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Planning》2017,(5)
最近这些年,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使得家庭农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家庭农场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农业部所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划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经有超过6670多个家庭农场产生,所以也可以看出家庭农场的范围已经开始扩大。从总体情况来看,家庭农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等情况,其运作效率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哪些因素会对家庭农场的运作绩效产生影响,将成为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8)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是我国未来重点培育的农业经营主体。本文主要对目前支撑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柱"进行讨论,主要就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精准的粮食补贴政策,懂经营管理的家庭农场主这四个"支柱"来论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2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了加快农业发展,为我国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家积极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农村家庭农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该农业生产形式的实施,有效转变了我国落后的农业种植理念,农业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速度加快。鉴于此,本文着重对家庭农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希望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镇江市润州区近年来家庭农场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制约因素依然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发现镇江市润州区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发展的意愿较高,但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土地、缺劳力、缺政策和缺市场等制约因素较为突出,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2)
伴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的经营模式。本文以陈贵镇家庭农场为例,从阐明家庭农场的概念出发,梳理出陈贵镇家庭农场目前存在的土地筹集困难,融资渠道单一,产品粗放等问题。并结合地方特点提出应注重特色化、专业化产品的生产、深加工,以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新时代家庭农场主的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7)
浦城县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多,且多为青壮年,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客观需要。该县土地流转面积是全南平市最高,为了推动我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利于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之路,定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必将成为淮安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由于农村年轻人口不断往城市迁移,导致农村的农场劳动力越来越老龄化,"谁来种地"这个话题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关注,而后家庭农场应时而生,它的出现也引起了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其中关于如何规范化管理家庭农场成为界内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本文正是简述了关于如何规范化管理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以及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与现状等问题及规范化管理对家庭农场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9)
本文简述了家庭农场的含义及其在提升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提出家庭农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0)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一种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但是,我市的家庭农场仍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对发展家庭农场提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8)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制定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这表明中共中央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对发展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为农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发展思路。什么是家庭农场?为使其经营迅速走上正轨,目前亟待解决哪些问题?有什么操作性较强的应对措施?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做了浅析的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20)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很多家庭农场。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家庭农场的经营,促进农场的效益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
对国内有关家庭农场内涵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农场是在自愿原则下流转土地,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合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栽培、育种、管理等)、信息技术、农业机械等,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为种养结合的综合家庭农场势必将成为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20)
通过对我市家庭农场几种种植模式及其进行调查,分析,期望能够找出适合家庭农场发展路子,为其它家庭农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2)
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应以业主为单位,采取业主+土地(入股)+科技(入股)的“一主两股”模式。面向市场,进行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现就巴州区家庭农场的发展,谈点浅识。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7)
家庭农场是一种崭新的农业经营模式,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其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布局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目前家庭农场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对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对当前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推进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3)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目前,我国各地正积极探索,一些先行试点地区的家庭农场发展已初具规模。发展家庭农场,除了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土地流转等相应措施外,要有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保证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0)
我国一直在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更好的有效的利用闲置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劳动力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农村中建设家庭农场,推行家庭农场的新理念,这是有效利用农村资源的一条捷径。现代农村中的家庭农场不仅能够使得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还能够增加当地农村土地的附加值,解决了当地闲置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作用。本文就针对现代农村中家庭农场的现状、如何进行家庭农场建设、家庭农场建设的意义所在进行的细致的阐述,并在其中加入了笔者从事农村建设经验,以及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需要发展多种形式进行规模化的经营,逐渐构建其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能够将传统农业的优势和现代农业的新特点进行充分有效的结合。现代农业粮食经营的方向在逐渐的转变当中,由此粮食的经营主体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变化当中。本文主要从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入手,对于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之间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比较,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促进新型粮食经营主体良好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7)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首次将“家庭农场”的概念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中央对发展“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开辟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农村逐渐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等从事农业生产和开发的多元化新兴组织,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农民离乡不离土的恋土情结和承包地极其细碎的现状,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大规模发展现代农业难以解决。根据国内外家庭农场大部分小而灵活、多样的特点,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破解农村土地流转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