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范县沿黄6乡有27万亩耕地,以黄河大堤为界分属滩区和背河洼地。其中11万亩滩区耕地,因受汛期黄河水漫滩影响,每年都遭洪涝灾害,垦植指数仅49.8%。原以种小麦为主,每年一水一麦,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16万亩背河洼耕地,由于历年复堤挖土等原因,地势低于滩区2~4m,黄河水居高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滩区引洪淤滩改土,是滩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从滩区立项治理以来,针对中低滩区开展了引洪淤临,淤滩改土和村塘放淤的试验研究工作。本文根据试验和部分滩区引洪放淤经验,提出了在黄河下游利用中小洪水有控制地进行各类引洪放淤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以及加快滩区引洪放淤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黄河下游滩区存在的滩唇高仰、老滩低、堤根洼的不利地形,对防洪和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都不利。利用黄河洪水的泥沙,大力开展引洪淤滩,改善当前滩区的不利地形,是滩区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对黄河下游河道形态演变过程以及"一级悬河""二级悬河"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宽河固堤、窄河固堤、防护堤等治理思路,认为泥沙处理是黄河下游治理的关键所在,下游滩区仍需长期发挥滞洪、沉沙作用,窄河固堤、防护堤等方案将会加剧"二级悬河"的不利态势,不利于黄河长治久安。为实现滩区"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保障黄河下游长期防洪安全,构建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生态空间,推动滩区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实现治河与惠民双赢,在充分吸纳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经论证提出了黄河下游生态治理新思路,即对滩区进行功能区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农业区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区等,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手段,将由黄河大堤向主槽的滩地依次分区改造为"高滩""二滩"和"嫩滩",各类滩地设定不同的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是下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八月的大水,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滩区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试图通过这次洪水的漫滩表现和过去的经验教训,阐述滩区的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6.
缪凤举 《人民黄河》1989,11(4):41-41
黄河下游滩区现有人口146万,滩地328万亩,由于洪水经常漫滩浸扰,滩区排水不畅,洪、涝、旱、碱、沙五害俱全,农业生产低而不稳。为尽快改变滩区低产贫困面貌,水利部决定自1988~1990年动用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4000万元投资黄河下游滩区水利建设,并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总承包。滩区水利建设的原则是在服从防洪前提下,破除生产堤,为改善生产创造条件,洪、涝、旱、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河道的滩区治理,是五十年代先从山东艾山以下窄河道开始的,经过整治,现在河道已得到控制。六十年代在陶城埠以上宽河道逐步推广了山东治滩经验,现在自孟津至陶城埠河道两岸滩区治理已具有一定规模,同时滩区水利和避水工程有很大的发展,利用洪水期有计划的淤滩,对淤填滩上的串沟、堤河及改良滩区土壤起了较大作用。1982年6月,为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行滞洪沉沙区域,也是滩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现状滩区仍有91.58万居民防洪安全缺乏保障,人民生活贫困,黄河下游不利河道形态使得黄河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在充分考虑新时期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及沿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的5种具体模式及详细实施途径,并从防洪保安、滩区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经济等多个方面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经济、社会、生态效果显著,可实现治河与惠民的双赢。建议国家加快推进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以后,黄河下游河道地貌发生巨大变化,滩区治理面临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本文基于地形空间插值与实测资料研究了花园口-高村宽滩游荡型河段在2000—2017年间的泥沙分布特征及滩区地貌演变情况,并提出滩区改造方案。研究发现,由于小浪底水库拦沙作用,长期低含沙水流下泄导致河床形态调整加剧,主槽冲刷明显,洪水漫滩几率降低;下游河道生产堤及控导工程的修建,加上土地开发利用及其他人为活动影响,滩区逐渐从沉积模式转为侵蚀模式;花园口-高村河段在2000—2017年累计侵蚀11.373亿m3,其中滩地侵蚀约2.145亿m3。为了沿黄经济带发展与滩区生态建设,有必要采用机械放淤、填方再造等手段对下游滩区进行分区改造,优化土地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0.
山东邹平黄河滩区长22km,滩地宽0.9~2.4km,面积31.87km~2,有可耕地3.9万亩。滩区土质肥沃,适宜耕种,有利于粮、棉、油料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绝大多数土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致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滩区贫困落后。  相似文献   

11.
范县黄河黄营~旧城滩区长15km,宽3~6km,耕地面积7.8万亩,居民3.7万,见附图。由于泥沙淤积,河槽逐年抬高,滩区又有生产堤的阻水作用,再加上黄河大堤培堤取土,使黄营~旧城滩滩唇较堤根高2~4m,滩面横比  相似文献   

