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回顾汶川地震后受损建筑遗产的重建过程,阐述建筑遗产重建组织策略与政策机制,总结地震后建筑遗产的重建的经验;同时结合建筑遗产防灾减灾与重建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大致方向,为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及震后重建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震作用下基础设施工程的损毁将造成所在区域功能瘫痪,对其功能恢复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可为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震后区域建筑功能恢复不仅与建筑物倒塌有关,还依赖于交通系统的阻滞程度,以往针对建筑功能恢复能力评估多集中于量化建筑自身构件的震毁状态和维修费用,尚未考虑交通系统功能修复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可考虑交通阻滞的区域建筑震后功能恢复能力评估方法。通过定义功能损失比,提出建筑震后残余功能计算方法;基于交通链路功能重要度指标,建立同时考虑建筑物破坏和地震次生灾害双因素影响的交通阻滞分析模型。结合交通阻塞度和建筑残余功能定义单体建筑功能恢复时间计算方法,并依据水平串联型恢复路径,建立考虑交通系统功能耦联的区域建筑功能恢复能力评估体系。以某村镇为例进行区域建筑的震后功能恢复能力评估,分析表明文中方法能全面考虑交通功能对区域建筑恢复的影响,结果更为合理、准确。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3日,由我院主编的行业标准《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编制组由来自全国10家单位的16位参编人员组成。地震发生后灾区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灾区受损房屋震后需要进行加固修复工作,这也是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行业标准《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可以从技术角度对震后评估和修复加固工作进行指导和辅助决策。编制工作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采用成熟的各项技术,主要针对6~9度抗震设防的城市、乡镇与农村的建筑震后评估与修复工作。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建筑震后应急评估技术、建筑震后修复加固技术等。按照建设部的要求,编制组计划于7月底完成编制工作,并尽快通过征求意见、送审等环节后颁布施行,为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建研院抗震所  相似文献   

4.
一、建统地震破坏等级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类建筑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受损程度的描述,工程上通常采用破坏等级划分的方法加以区别。这种划分方法较广泛地应用于震后建筑破坏程度评估和震害预测时未来地震对建筑破坏程度的预估。已有的一些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大致分属于如下三种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3)
大地震过后,国家、地方政府及业主开展震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迫切需要识别量大、面广的剪切型建筑结构的地震损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剪切型建筑结构地震损伤的整体识别方法:采用时频分析和分形维数刻画实现快速的损伤判定和定位,为进一步的结构损伤程度识别提供子结构划分依据;再采用基于扩展Kalman滤波和无迹Kalman滤波的非线性系统识别方法分别识别线性和非线性子结构,结合双参数损伤指标,识别结构的地震损伤程度和破坏等级,为震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整体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损伤位置,识别的地震损伤程度和破坏等级非常接近模拟的真实值。  相似文献   

6.
马良浮  曾伟  王红松 《安徽建筑》2011,18(5):167-168,172
为了研究并分析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特点,文章以地震实地考察作为实例,着重介绍了震后各类结构建筑的破坏形式,并提出抗震减灾注意事项,同时为原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新建单体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院对底部框架砖房采取隔震措施后的地震反应进行了专题研究,相继建成了一些试点工程,但这些试点工程还没有经受过地震的考验.此次汶川地震后,很多非隔震建筑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本文对几个采用隔震技术的试点工程进行了分析,通过规范设计计算得出隔震层地震下的水平位移,并与建筑在汶川地震时的实测位移进行对比分析,并列出其震后破坏情况,验证了建筑可降低一度设计的规定;同时反映出采用隔震技术后,上刚下柔的底框结构在地震中能有较好的抗震能力,达到了很好的安全储备,而且震后维护也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8.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快速有效地判定震后建筑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损建筑对人员的二次伤害,在地震应急期内需开展震后建筑安全性评估工作。这对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震害调查和应急评估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现阶段震后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应急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美国、新西兰、欧洲与日本等震后建筑应急评估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并从适用结构类型、有无定量计算、评估人员资质和评估结论等几个方面,对国外技术标准进行了对比,归纳了可借鉴的国外经验,结合正在编制的应急评估标准,从评估目标、评估时效、评估深度和评估人员等四个方面,对我国震后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的研究和标准编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笔者全程参与了西安市汶川地震震害调查,通过对西安市的各类建筑工程在汶川地震后的震害调研、现场考察,收集了大量建筑结构震害资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底框砖混等不同类型的结构震害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虽然西安市距离本次地震震中在600公里以上,但是一些建筑也出现了明显的破坏,本文对西安市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的建筑破坏受损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借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同类型结构和用途的工程项目抗震和有关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同时也是西安市汶川地震震后总结非常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首先,针对城市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建筑物的应急评估方法及对策进行阐述和研究,认为:震后建筑物的应急评估结果应根据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和建筑应急危险等级综合判定,并制作不同颜色的安全警示牌张贴于受灾建筑上,同时规定限定人员进入的权限。震后建筑应急危险等级包括可以使用(绿色)、限制使用(黄色)和危险(红色)3个等级。随后,对建立震后建筑物的应急评估体系和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方法论的视角对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工程技术领域以及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互动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互动、互动效应、互动发生规律等概念,对互动效应、互动方式和互动发生律进行了初步分类.并对互动原理在科学史和科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孟聪龄  李梁 《山西建筑》2004,30(16):1-2
从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在历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几种误区,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有效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把转变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贯彻到本科生综合培养计划和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固化在一轮培养计划中,并通过全方位实施计划,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导思想,阐述了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利用走道设计经济型户型的方法,通过调整房间布局、玄关位置和主卫位置,减少了室内次要使用功能空间———走道的面积,使户型在损失一定功能性和舒适性的前提下,降低了室内总面积,使户型变得更加经济,对户型设计工作及房地产企业开发决策工作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文章探讨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侧重”、“两个结合”、“三个提前”、“四个贯穿”、“五个阶段控制”的具体改革措施,相信能为高校理顺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提高育人质量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颂华 《规划师》2000,16(1):110-112
作者着重分析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问题(即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急需建设而没有建设)及其成因,并提出增强区域规划科学性和区域协作实效性的两点设想,从而有效遏制重复建设、促成有利整体发展的建设项目,以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铁活塞风对车站环控速度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铁实测数据分析,研究列车进站、列车出站和交会车况下活塞风对地铁车站各单元,即站台层、站厅层、楼梯和出入口速度场的影响,分析得到站台层和站厅层两端速度场受活塞风影响较大;比较站台层、站厅层、楼梯和出入口各单元速度增加倍数大小,得到在活塞风作用下,受楼梯走向和楼梯位置影响,站台层、站厅层和楼梯速度场相互影响,并且楼梯速度场和出入口速度场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解读--试论城市意象的模糊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许铁铖 《华中建筑》2000,18(3):67-70
文章就现代城市特色缺乏、意象衰微而提出城市意象模糊性问题,追溯了其理论与3两方面的原因。作者探讨了相关的对策理论及其非决策 之后,就所截取的城市的四个片断进行了对策性的研究,以期对提高城市意象力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度。  相似文献   

19.
郝兰 《山西建筑》2006,32(10):229-230
以装饰设计为例,通过“小中见大”的方法,分析了时代、社会及环境艺术三者的关系,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建议和意见,以求尽可能地改善和克服时代、社会与环境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防坍方救援方案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刚 《山西建筑》2007,33(21):335-336
从地质因素、施工方法、自然因素三方面分析了隧道坍方的原因及坍方机理,并提出隧道坍方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初步探讨了坍方救援方案,对于指导坍方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