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口河段演变及延伸距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清水沟流路1976年改道行河至今已20年,西河口以下河道长度接近改道前老河道长度,河口淤积延伸,流路变迁,仍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黄河口的演变特性,输沙特性及河道纵比降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预估清水沟流路的演变趋势及延伸距离。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探求了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变化与纵横向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下游纵横向演变规律的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随着人类活动对流域系统干预程度的不断增大,特别是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和黄土高原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都将显著地改变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将对21世纪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纵横向演变规律是预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趋势的前提,同时为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下游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开展了2002年汛期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下游河道洪水演进与河床冲淤演变时实跟踪计算,计算结果与调水调沙后整编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复演天然河道的水沙演进与河床冲淤演变过程.可以在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演进及河床冲淤演变预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河道不同的河道特性造就了河道冲淤演变的不均衡发展,本文以1960-1999年黄河下游水沙资料为基础,应用统计方法对黄河下游不同量级洪水与不同含沙量洪水的输沙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均衡输沙的水沙条件。结合实体模型试验资料对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在后期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上、下游河段输沙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学习、整理有关黄河形成发育过程和黄河下游大改道变迁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黄河治理中的重大问题 ,对黄河决溢、改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归类 .按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成因、影响及其与相邻河系的关系等 ,将黄河发育进化分成 9个历史阶段 .把黄河改道纳入黄淮海平原发育的整体格局的演变中综合全面研究 ,以弥补只视改道为各个孤立、偶发事件的研究方法局限 .由此认为 ,2 0世纪后期是黄河和黄淮海平原完全发育成熟的阶段 ,而 2 1世纪开始了黄河的新纪元 .在此转折点时期提出供考虑研究的若干治河意见方案  相似文献   

6.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出现长期安流局面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在东汉以后是否存在一个长时期安流的局面,近来说法不一。作者分析了东汉至唐800年黄河下游的决溢次数,干流和主要分流的河道状况以及沿河地区的地理环境,认为东汉王景筑堤治河以后,黄河下游尚属地下河,河道稳定少变,决溢之患甚少,水流浚利,航运通畅,并非是堤防残破、决溢无时、河水弥漫、洪涝不分的状态。文章指出,东汉以后,黄河下游确实存在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在于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尾闾河道的淤积延伸不仅对河口地区的河床演变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黄河下游河道的长期冲淤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黄河口1954-2018年实测尾闾河长与水沙资料分析了不同流路的淤积延伸特点,发现尾闾河长与累计来水量和累计来沙量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流路的变化速率差别较大.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多来多排输沙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恩惠 《人民黄河》2000,22(9):22-23,25
系统介绍了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利用河工模型开展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演变、河道整治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适应性,河道演变规律及历次河道整治规划治导线的检验与修订试验成果。通过对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指出河道整治设计流量以选取4000m^3/s为宜;东坝头以上河段河道整治河宽可降为1000m、东坝头以下可降为800m,潜坝过水后应计入或部  相似文献   

9.
黄河河床的演变是挟沙水流与可动性河床相互作用 ,在相互制约下产生不停顿的变形运动。水流作用于河床 ,使河床发生变化 ,河床也作用于水流 ,影响水流动 ,两者是通过泥沙运动作纽带来达到和体现的。河床与水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永远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 ,河床演变规律决定着各种不同类型河床不同河段护岸工程的部位和长度 ,合理的工程布局和长度可以稳定河势。1 黄河河道主槽淤积严重 ,河道变迁频繁   1986年龙羊峡水库投入运行后 ,控制了上游来水 ,洪水来量减少 ,水流挟沙能力减弱 ,河道内主槽淤积严重 ,由…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发生在1855年的一次大改道,对上下游河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目前为止,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某些特点,还是与铜瓦厢决口以后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本文将从(1)决口以后下游泛区的河道变化及其影响,(2)黄河夺大清河后大清河河道的变化,(3)决口对上游河道的作用,(4)近百年来大堤决口地点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意义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古今的联系,以及如何在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工作中,吸取河道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1992年第7期《人民黄河》登载了“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情况”一文(作者是黄委会总工程师办公室),读后使人了解了80年代十年中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和冲淤演变情况,有大量资料,很有价值。研究分析过去资料,是为了预测将来,但文中对此论述得不够多,然而这正是大家所关心的。文中提到“中游主要产沙地区大雨、暴雨日次和累积雨量显著偏少,是造成河龙间枯水少沙的主要原因”,“多沙地区一旦出现暴雨,来沙  相似文献   

12.
一、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三门峡水库将于1960年起拦洪作用,由于来水来沙条件有了改变,黄河下游河道将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如何预测河道演变的趋势,和控制今后泥沙的运动是当前水利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河势演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胡一三 《水利学报》2003,(4):46-50,57
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黄河是世界上河势演变最复杂的河流。为给河道整治提供依据,笔者对黄河游荡性河段、弯曲性河段以及由游荡向弯曲转变的过渡性河段半个世纪的河势演变进行总结、研究,提出黄河河势演变的特性及河势演变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实际查勘、依据多年积累的原型观测资料 ,分析了清 8出汊工程对黄河河口、河床演变的作用 ;解答了入海口门调整的淤海造陆效果、对河口段河道、防洪、流路演变的贡献等问题 ;论述了黄河河口演变的机制 ,揭示了黄河河口第三次小循环的形成、发展及黄河河口流路在下半个世纪的归宿 ;得出了人工干预下的河口河道形成机制 ;提出了科学地确定黄河口门出汊调整的时机、地点与周期 ,极大地延长黄河自然演变单循环过程中最有利于行河周期的可能性及人工干预下复循环演变规律的存在性。使人工干预河口演变、延长河口流路使用年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潘贤娣 《人民黄河》1992,(2):7-8,39
黄河下游已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必须看到,黄河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使河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正确认识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是搞好河道整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山东段古湖泽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筒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古湖泽的演变与黄河泛滥的关系,并重点介绍巨野泽与梁山泊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在4000多年治理黄河的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一系列卓越的黄河治理方略,可归纳为"束水攻沙"和"宽河滞沙"两大类.结合对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水沙量演变过程的分析,浅析历史上黄河治理思想与实践的传承与发展.远古的大禹治水、汉代的"贾让三策"和王景治河证明了"宽河滞沙"方略的有效性.明代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将"束...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下游大型水库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分别对小浪底水库单独运用以及小浪底与古贤水库联合运用的20个可能运行方案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河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减轻黄河下游河道淤积,遏制河床抬升具有明显作用。结合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运用与下游河道演变的内在规律,建立了小浪底水库出库水沙与下游河道泥沙冲淤的量化关系,给出了维持下游河道冲淤平衡的临界条件,为通过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运用来减轻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科研的需求基础上,提出了治黄基础研究近期的主攻方向,重点涉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水库及下游河道关系、水库冲淤规律及调控技术、黄河河道水沙演进及冲淤演变规律、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模拟技术、黄河水沙预测预报、黄河重点区域用水基本规律、黄河污染物输移扩散及生态系统需水规律等7个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济南黄河河道历史演变概况,分析了建国后河道整治情况及下游河道整治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