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生物处理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传统初沉池出水的碳源难以满足后续生物脱氮除磷的需求,但是取消初沉池会增大生物池的曝气量及能耗。因此提出了一种减少碳源流失的活性初沉池新工艺,并通过中试分析了不同转速及回流比下活性初沉池的出水效果。当活性初沉池的转速由40 r/min增加到80 r/min、回流比由10%增加到30%时,其出水的SCOD、VFA、SCOD/TN、SCOD/TP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转速为60 r/min、回流比为20%时,活性初沉池出水的SCOD、VFA、SCOD/TN、SCOD/TP值分别较进水提高了34.00%、30.35%、70.73%、63.15%。  相似文献   

2.
利用活性初沉池改善进水水质与强化生物脱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有初沉池的污水处理厂通常都不能满足生物脱氮除磷对碳源的需求,而取消初沉池则会增加好氧池的曝气能耗并降低生物处理工艺的稳定性。利用初沉污泥发酵来增加生物可利用的碳源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利用活性初沉池进行污泥发酵是最为简单、改造费用最低的一种发酵方式,但其发酵效果难于控制。以北京高碑店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将普通初沉池改造成活性初沉池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活性初沉池中典型的污泥层高度为0.22~0.54 m,仅为普通初沉池池边水深的5%~12%;与未改造的普通初沉池相比,经改造后的活性初沉池出水VFA、SBOD5、COD、C/N、C/P值分别增加了48.8%、45.3%、20.5%、66.2%、26.2%;活性初沉池系列的缺氧反硝化效果明显好于普通初沉池系列的,缺氧末端的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3.4和8.9 mg/L。因此,将普通初沉池改造成活性初沉池是实现节能降耗和稳定达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剩余污泥回流初沉池的工艺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水处理厂二 沉地剩余污泥回流进入初沉池,能明显提高初沉池的沉淀效率,降低初沉池出水COD和SS的浓度,其沉淀污泥含水率为98%,体积小,对浓缩脱水和降低投药量十分有利。自1997年5月对采用普通活必 泥法的工艺流程进行改造以来,效果良好且稳定运行至今。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氮比低影响生物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现状,针对传统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工艺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剩余污泥机械破碎碳源快速释放与回收技术研究,考察了机械破碎强度与作用时间对污泥絮体结构与碳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械破碎强度的增加,溶解性COD的产量逐渐升高;而随着机械破碎作用时间的延长,溶解性COD的产量呈现先升高再缓慢降低的趋势,作用时间为8 min时,溶解性COD的产量达到最大,约910mg/L。激光粒度仪与环境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破碎强度与作用时间的增加,污泥絮体粒径逐渐变小,结构松散直至破碎,达到污泥破碎碳源释放的效果。当以产生的溶解性COD为碳源时活性污泥反硝化速率为2. 553 mgNO_3~--N/(gMLSS·h),略高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的脱氮速率。而经过机械作用后剩余污泥絮体破碎,脱氮性能基本丧失,其反硝化速率仅为0. 680 mgNO_3~--N/(gMLSS·h)。机械破碎作用可实现剩余污泥碳源的快速释放,为解决污水处理厂碳源不足与剩余污泥处置困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效初沉发酵池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物絮凝沉淀和水解发酵耦合工艺,将传统的初沉池改造为集进水悬浮固体的沉淀分离和沉淀污泥的产酸发酵为一体的高效初沉发酵池,以优化碳源结构,提高后续工艺的污泥活性和脱氮除磷能力。在水力停留时间为0.75 h、悬浮污泥絮体层界面高度不低于高效初沉发酵池有效池深的70%、SRT为4 d的条件下,考察了高效初沉发酵池对进水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高效初沉发酵池对SS的去除率为78%,是普通初沉池的近2倍;出水VSS/SS均值为71.9%,较普通初沉池提高了17.3%;出水C/N和C/P值较进水值分别提高了33%和14%,且明显高于污水厂普通初沉池出水水质。碳源结构的改善提高了后续生物处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对TP的去除率稳定在90%~98%。  相似文献   

