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比2个均采用常规净水工艺的水厂历年的水质数据,分析水源相同、处理效果却有明显差异的机理。由于炭砂滤料表面形成的微生物膜的生物活性和吸附性能,无前加氯的炭砂滤池对锰和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由于原水中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明显高于滤后水,所以有前加氯工艺的出厂水消毒副产物会高于无前加氯的出厂水。  相似文献   

2.
《市政技术》2016,(2):144-148
采用3种不同的超滤组合工艺,对某自来水厂微污染原水进行净水效果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沸石粉+超滤工艺有助于提高超滤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但并不能强化超滤对有机物的去除,该组合工艺能够保证出水浊度0.1 NTU;对于沸石粉+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先投加沸石粉再投加粉末活性炭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比单独进行超滤提高了18.2%,但此时沸石粉对粉末活性炭有一定的掩蔽作用;对于沸石粉+粉末活性炭超滤预涂层工艺,沸石粉涂层对氨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比单独进行超滤提高了22.2%;粉末活性炭在外层的组合工艺由于沸石粉的掩蔽作用最弱,因此提高了对CODM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化水体中致臭物质主要是由蓝藻纲、绿藻纲、硅藻纲等一些系或种产生的。水处理工艺中,一般考虑采取一定的预处理措施去除嗅味物质(主要为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本文针对MY水库原水藻类致嗅的问题,考察了水厂处理工艺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机械加速澄清工艺通过去除藻体和絮凝体来去除致臭物质,去除效率为41%;煤砂滤池和炭出水2-MIB浓度均低于2ng/L;回流水直接回流明显加重后续工艺除2-MTB的负荷。  相似文献   

4.
膜富营养化水体中致臭物质主要是由蓝藻纲、绿藻纲、硅藻纲等一些系或种产生的。水处理工艺中,一般考虑采取一定的预处理措施去除嗅味物质(主要为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本文针对MY水库原水藻类致臭的问题,考察了水厂处理工艺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机械加速澄清工艺通过去除藻体和絮凝体来去除致臭物质,去除效率为41%;煤砂滤池和炭出水2-MIB浓度均低于2ng/L;回流水直接回流明显加重后续工艺除2-MIB的负荷。  相似文献   

5.
6.
采用免疫磁分离及荧光染色法(EPA1623法)对上海市浦东地区4家自来水厂的原水、出厂水、管网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水厂净水过程中不同操作单元对两虫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原水中存在贾第鞭毛虫与隐孢子虫,但其密度分别维持在0~8个/10L和0~6个/10L的低水平,而在出厂水与管网水中均未检出两虫;水厂的混凝、沉淀单元对两虫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三峡库区小城镇水源特点,开发了集成化净水装置,并对该装置的净水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对氨氮、亚硝酸盐氮、有机物和浊度等均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其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2.94%~63.54%和66.67%~81.82%,CODMn的去除率为41.86%~56.27%,其出水浊度均在0.5NTU以下。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出水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探索常规+纳滤复合工艺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通过中试研究该复合工艺对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提升效果,并对微污染物截留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纳滤深度处理工艺可显著提高对DOC、COD_(Mn)、UV_(254)和荧光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将出水浊度和颗粒数降至很低的水平。经纳滤处理后,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可同化有机碳和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浓度降低了80%以上,大大降低了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经检测,微污染水源水厂滤后水中存在微量的多环芳烃和内分泌干扰物,由于检测出的多环芳烃多以疏水性小分子有机物为主,纳滤截留率仅在50%左右,而内分泌干扰物则以分子质量较大的溶解性有机物为主,大于纳滤膜膜孔,因而截留率可保持在95%以上。纳滤净化出水水质良好,充分保障了出水的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因此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不饮用水氯消毒过程中微量氨对三卤甲烷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及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氨对三卤甲烷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建议净水工艺设计时考虑先沉淀后加氯并保持适量的氨,以降低自来水三氯甲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气体污染物高温净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硫、氮、氯的污染物和碱金属、重金属、焦油蒸气等气体污染物的高温净化研究概况,提出了存在的技术问题。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环保的基础上,探讨了功能型净化剂或多功能高温净化反应器的工艺,以便实现多种污染物一体化高温脱除。  相似文献   