12.
修建束水引沙工程控制4000m^3/s以下洪水不分洪、黄河调水调沙漫滩洪水不出河槽,按从上而下把滩区分为若干个区分级使用,引沙淤滩清水入河。改变黄河下游中小洪水传播时间长、洪峰波动小,提高水流输沙能力,逐渐缓解“二级悬河”的严峻形势,减少控导工程至大堤之间广大滩区淹没受灾几率,利于沿黄滩区群众工农业生产,实现黄河滩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黄河下游治理开发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滩区建设开发与防洪问题相当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黄河下游控导工程的逐步完善,国家对黄河下游防洪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滩区治理开发和黄河下游防洪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的形成原因及典型洪水漫滩情况及灾情分析,提出了五种滩区防洪减灾措施,即引洪淤滩、滩区安全建设、补偿政策、堆沙筑堤修建第二道防线和建设软约束林带导流工程等。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和持续13 a的黄河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河道得以沿程冲刷,平滩流量增大,加之近十几年黄河一直未发生大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未发生较大漫滩,引起人们对宽滩区治理和运用方式的争论。目前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较大,特别是一旦出现高含沙洪水,对下游河道防洪安全的威胁更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在当前河道边界条件下,一旦发生这种不利水沙情况,那么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滩区淹没情况、滩区的灾情损失等将发生哪些变化,还无人开展定量研究。中常高含沙洪水条件下黄河下游宽滩区防洪形势对不同治理模式响应状况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有防护堤模式主槽输沙能力强于无防护堤模式,但嫩滩淤积量大于无防护堤模式;有防护堤模式仅高村以下少量滩区漫滩上水,淹没面积小于无防护堤模式;习城滩两种模式中漫滩范围都较大,是防洪重点区域。建议在高村以上滩区修建高标准防护堤以保障滩区安全和经济建设,高村以下滩区实施滩区淹没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河南黄河滩区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提出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移民建镇与集中避洪相结合,解决滩区群众安全问题;采取挖河淤滩等多种措施,改善“二级悬河”形势;加快河道整治,有效控制河势,固滩护堤;大力开展滩区水利建设,改善滩区的生产条件;调整滩区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农、牧、渔及生态旅游等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为解决黄河下游治理方略和确保滩区群众生产之间矛盾而设立的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已于2005年10月通过验收。该研究选取“96·8”洪水、2000年调水调沙和2003年防汛漫滩村庄及部分“落河村”进行调查,依据2002年颁布实施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结合黄河下游滩区情况,确定了黄河下游滩区淹没补偿范围。  相似文献   

17.
席凤仪 《人民黄河》2003,25(11):13-14
黄河下游滩区是排洪、滞洪和沉沙的区域,同时又是广大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目前居住着179万人口,有耕地25万hm3。2002年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试验期间,下泄流量本应在河槽排洪能力范围之内,但仍造成部分滩区进水受淹。在权衡不同洪水漫滩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漫滩的对策:①继续限制下游滩区生产堤的发展,保证大洪水浸滩堆沙效益;②总结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的经验,提高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输沙能力,减小洪水漫滩几率;③有计划地实施引洪放淤,抬高滩面高程;④疏浚河槽,淤堵串沟,淤填堤河;⑤抓住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的有利时机,加快河道整治步伐;⑥加强滩区安全建设,确保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滞洪沉沙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宽滩区既是大洪水期行洪通道,具有滞洪、沉沙功能,又是180多万滩区人民居住场所。如何解决保证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自然行滞洪、沉沙功能的发挥这一对矛盾,是治黄工作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对比不同滩区运用模式下宽滩区洪水淹没范围、滞洪量和沉沙量,分析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对滩区滞洪沉沙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宽滩区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洪水条件下无防护堤模式淹没范围均大于防护堤模式;中常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滞洪量和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大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总滞洪量稍小于防护堤模式、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两种洪水条件防护堤模式高村以下窄河段滩区漫滩状况均较无防护堤模式严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黄河下游花园口至艾山河段二维水沙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研究黄河下游水沙运行机制。黄河下游宽河段以艾山为卡口形成平原水库,当发生漫滩洪水时,水流进入滩区,泥沙大量落淤,而后清水退入主槽,既减轻主槽淤积甚至产生"淤滩刷槽"效果,又减少了艾山以下窄河段的洪峰流量和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滩区人类活动和来水来沙等因素影响,现状河道存在漫滩水流顶冲堤防、顺堤行洪以及滩槽水沙交换不畅等问题,中小洪水期间河道淤积的泥沙90%以上分布在主槽和嫩滩,即使大洪水期间滩区构筑物影响减弱,仍有约50%淤积量分布在嫩滩;滩区防护堤方案缩窄了河道,客观上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30%,但是加大了大洪水期间嫩滩淤积量;生态治理方案实施"高滩"淤筑和"二滩"再造,消除了"二级悬河"和滩槽横向倒比降,实现了洪水自然漫滩,减少下游河道淤积20%~50%,嫩滩淤积减少幅度更大,有利于遏制"二级悬河"形成。  相似文献   

20.
1 滩区基本情况 黄河下游河段共有大小滩区120多个,总面积3544km~2,涉及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的42个县(区)。滩区内有村庄2016个,耕地22.3万公顷,人口147万。 滩区内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旱、洪、涝、沙、碱等灾害频繁,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