6.
乙酸钠碳源强化生物滤池对二沉池出水的脱氮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碳源不足的城市污水厂二沉池出水,通过外加碳源提高对其TN的去除率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采用生物滤池(滤速为2 m/h)深度处理二沉池出水,并投加乙酸钠碳源,发现当进水混合液的COD>95.0 mg/L时,对TN的去除率可达到98%;部分外加碳源可被DO消耗,只有当进水混合液COD增至57.7 mg/L时,出水DO降到0.8 m/L左右,反硝化现象才逐渐明显;当碳源投加不足时,会出现亚硝态氮的积累,当进水混合液的COD平均为81.1mg/L时,亚硝态氮积累量高达6 mg/L.  相似文献   

7.
《特种结构》2005,22(3):F0004-F0004
膜结构建筑景观效果甚佳 可以充分发挥建筑师的想象那些曲线曲率是其他建筑达不到的,能充分体现自然美.技术美.艺术美,而且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容性很强。  相似文献   

8.
以高效初沉发酵池中试装置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素控制,研究了泥位和HRT对其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的运行条件下,高效初沉发酵池对改善生物段进水碳源有显著作用;不同泥位下高效初沉发酵池运行效果排序为:75%>60%>35%>90%,最佳泥位时的出水COD/SS、VSS/SS值分别比进水提高了23.0%、26.0%,而COD/TN值则降低了11.0%;当HRT为0.75 h时高效初沉发酵池的运行效果明显优于其他HRT的,此时出水COD/SS、VSS/SS值与进水相比分别提高了23.0%、22.7%,而COD/TN值降低了13.0%。  相似文献   

9.
郭宁  陈鸿  甄俊田 《特种结构》2008,25(5):20-22
本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技术处理了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初次沉淀池工程砂土地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牡丹江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工程由两个水池组成 ,池内径均为45m ,池壁厚250mm ,池壁高5.04m。池壁采用预制混凝土壁板装配式方法施工。壁板在预制构件厂制作 ,运到现场后安装并现浇板缝、扶壁柱、上部圈梁等部位的混凝土使其形成整体 ,池壁外侧环向布置预应力筋24道 ,锚固在4个扶壁柱上将池壁箍住使其不渗漏 ,然后喷50mm厚的水泥砂浆保护层。无粘结预应力筋采用1570级 15.24钢绞线。每根钢绞线张拉力为1570×0.7×140≈153.9(kN)。锚具采用BS系列的Ⅰ类锚具Z15 -1型。根据设计图纸 ,预…  相似文献   

12.
某污水处理厂有6座终沉池,其直径为40m,高5.1 m,属于地下敞开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底板厚为400~7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25,并要求抗渗等级P8、抗冻等级F150。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辐流式二沉池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肖尧  施汉昌  范茏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9):100-104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准确描述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中的流态及固相分布对保证其稳定运行和出水水质达标至关重要,与其他常用于对二沉池进行数值模拟的经验模型、固体通量模型等相比,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在精度上具有明显优势。以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商用软件FLUENT为工具,用欧拉一拉格朗日和欧拉一欧拉方法对辐流式二沉池的流态,尤其是固相行为和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固相颗粒在二沉池中的行为和分布受颗粒的粒径、密度等自身属性以及漩涡等特殊流动现象的影响,呈现出不同于理想沉降理论的轨迹;颗粒粒径及密度越小,颗粒则越易受漩涡等的影响,沉淀池的泥水分离效果也就越差。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数据对比,表明该模拟结果可靠,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能量无处不在,能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大部分都白白耗散掉,没有被人们充分的利用,这是很大的一种资源浪费。那么,怎样尽可能的把这些耗散的能量回收,而且是不产生污染、绿色环保的能量回收,在当下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将从如何采用机械装置将尽可能多的能量回收、存储起来,对人类来说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德国对二沉池的计算方法罗万申(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1前言本文拟对德国污水处理协会(ATV)制定的污水处理设计规范(A131)中的二沉池设计计算作一介绍,以供设计人员参考。该计算适用于:①长度在60m以内的矩形沉淀池和直径在50m以内的圆形沉淀...  相似文献   

16.
依托工程实例,并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弯沉作为路面注浆前后强度的评价控制指标,对注浆处治高等级沥青路面脱空效果进行了显著性检验,为以后高等级沥青路面脱空病害的处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郑艳珍 《供水技术》2010,4(1):28-29
针对机械加速澄清池回流缝堵塞、净化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采取改造排泥系统、增加搅拌桨的长度和外缘直径、加大回流缝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出水浊度和沉降比,提高了出水水质。新的排泥方式开辟了一条安全、可靠、节能的新途径,为同类改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