11.
在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园区内,针对典型医药废水的提标处理,以强化除磷脱氮生化系统为核心,采用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该类废水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中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后,可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Ⅳ类水标准(TN≤5 mg/L)。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态湿地净化微污染水源水.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450 m3/d的运行条件下,生态湿地净化系统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效果较好,尤其是对NH4+ -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40%和85%以上.由于进水CODMn值偏低,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只有12%.整个湿地系统出水CODMn、NH4+ -N和TP浓度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质的要求.但湿地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湿地系统的反硝化能力较弱,出水TN主要以硝态氮为主.因此,需调整湿地结构来构建厌氧环境,以提高湿地系统对T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我国水源普遍受到有机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水处理工艺优化组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中试研究,重点考察了常规、预氧化+常规、常规+深度处理以及预氧化+常规+深度处理工艺对CODMn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生物稳定性以及遗传毒性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CODMn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水厂工艺选择和运行控制的主要参数;在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臭氧-生物活性炭、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是微污染源水处理工艺改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倪伟 《云南建筑》2021,(6):132-135
云南省某县城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0000 m3/d,近期已建规模为10000m3/d,出水标准采用一级B标准.污水处理厂采用DAT-IAT工艺,在实际运行时DAT池由连续曝气改为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与传统的DAT-IAT工艺对比,亦取得了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污水厂进水碳源不足、负荷冲击性强以及占地受限等问题,拟采用A~2O—MBBR工艺进行提标改造,并开展中试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在进水平均C/N值3的条件下,生化池出水COD、NH_3-N、TN、TP平均值分别为14.4、0.24、5.93、0.25 mg/L,TN去除率相比现状污水厂提高了27.2%;在1.4倍水量冲击下,出水COD、NH_3-N、TN、TP平均值分别为9.9、0.56、6.17、0.2 mg/L;当垃圾渗滤液投加比为0.1%~0.4%时,出水COD、NH_3-N、TN、TP平均浓度分别为18.1、0.57、8.05、0.2 mg/L;悬浮载体上硝化菌群相对丰度为13.32%,反硝化菌群相对丰度为14.29%,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同时存在,为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发生提供了微观保证。可见,MBBR工艺可以强化中试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大幅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6.
SBR法以其运行方式灵活的特点可以实现对不同污染物去除的控制,本试验基于此特点,通过改变SBR工艺的运行方式,考察不同运行条件下CODCr、NH3-N、TP的去除率,从中确定最佳运行参数。在最佳运行参数下,稳定运行8个周期,出水CODCr、NH3-N、TP均能达到生活杂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以南宁市6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常用乔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密封玻璃温室,对6种园林植物的TSP(总悬浮微粒)、SO2及NO2的净化率、单位面积吸附量进行测量,研究6种常见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期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的园林植物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扁桃和小叶榕对SO2、NO2以及TSP的综合净化能力强,可以推荐作为南宁市治理大气污染物园林植物;如大花紫薇对TSP吸附力强,人面子对SO2的净化能力强,洋紫荆对NO2净化力强,可以视污染源不同而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8.
以多孔碳为载体的材料是净化汽车尾气的良好材料,但国内尚未有此类材料工程化应用案例的研究。为此对比了介质材料、净化材料的应用工艺,研究了各种净化材料对汽车尾气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滚筒涂刷工艺适合介质材料施工,电动喷涂适合净化材料施工。介质材料不影响各类净化材料对汽车尾气净化效果,该结果可为同类材料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9.
借助烧杯试验、中试和生产试验,从无机混凝剂投加量优化、高分子助凝剂强化混凝、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等方面开展了常规净水工艺浊度控制技术研究,确定了其中的最佳工艺运行条件和技术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无机混凝剂投量,可改善絮体絮凝沉降性能;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的最佳投量为0.10 mg/L.  相似文献   

20.
岳琳  张子龙  庄园 《供水技术》2015,9(3):15-18,22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与超滤膜(UF)相结合,经微生物的富集形成生物粉末活性炭-超滤(BPAC-UF)系统,以天津工业大学畔湖水模拟饮用水水源,考察了该工艺运行过程中对有机物及氨氮、硝氮和亚硝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投加PAC初期系统对有机物及氨氮的去除主要依靠活性炭的吸附及膜的截留作用。活性炭吸附饱和后,CODMn去除率逐渐降低,而氨氮的处理效果较差。系统运行30天左右,接触区形成生物粉末活性炭后,生物量明显增加,PAC基本转化成BPAC,系统对CODMn和氨氮的处理效果明显增加,其去除率分别达到75%和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