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议国外新城建设的动力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与规模集聚膨胀,新城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疏散地。我国新城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全面转变发展观念,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观向科学发展观转变,新城发展的职能、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都需要合理定位与认识。国外大城市郊区新城建设发展了近百年的实践,各国建设的新城日后的繁荣与萧条,其间蕴含了宝贵的经验。从新城的实例入手,分析国外新城建设的动力机制,对于我国新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新城 "新城"源于英国,最初是为了疏解大都市人口,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的和独立自足的新城",新城应为居民提供一切必要设施,并有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之后新城概念逐渐发展,强调新城充满机会和选择自由、交通方便、多样化、吸引人且有充分的物质设施.总之,新城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疏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的.新城概念强调相对独立性,并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国新城建设、美国新城市主义和我国新住宅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 《城乡建设》2002,(12):55-56
英国新城建设英国新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 1946~ 195 0年兴建的小镇 ,以哈罗新城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 195 0~196 4年 ,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 ,人口迅速增长 ,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是内城已经衰退 ,这一时期英国新城建设进入高潮 ,建设量剧增 ,在伦敦、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大城市周围都建设了新城 ,新城建设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发展起来。第三个阶段是 196 5年以后 ,新城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 ,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的卧城 ,代表城市是伦敦与伯明翰之间的米尔顿·…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城市建设重心都已经从城区建设转向郊区新城建设。在郊区新城建设过程中,应该提高郊区新城规划与建设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提升城镇生活环境整体水平,吸引中心城及农村人口落户城郊。在增强郊区人口集聚能力方面,不断提升郊区新城的居住质量、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已步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和建设的高潮,以此来扩展原有的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但是,如何在新城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盲目的郊区蔓延则成为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城一般建设于大城市附近,成为大城市空间延伸的一部分,或者相对独立.20世纪后半叶,新城的概念在许多欧洲大型城市聚集区的城市规划中被采用,其主要目的是分散一部分城市人口及将城市活动向城市外围转移.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初,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近100万人口。城市的密集既带来沉重的负担,又显现出不寻常的活力。新城运动的理论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的建设目的和卫星城一样,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的问题,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1899年,霍华德和支持者成立"田园城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1903年及1919年,分别在伦敦郊区试建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Letchworth)和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Welwyn)。之后,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形势分析和概念新解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捷 《城市规划》2003,27(5):71-75
针对当前我国新城建设热潮 ,分析我国新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类型 ,对比英国、美国的新城建设 ,从形成机制、区位环境、建设过程、影响程度、内城发展的问题几个方面比较研究国内外新城建设的实践。指出 ,综合我国新城发展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实践经验 ,新城的定义可为 :位于大城市郊区 ,有永久性绿地与大城市相隔离 ,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能分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和产业功能 ,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并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城类型及相关概念的新定义  相似文献   

9.
一、美国新城镇发展的动机●美国新城镇发展的动机之一:许多大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尤其是在美国东海岸,此现象更为明显。解决办法就是建设大量的新城镇。例如:50年前建设的纽约Leuittown镇和20世纪30年代在新泽西建的Radburn镇。这些新城镇的建设,就是为了远离拥挤的大都市。●动机之二:寻找“高质量”的社区生活。在此动机的影响下兴建了许多新城,如:位于维吉尼亚的RESTON。●动机之三:渴望城市地区分散。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公共政策鼓励建设新城作为大城市的卫星城。以埃及为例,因开罗的城市基础框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人口的…  相似文献   

10.
让过剩的大城市人口自动流回去──日本如何开发建设小城市解玉泉到过日本新兴小城回来的人说,那里丝毫没有穷乡僻壤的感觉;相反,每个这样的新城都使人感到新鲜、清洁、繁华,它们就象是东京、神户那样的大城市的微形缩形……50年代初,日本人口流动方向同我国目前情...  相似文献   

11.
上海郊区建设中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论述了上海郊区建设中人口向城镇集中、郊区经济高增长与就业低增长失衡以及"城市支持郊区"等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旨在为推进上海郊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市郊新城规划建设是后世博时期上海城市转型和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动力。位于高铁网络节点的大城市郊区新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新城的交通系统呈现新的特征。以高铁松江南站枢纽所在的松江新城为例,在对高铁枢纽对市郊新城交通发展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松江新城交通发展趋势,从交通发展目标、规划战略、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During the state socialist era, a small number of New Towns were also built in Hungary. Few of these were true ’green-field’ projects, as most of them were developed into larger towns from one or more smaller settlements. Nevertheless, we can still call them New Towns, since they were turned into cities of national importance in a short time through a conceptual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y provide many lessons to be learned. The heyday of their construction lasted a few years beginning from the early 50s, the period when Hungary underwen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values which noticeably left their mark on our built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temporary press, the building of these towns was also a kind of experiment. Today this is well-known. Also, it is clear that these towns should be much more flexibl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many changes of the past 65 years. The following paper analyses the first two Hungarian socialist New Towns to be constructed. It describes the political context,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New Town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lanning process,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se settlements. Regarding the questions of how a municipality can deal with this kind of historic heritage today and whether it can replace its lost identity with new elements in a very different social political situation, it highlights the role of reinterpretations of central public areas in (mental and physical) urban renewal.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新城发展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表现在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联系多以过境高速公路为主,不收费的快速路连接和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方式建设滞后,新城之间、新城与城市其他重要功能区之间的交通连接不足,新城开发缺乏与快速公共交通体系节点的整合等。借鉴巴黎新城和美国华盛顿特区阿灵顿县的经验,在分析新城交通需求特征基础上,研究提出交通问题的4方面建议交通建设与新城开发在时机上要相互呼应;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与新城的交通联系方式;新城交通与土地的联合开发;适时建设新城绿色交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上海市人口分布与城市区域功能结构错位、城市发展规划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新城人口导入的必要性,给出了新城人口导入应当遵循的原则,研究了上海市新城人口导入的影响因素,最后从经济发展、住宅供应、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新城人口导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b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anghai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of its five suburban new towns including Jiading,Songjiang,Qingpu,Nanqiao,and Lingang.It finds that Shanghai'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featured by both continuity and variety.In detail,although Shanghai is still dominated by a single-centered expansion pattern,a multi-centered spatial pattern is gradually formed with a narrowing gap in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and the suburbs.As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and migrants re-gather in the central city as a result of its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there is a relatively smaller migrant popul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Inner Ring Road and the Outer Ring Road.Consequently,the population in the new towns that the city planning strategy has focused on is not increasing at the expected speed,thu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 reasonable central citycentered,multi-leveled,towns-grouped,and compact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上海解放以后的新城(卫星城)建设,分析不同新城发展目标设定与现实建设的差异性特征及原因,结合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城市战略,探讨区域空间变量对上海新城定位及空间布局的影响,从整体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提出上海未来新城建设的定位调整及空间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嵩  顾洁 《建筑与文化》2012,(11):77-79
香港新市镇建设相比西方大城市而言对我国内地城市更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香港新市镇的发展历程,然后具体分析了新市镇建设的指导原则,最后对现今面临的问题加以总结,以期对我国内地城市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安亭新镇作为上海“一城九镇”率先启动的第一镇以及首批生态示范小区之一,从建设之初,其欧洲传统城镇风格就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论。结合建成后的实地调研,对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的住区建设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20.
沈阳地区小城镇住宅建设调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津大学小城镇绿色住宅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组对沈阳地区小城镇住宅的建设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我们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出当地小城镇住宅的实态类型,分析了其能源资源消耗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新型住宅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