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0)
文章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后的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了股权激励与现金股利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对现金股利的支付水平有正向影响。从股权激励计划公告的前一年起,股权激励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开始明显升高。虽然之后有小幅波动,但相较之前仍有很大幅度的上升。管理层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股东之前,通过采取高现金股利支付政策,尽可能的降低了行权价格,为将来获得非努力性股权激励收益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
以2011年进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股权激励公司的盈余管理及股价波动情况。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公司当年的股权集中度、每股净资产与盈余管理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会造成二级市场股价波动,从而达到降低行权价格的目的。此研究结果丰富了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6)
以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盈余管理程度为自变量,非应税利润为因变量,研究了非应税利润与总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板盈余管理程度大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大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企业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比较普遍,开展盈余管理操纵的自由度比较大,因此应该要求企业披露其应纳税所得额,加强会计准则制度建设,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合理操纵应税项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银广夏和郑百文的例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问题越来越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从新准则出台这一大背景出发,明确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目的,指出了盈余管理利润操纵与利润操纵之间的区别,分析了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留下的空间,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
亏损上市公司倾向于利用盈余管理行为调节利润,以避免特别处理或者退市。本文对长期亏损的吉恩镍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其持续依赖资产减值准备、股权转让、非流动资产处置、宽松信用政策、企业合并等盈余管理行为调节利润,严重恶化了其营运、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最终经营失败,于2018年5月进入强制退市整理期。同时,吉恩镍业2013年出售非流动资产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误导了机构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投资损失。因此,一方面亏损公司应注重提高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促进其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披露与监管,改进退市制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升证券市场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6)
本文以2002—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在IPO前后等五个重要阶段风险投资支持公司经理人盈余操纵方式的选择策略,同时分析公司盈余管理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IPO当期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其他各阶段;风险投资支持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在IPO前后阶段的动态变化更为显著,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在风险投资完全退出后大幅下降,显著低于解禁退出前阶段,成功IPO以及配合股份减持等多重动机促使风险投资对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水平发生波动;公司经理人对风险投资应计盈余管理监督水平调整的敏感度小于对风险投资真实盈余管理监督水平调整的敏感度,公司经理人的盈余操纵方式在各阶段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交替和并存,但更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2)
文章以2010—2018年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且这一关系在国有上市公司和股权制衡力量更强的公司中会减弱。进一步分析其影响路径,发现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在二者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后倾向于进行真实的盈余操纵,增加信息风险,从而导致资本成本上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8)
股权激励作为公司薪酬结构的一种普遍安排,通过企业管理层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管理层一定经济权利,使其能够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的问题,降低了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冲突。在我国,2006年1月4日中国证监局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方法》,同年9月30日颁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两个办法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了明显影响。目前来说,经济的迅速发展、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大部分公司都采用了股权激励政策,因此,分析探究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2)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选取2015—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手工收集了该时间段上市公司年报的XBRL扩展信息元素,结合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财务信息披露程度、股权制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过多的财务信息自愿披露会促进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相对降低审计质量,而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一定程度弱化了企业通过自愿披露进行盈余操纵从而降低审计质量。本研究为XBRL扩展财务信息元素自愿披露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2)
股权激励制度,能够有效留住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激励企业人才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盈余管理问题,由股权激励诱发的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普遍。本文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了产生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及原因,提出从完善股权激励外部环境和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两方面入手,使股权激励机制成为真正促进上市公司业绩改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7)
基于管理者能力异质性现实,依据经济学概念量化管理者能力这一综合指标,以我国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管理者能力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即管理者能力越强,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继而在管理者能力差异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激励性契约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励性契约能够有效改变管理者能力在盈余管理行为中发挥的作用,具体为薪酬激励能够显著降低高能力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晋升激励对能力较高的管理者也能发挥较好的激励作用,并抑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6)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都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危害更加深远,更加严重。基于此,文章以2010—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对两者关系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建立长远的目标,从而约束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在微利企业中,内部控制无法抑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实施的目标之一就是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利于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内部控制通过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为企业和管理者提高声誉,随之带来声誉的机会成本也使得企业和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不会选择盈余管理操纵利润,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内部控制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1)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的位置是越来越重要。2008年,证监会对非常性损益项目重新定义,这次的修改主要强调了"特殊性和偶发性",对其发布的内容同披露的事项进行了补充说明与修改,让上市公司操纵非常性损益的行为得到抑制。因多方面因素,上市公司通过非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没得到解决。无论是盈利公司还是亏损公司,多十分重视非常性损益。它们利用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关联方交易或者是变更会计政策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利用非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各不相同。高利润公司主要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微利公司为了避免亏损,亏损公司则是为了扭亏为盈。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4)
文章以中国2004和2007年发生高管变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比较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新会计准则颁布前后,发生总经理变更的上市公司均存在利用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但相比较而言,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新任总经理在上任后一年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逐渐成为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5)
文章以2006—2011年高管持股变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高管增减持股票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高管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在增持公告日前的累计超常收益率为负数,而高管减持上市公司股票在减持公告日前有显著的正累计超常收益率;高管增持上市公司倾向于提前披露坏消息,或延迟披露好消息,而高管减持上市公司则相反;高管在增持股票过程中存在负向盈余管理行为,而在减持股票过程中存在正向盈余管理行为。希望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证券监管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高管行为的监督和如何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36)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激励方式,日益成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选取上市公司中的伊利与万科为实例,分析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这两大因素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并尝试建立影响股权激励效果因素的坐标模型,进而归纳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就上市公司如何实施股权激励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9)
文章以实施股权激励的沪深A股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2013—2017年数据,首次尝试将股权集中度、股权激励强度、股权激励模式与研发支出纳入到一个框架中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以及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研究发现:提升股权激励强度并不能有效促进研发支出,股权激励的强度不是越高越好;股权激励模式会显著影响激励效果,提升股票期权模式的激励强度能够正向影响研发支出;股权集中能够强化股票期权模式的激励对研发支出的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市公司对于股权激励计划运用变得频繁起来,但近年来有许多上市公司却在实施不久后终止股权激励。已有的文献主要是研究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及其合理性,但对于终止股权激励的原因分析尚不充分,因此本文借助2018年终止实施股权激励的东杰智能公司为例,讨论了终止股权激励的原因并和同行业中仍然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的业绩进行了对比,得出了结论:终止实施股权激励并非由于行业低迷,而是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的走低;股权激励的效果与激励对象的构成结构有关,高管比例高时更易产生终止情况;业绩承诺的不合理估计是导致终止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4)
文章以2011—2016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分析了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股权结构对两者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存在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大股东股权质押率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成反比关系,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成正比关系。股权集中度既能促进大股东股权质押率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反向关系,又可以促进大股东股权质押率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同时,股权制衡度对大股东股权质押率与应计盈余管理的负向关系、大股东股权质押率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4)
本文结合上市公司乾元电气①三次股权激励计划,从股权激励目的、激励对象、行权条件等方面,对该公司三次股权激励计划合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财务业绩、股东回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等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提出优化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建议,以期为企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