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9)
注重环境保护,制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由于设立较晚,相对而言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原告主体资格的规定比较严格,导致相当多的主体不具有原告资格。本文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建议,即放宽社会组织资格条件和赋予公民适格原告资格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3):58-61
尽管我国现行立法对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进行了界定,但相关制度仍存在诸多疏漏与不足,亟待改进与完善。依据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法理基础和制度功能,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需求,针对我国现有规则,应扩大有权起诉的消费者协会的范围,且赋予符合条件的其他社会组织、特定行政机关、消费者以原告资格,对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主体范围进行体系化完善,并从起诉范围、起诉顺序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起诉规则的构建,从而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5)
公益诉讼是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对公益诉讼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本次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也明确增加对公益诉讼的规定,使其地位得到了确认,但是法条中对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规定的还不够明确,本文旨在从检察机关和公民个人的角度分析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4)
通常意义上,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消费领域中具体实施的法律法规,新《消费者保护法》同时引入消费公益诉讼制度,从立法上赋予消费者一项补充性的救济方式。该制度的引进,大部分学者都没有太大争议,但对于本法明确规定的原告资格即只限定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有权提出公益诉讼这一条款,存在诸多争议,未能达成一致观点。因此,本文将对限定原告资格范围的界定合理与否进行理性浅析,以探求对主体范围限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7):36-38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5条赋予了有关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58条对有权提起诉讼的组织需满足的资格条件进行细化。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设计看似明朗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适格的原告主体数量少,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困境,在因果关系认定,举证责任分配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2016年1月31日,泰州环保联合会提起的“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再审最终尘埃落定,对我国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具有里程碑式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7):198-199
公民作为环境公共利益的代表,以自己的名义提起公益诉讼在外国的立法中早已存在,典型的如美国现行的公民诉讼制度。但我国法律规定,适格的原告仅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两大类。公民无法作为原告参与公益诉讼。当公众受到环境危害之后,无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解决环境纠纷,维护其环境权益。没有公民参与监督的民主机制也加剧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形。因此,公民享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5):63-64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在公益诉讼条款中并没有明确赋予检察机关享有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然而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公权力的代表,拥有丰富的起诉经验,赋予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但是可以通过完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发挥其起诉主体的作用,更好地保障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6):203-205
由于立法空白,环境侵权行为的公益诉讼境况不容乐观。新《民事诉讼法》的实施虽然填补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法律空白,但仍然存在规定过于原则、范围过于狭窄等诸多问题。借鉴域外经验,对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主体资格加以完善是当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5):126-127
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的颁布实施以及相应司法解释的出台和实施,暴露出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范围过窄的问题。针对于此,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本文结合实际状况和学界的各种观点,提出了制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范围的"三步走"战略,并对每一步战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2)
民诉法在2017年增加检察机关作为原告,表明学界的呼吁在法律制度上得到了认同。然而我国民诉法和环保法虽对原告作出规定,但从法条来看,仍然对原告资格作出了限制,使得公益诉讼的法律制度往往在具体实践中大打折扣,得不到有效落实。分析诸多主体的不足后,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公民纳入到环境公益诉讼范围。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6)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作为一类新型的诉讼,原告诉讼资格是其核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转型时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转型期的一大掣肘。我国的司法实践也表明,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原告资格范围狭窄,已难以满足实践的需求。环保组织作为专业度高、公益性强的社会团体,势必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4):176-177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律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的起诉主体资格并确定了"有限的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多元化原则",但通过两年以来的实践,发现在现实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立法后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进行活动的障碍,进一步探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主体资格扩大化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7)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环境工作愈发得到重视,环境问题也得到更多重视,但是相关法律制度还有很多不足。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者,原告是诉讼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仍然存在着范围窄,参与感弱等问题,公民是否能以原告的资格进入环境公益诉讼在学界引发了诸多讨论,本文从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相关制度出发,从必要性和正当性问题入手,对赋予公民原告资格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2012年《民事诉讼法》开始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基于现有研究发现环境公益诉讼在诉权问题,以及司法权和行政权的配置方面,还有制度上的缺陷有待完善,本文从诉讼构造方面以及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理论方面寻求解决办法,以期拥有更完善的制度设计,来应对当今普遍复杂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15):37-41
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长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是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时至今日,我国诸多地方依旧以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近年来有关污染频发公民环境权益受侵犯的现象也多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一次又一次的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自2008年以来我国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一直处于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状态,然而环境公益诉讼并没有如预期般迎来春天。本文将从原告资格角度比较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差距,对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21):219-220
公益诉讼一直是法学理论研究的热门领域,随着《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正式出台,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率先实现制度化与法律化。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和非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对于起诉主体资格要求及诉讼行使方式各有不同特点,同时也需要对民事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条件及诉讼权利行使加以必要限制,以求得公共利益的最好实现。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5):81-86
在2017年的司法体制改革的进行中,检察院的反贪反渎部门被分离出去,明显被斩断了一条有力的臂膀。仅剩公诉部门的检察院,成为实实在在的"公诉局"。同时,检察机关作为提起消费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试点完成,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问题是当下法学界热议的话题,公益诉讼在原告主体的方面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难题。2017年在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中正式将检察机关确定为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突破了公益诉讼原告告主体的限制,是公益诉讼的破冰之旅。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权能将会在未来几年充分发挥,并且取得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
当《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8月31号修改以后通过法律条文对民事公益诉讼有了明确规定,正式将民事公益诉讼提上议程,从而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更高。当前我国较多的学者对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都有较大力度的研究,但是对该问题并没有研究透彻,饱受争议。因为我国的国情比较复杂,所以学者部分建议在民事公益诉讼法中不适用。因此,本文对民事公益诉讼基本法律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8)
自2012年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方面开启了对我国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探索。16年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消费者公益诉讼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消费公益诉讼作了更为细化的解释说明。本文将对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内涵分析,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和借鉴,从我国目前消费公益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前置程序、责任承担以及原告主体资格等方面,通过与域外国家制度发展进行比较以及吸收借鉴,探索与我国目前市场坏境相适应的消费公益诉讼模式使得我国的消费公益诉讼制度日益完善。从而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广大消费者利益,以达到消费公益诉讼的诉讼常态和法制常态。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4)
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施行以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鉴于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立足于现实,充分利用环境公益诉讼这一制度保障解决现实问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国应当探索赋予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在自然保护区语境下的运行机制,并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制定一系列相关立法,逐步将环境公益诉讼深化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