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Planning》2015,(4)
清初画家王原祁在绘画理论中提出的"龙脉"之说是关于山水画的章法布局之法,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独特创新之处。"龙脉"绘画思想是对我国传统绘画中"经营位置"的全新解读,它强化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形式结构之美,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绘画理论思想,对我国绘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画家在艺术创作和审美心理上都要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这一标准法则,只有在感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巧妙的绘画技巧,才能够让作品传神达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成为备受后世画家尊崇的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1)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北宋重要的山水绘画理论著作,以独特的审美理念成为山水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该文通过梳理和对比当代家园意识、传统家园意识、北宋山水画家郭熙的"理想家园"意识图景,解析艺术作品对于画家情感的映射。基于山水表现讨论家园情境,对于现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画的"心画"特点西方古典绘画一直寻求着"透视"的完善,强调画面的"准确"。画家往往将视线在绘画对象和画布之间来回跳跃,以求将"瞬时"产生的视觉记忆通过画笔忠实地描绘到画布上。而富有东方风格特征的中国画家在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与西方传统绘画追求"写实"的方法则有较大的不同。中国绘画理论注重"外师造化",但更注重"中得心源"(张璪历代名画录卷十),反复强调画家要写"胸中丘壑",写"心中意象"。中国画家不过分追求摹仿,也不过分留意光线使自然景物形  相似文献   

5.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的绘画理念在中国古代画家和画论中独树一帜。他的绘画理论及作品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一章。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绘画理论,可以说都是在顾恺之绘画美学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的。从现存的古代画迹来看,人物画的发展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大的飞跃,在这段发展过程中,顾恺之的"传神"论,对绘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宋代苏轼曾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就是说形似并不是画家作画的目的,目的是要用绘画来传达出画家心中之意趣。"意趣"的表现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种美学思想。"意趣"的表现重在传达画家内心的精神情感,所谓"意由心生",它是画家对物象的一种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9)
情理与画理是成就绘画的必然规律。"情理"表达人的情感和理性,"画理"即绘画的道理。自古以来,许多画家都对绘画原理的规律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宋代花鸟画"形色自然,意高韵古",无论是线条、构图还是神态、色彩,都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如今部分创作者追求技法和色彩的表现,忽视了绘画中的"理"和绘画背后深层次的内涵。以宋代花鸟画为例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对朱沅芷和常玉两位艺术家独特从艺之路时代背景和画家的作品对比的分析,通过阐述两位画家的绘画风格、艺术思想、绘画经历等展现画家的绘画创作的动人之处。希望从这两位老画家学习现代绘画的道路上对中西融合绘画的认识,以及对跨国主义、东方主义绘画诠释从的新的角度来感受早期留学的绘画之路,在早期留学欧洲的艺术家中他们是个性鲜明、彻底的艺术代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4)
中西绘画对时空认识的差异源于各自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因此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对自然界物象空间关系的观察和认知也存在很大差异。由此,西方绘画以"一点"透视法、中国画通过"移动视点"来表现绘画的时空关系以及具象与写意的审美情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梵天教授是我的老师。去年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大型刊物《中华书画家》第十二期在"特别推荐"栏目中终点发表了他的论文《画家文人论》和他的艺术作品。文中梵天老师提出"画家文人"这个新的概念,就是指出作为一个画家必须具有坚实的深厚的绘画造型的基本功能和高超的笔墨塑造形象的技能。这是画家的基础和本职。在这个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
雷尼·马格利特是20世纪比利时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绘画因充满哲学性的思考而展现出与其他超现实主义画家截然不同的面貌。在他的绘画中,"真"作为永恒美的绘画主题被解构,审美经验的断裂与异变使绘画独立于所指物而确立了自足存在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9)
顾恺之和任伯年,一为魏晋"六朝四大家"人物画代表画家,一为晚清"海上画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他们都在人物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画的理解,思考人物画的发展方向,激发人物画的写实创作。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为主要建模形式的线条已被各个时代的画家使用。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和演变,线条本身的作用不再仅仅停留在为绘画造型的服务上。线的各种表现形式逐渐上升到理论水平,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19)
文化的发展让人们对绘画有了全新的审美需求。绘画本来是对客观对象的模仿,人们以往的审美要求多为形似,现在更关注的是绘画美不美。"像"和"美"之间是有差距的,美需要画家将物体的形、色、虚实、节奏都表现出来,并且对每一部分都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也是对抽象美的研究。西方绘画作品中有很多倾向于表现抽象美,基于此,文章对西方抽象绘画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2)
所谓写生就是对着实物或者风景绘画。中国画中称之为"师造化"。在近现代西方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不断拓宽,才有"写生"这个概念。中国古代画家大部分是通过记忆来完成作品,而这些活动大多发生在画家们在游历山川之后。因而"师造化"的和"写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6)
从对元代绘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时很多画家追求精神上的释放,利用山林物态表现内心世界,绘画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逸"的特征。文章以元代重要画家倪瓒的山水画为代表,探讨其中的逸格特点,以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绘画特点。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7)
构图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又称为"布局"。构图是画家结合绘画主题与中心思想,把物体合理地组织为一个完整画面的过程。通常,构图遵循形式美法则,使作品更能表达画家的思想。构图的好坏影响着作品的视觉效果,进而影响主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49)
李可染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国画画家之一,他对中国画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可染作为中西融合的代表画家,积极吸收外来绘画中光的因素,特别是"逆光"的运用把中国绘画的黑与白表现到了极致,在不失中国画神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改造中国画。绘画风格入古出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4)
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对我国山水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秉承传统的山水画家依然在延续此创作理念,这与其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创作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天人合一""动静相依"的哲学思想与"观物求变"的创作思想集中反映了这一点。解读张璪的绘画理论,对于当下中国山水画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0)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自古到今,无论是画家还是理论家,每每提起它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长期以来,"六法论"对我国书法、绘画及书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我们学习绘画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0)
对立统一思想是中国道家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对传统中国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画家绘画精神的启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画的许多审美观点和艺术主张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的,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充分表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国画艺术的精神性。道家辩证思想在中国画中是举足轻重的,历代画家正是运用辩证思想指导绘画实践。学画者要想画艺长进,不能投机取巧,要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纵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这是成就真正画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