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制备了低温结晶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二酯(PBA)共混物薄膜.使用热台原子力显微镜跟踪研究PVDF/PBA共混物薄膜样品的原位熔融过程,从片晶尺度上考察不同的共混比例对相分离形态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VDF/PBA共混体系在低温下结晶时,PBA组分主要在PVDF的片晶间的区域内分布;共混比例影响两组分都结晶后的片晶排列方式;PBA组分含量较低时,两组分片晶的排列方式主要为"ABABABAB",PBA中等含量时,两组分片晶的排列方式主要为"ABBBABBB";片晶间分相结构对PBA的结晶扩散有抑制作用,PBA组分要充分结晶需要较高的过冷度或者足够长的结晶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不同组成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聚碳酸酯(PC)共混物的结晶行为,测定了共混物在185℃的结晶速度,用X射线衍射方法,结合计算机分峰,分别测定了共混物的结晶度(以下用x_B表示)及共混物中PET组分的结晶度(以下用x_(PET)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共混物中PC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速度先是下降;当PC含量大于40%后,共混物的结晶速度又开始上升,并在50/50组成时达到极大值;而后随着PC含量的进一步增加,结晶速度迅速下降。延长共混时间,共混物的结晶速度下降。x_B随共混物中PC的增加而直线下降。但是x_(PET)的变化与结晶速度的变化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3.
用解偏振光法、差热分析(DTA)及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发现PEY/PS共混物的结晶速度随PS含量增加而降低,但是Avrami指数不受PS含量影响,均在3.5~4.3之间;共混物的DTA冷结晶温度t_C随PS含量增加而升高;共混物中PET组分的结晶度及微晶尺寸均随PS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导致共混物熔点下降。  相似文献   

4.
采用偏光显微镜(POM)、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聚羟基丁酸酯(PHB)/大豆分离蛋白(SPI)的共混改性.POM表明,共混物中的PHB球晶形态产生显著变化,球晶尺度减小,且二次结晶被抑制.DSC和XRD表明,共混使PHB晶体的熔点降低,相对结晶度下降.FTIR分析表明,共混物的两组分间产生了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子间组装,导致了PHB的改性.  相似文献   

5.
使用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等测试手段,研究了PBA/KBr(聚己二酸丁二醇酯/溴化钾)复合材料中KBr对PBA结晶行为和晶体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KBr含量的增加,PBA的成核密度不断增大,而球晶尺寸不断减小。此外,PBA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都随着KBr含量的增加而提高。WAXD和拉曼光谱研究进一步表明,KBr促进PBA生成热力学稳定且降解速率更快的α型晶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酰胺6(PA6)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三种两元高聚物共混物的粘度对组成的依赖关系,并且对此采用McAllister三体模型以最小二乘法程序进行了拟合。三种共混体系的粘度对组成的依赖关系各不相同:在所研究的温度和切变速率范围内,PBT/PP共混体系是单词变化时,而PBT/PA6和PET/PBT共混体系都出现既有极大值又有极小值的现象。McAllister模型满意地描述了三种共混体系的粘度——组成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对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混物结晶热力学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用示差量热扫描仪(DSC)对用不同共混方法获得的各种配比共混物的结晶特性进行考查,发现由于体系的不相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整个共混配比中都可以结晶,第二组分对其的影响不大。在普通加工温度和停留时间下,共混不会对体系结晶性产生大的影响,且不会促进明显的酯交换反应.但是,当共混温度高于290℃时,由于晶核的破坏,体系的结晶性降低。样品经退火处理后,可消除此差别。  相似文献   

8.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聚氨酯(PVDF/PU)共混物,并使用偏光显微镜(PO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以及聚氨酯含量对聚偏氟乙烯结晶形貌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VDF/PU为热力学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当PU含量较低时(<50%),PU可提高PVDF的结晶速率,且PVDF组分能够形成结构完整的球晶而PU组分形成分散相;当PU含量占优时(>50%),PU抑制PVDF的结晶,且随着PU含量的增加,PVDF结晶速率逐渐降低,PU组分形成连续相.  相似文献   

9.
使用DSC和偏光显微镜对间规聚丙烯(Spp)和等规聚丙烯(Ipp)共混物的形态和结晶行为和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Spp与Ipp共混后形成了不相容的多相共混体系,两共混组分在各自微区形成结晶。在Spp中混入少量Ipp一方面改变了Spp结晶的成核机理和生长方式,另一方面对Spp的结晶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使Spp的结晶速率常数增大、半结晶时间减少、结晶活化能下降。同时共混还可以提高Spp的结晶度和结晶熔点。  相似文献   

10.
以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反应性微凝胶与尼龙6的共混物,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通过Avrami方程、Arrhenius理论以及Hoffman理论描述了反应性微凝胶/尼龙6共混物的等温结晶过程.结果表明,Avrami方程能够很好的描述反应性微凝胶/尼龙6共混物的等温结晶过程,尼龙6和共混物的Avrami指数都在2~3之间,共混物的值稍有升高,结晶速率常数减小,说明反应性微凝胶的加入,改变了尼龙6的成核过程和球晶生长机理,降低了尼龙6的结晶速率;通过Arrhenius理论得到共混物的结晶活化能比纯尼龙6高,当反应性微凝胶的含量达到30%时,结晶活化能的值最大;通过Hoffman理论得到成核参数的值随反应性微凝胶含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反应性微凝胶的含量达到30%时,成核参数的值最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FeCl3法合成了聚3-己基噻吩(P3HT)和聚3-十二烷基噻吩(P3DDT),用GPC法和1H-NMR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用Tg法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并对溶液和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性能、光致发光性能和能隙进行了对比研究.P3HT和P3DDT溶液最大吸收峰分别在420 nm和413 nm,相应的发射峰分别为602nm和573 nm;薄膜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430 nm和415 nm,相应的发射峰分别为622 nm和589 nm,它们的禁带宽度分别为 1.9 eV和2.2 eV.  相似文献   

