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需求特点,确定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种类。并在分析装备意外损坏、自然损坏和机动数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装备需求模型。最后以压路机需求为例进行了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2.
风险评估是影响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备件制造效果的关键环节。针对传统风险评估方法难以去除耦合主观偏好,应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领域造成评价结果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利用Markov链进行备件制造风险评估方法。结合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递阶层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高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传统评价方法不适用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参数的设定和状态转移矩阵的计算,降低了耦合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提高了评估结果的稳定性。通过残差分析,验证了该评估算法应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领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工程装备维修机构维修能力评估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工程装备的保障效能.针对工程装备的保障特点,分析了影响工程装备维修机构维修能力的主要因素,确定了维修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法(FCE)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工程装备维修机构维修能力的评估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团级装备维修机构的维修能力评估问题.经验证明:该方法可使工程装备维修机构维修能力的评估更加准确可信,计算结果可以作为工程装备保障力量编组和保障资源规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导弹装备保障能力水平,本文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的评估方法。对影响导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进行分析,从信息采集保障能力、指挥组织保障能力、维修过程保障能力和器材供应保障能力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及专家调查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导弹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模型,并结合某部队导弹装备作战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运用IDEF0构建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研究了传统工程和并行工程下基于IDEF0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模型,分析比较了两种产品开发方式过程模型的区别,并进一步对基于作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郭春明  韩之俊 《机械制造》2005,43(10):29-32
运用IDEF0构建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研究了传统工程和并行工程下基于IDEF0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模型,分析比较了两种产品开发方式过程模型的区别,并进一步对基于作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模型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平均保障延误时间是评价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关键参数。复杂装备的故障模式多样、保障资源类型多样,造成了复杂装备保障能力的难以快速评估,因此,提出一种可行且简易的复杂装备平均保障延误时间估算模型,以便能够对复杂装备保障能力进行快速地评估。以某复杂装备的平均保障延误时间为例,描述了本文所建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对概念设计产品进行了模糊可靠性预测,将故障树底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模糊语言描述量化为模糊集的元素。在可靠性预测过程中针对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变参数逐点运算模型的不足,利用参数型Hamacher算子建立了定参数逐点运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主观判断确定预测结果,提高了分析效率并得到了更合理的结果。利用物理规划进行概念设计方案评价,为概念设计方案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后用实例说明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系统的模糊可靠性问题时,对模糊可靠度的计算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积分法的模糊可靠性计算模型,它重点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随机应力0模糊强度模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模糊可靠性的数学运算法则,它可以用来计算机械部件、传感器、电子单元等的模糊可靠性。基于这种计算模型,提出一种计算鱼雷圆柱形壳体模糊可靠性的方法,它为鱼雷可靠性分析建立了一种系统组成单元模糊可靠性的基础。最后通过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证明这种方法与工程实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是保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保障方案的制定与决策。针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多源不确定信息,提出基于信息融合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模型,利用证据理论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进行建模评估,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可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