移事件中目标公司国有股东将股权转让给民营股东会对其短期市场反应和长期财务绩效产生何种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控制权性质是否变化,并购都能够给目标公司带来显著为正的短期市场反应,民营化的公司市场反应更强。但是控制权转移完成之后,民营化并未比其他控制权转移的公司给目标公司带来更好的长期财务业绩。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1)
文章以中国沪深A股2008—201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探讨了市场化进程、产权性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间呈倒U型关系,即当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资源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财务绩效会随着社会责任投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了该范围,财务绩效会随着社会责任投入水平的增加而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相比,在同一社会责任投入水平下,企业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能获得更高的财务绩效。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国有企业中更明显。具体而言,当企业的社会责任处于较低投入水平时,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低于非国有企业,但随着社会责任投入的增加,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将逐渐超越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结论的不一致使得两者的关系始终保持着研究价值。文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股东积极理论,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大数据为样本,鉴于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就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业绩呈倒U型关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能够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绩效。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2)
文章以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作为高声誉审计师的代表,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是否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融资能力。研究表明,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进行审计的上市公司,其银行借款融资能力显著较高。进一步区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与较低地区的企业之后,发现高声誉审计师对国有企业和处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企业的银行借款融资能力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