12.
Adsorption of poly(L-lysine) on surface-attached poly(methacrylic acid) monolayers formed through in situ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A strong "template effect" was observed for the adsorption of poly(L-lysine) on poly(methacrylic acid) layers, which were perpendicularly grown from the surface of substrates. The adsorbed amount of poly(amino acid)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e in initial layer thickness of poly(methacrylic acid) monolayers. In addition, the adsorbed poly(amino acid)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medium concentration of salt solution but can be completely released from the brush in high salt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3.
用DSC和X-射线衍射法对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酯(PEG-PET)纤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对于PEG含量为0~10%的拉伸未定型试样在热扫描过程中主要发生取向诱导结晶,随PEG含量增加,取向诱导结晶的量减少。125℃热定型试样,在热扫描时,有预融熔和结晶发生,随PEG含量增加,结晶的量增加。160℃热定型试样,只出现预溶融小峰包,结晶现象并不明显。纤维在热分析谱中出现的定型有效温度(T(?))起因于介稳态小晶粒的熔融和再结晶过程。T(?)与纤维中较完善的晶粒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PEG含量、热定型温度和拉伸比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衣康酸(IA)与1,4-丁二醇(BOD)为原料,分别用直接酯化缩聚法(方法一)与分步加料法(方法二)合成聚衣康酸丁二醇酯(PBI)。通过探究PBI的酸值、特性黏数、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来研究两种工艺的反应历程。结果表明,方法一合成的PBI,酸值高于40mg(KOH)/g,特性黏数[η]为8.2321mL/g,相对分子质量Mn 为2889,相对分子质量分散系数为1.614;而用方法二合成出的PBI,酸值低于39.61mg(KOH)/g,特性黏数[η]为6.6973mL/g,相对分子质量Mn 为2559,相对分子质量分散系数为1.568。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产品结构,综合比较,分步加料法制备PBI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1IntroductionTheprocessingofathermosettingpolymerisnotonlyaph}'sicalprocess.TheincreaseinviscosityastheresinistransformedintocrosslinkednetWorksisamaincharacter,hencetheviscosityvariationbeconflesmorecomplex.Generally,thecompletionofcureiscarriedoutunderaconstanttemperature.Thetransformationsoccurringintheisoth,ermalcureofthermosettingresinsmayleadtotWodistinCttransitions:gelationandvitrification.Gelationcorrespondstotheincipientformationofanabatenetworkofcrosslinkedpolymermolecules.Vitrific…  相似文献   

16.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1-苯乙基二硫代苯乙酸酯(PEPDTA)为RAFT试剂,在乙酸乙酯中实施了丙烯酸叔丁酯(tBA)的RAFT自由基聚合。分子量测试表明,在高转化率(93%)下P(tBA)的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小于1.1,且数均分子量与转化率成良好的线性关系,体现了可控/"活性"聚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粒状温敏性PNIPA水凝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得到颗粒型温敏性水凝胶,采用N-异丙基丙烯酰胺(N-isopropylacrylamide,NIPA)的反相悬浮聚合方法.根据电导率的变化考察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并系统地研究了合成工艺对凝胶粒子粒径和形态的影响.实验证明,运用反相悬浮聚合可以制得粒径为40~370 μm的粒状PNIPA温敏性水凝胶.研究发现单体配方、分散剂用量和搅拌速度对产物粒子的大小、粒径分布和形态影响较大,共单体丙烯酸钠的引入能改变凝胶粒子的形态.从凝胶粒子粒径分布和形态,可见NIPA物系的反相悬浮聚合反应主要在水相液滴中进行.  相似文献   

18.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溶胀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联苯/联苯醚混合物(26:74v/v)为溶胀剂,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预聚体颗粒的溶胀聚合,探讨了影响PET溶胀的因素以及温度、催化剂(Sb2O3)、试样结晶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对PET的固相聚合与溶胀聚合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PET溶胀后,分子链的自由体积增大,链端活动范围扩大,缩聚副产物扩散加快,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加,催化剂的加入能有效地促进分子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合成一种吡咯的双取代衍生物:N 十二烷基 3 丙酰基吡咯,用化学氧化法对其实施聚合反应.该导电聚合物可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用溶液浇铸制膜的方法可制得有较好强度的自支撑柔软薄膜,掺杂后用四电极方法测得的电导率是4.0×10-3S/cm.通过元素分析、GPC、FT IR、pro ton NMR等手段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与聚(3 丙酰基吡咯)相比,电导率降低约2个数量级,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1Introduction Poly(lactide co glycolides)(PLGA)isawidelyin vestigatedbiodegradablecopolymer.Thebiocompatible andbiodegradablepolymersaresafeinthebodyandare hydrolyzedintometabolicby products.Recentlythese polyestermaterialshavebeenextensivelyusedinbiom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