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与地方行政分权化,使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地方政府既是中央和地方非政府主体的双重利益代表,又是中央政府和非政府主体的信息中介,因此地方政府扮演着双向代理的角色。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不一致时,二者  相似文献   

2.
导致我国房地产政策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具有"经济人"特征的地方政府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和异化行为动机,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调控政策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不断上涨.与中央政府利益的长期博弈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来弱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也就产生了我国房地产调控过程中的政策偏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阻碍。基于演化博弈分析,从大气污染防治主体出发,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约束下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企业和公众四个层面建立演化博弈模型,根据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大气污染防治主体间的策略演进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博弈只有一个演化稳定策略,即双方都进行环境监管,其余三组演化博弈模型均有两个演化稳定策略,且最终的策略选择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实现帕累托最优,促进各主体协同防治大气污染,建议加强技术创新从而降低政府监管成本以及企业治污成本;加大对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引入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4.
沈静  魏成 《规划师》2009,25(3):65-69
大都市边缘区在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大都市的拉力与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力,形成了地方政府(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由于各利益主体在空间开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建设无序、高层次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及忽略公共空间等问题.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空间演变方式的转变,各利益主体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由地方政府(市政府)、开发商、市民组成的新多元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5.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是由地方政府发起并得到中央政府肯定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微观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弈的均衡结果,对原制度是一项富有效率的制度改进.这一制度变迁过程呈现了路径依赖现象,原有制度对变迁的轨迹产生一定的影响.要解决路径依赖问题,必须冲破存量利益对代建制运行的制约,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为新制度安排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8)
文章通过研究双环科技超标排污事件案例,发现现行国有产权分级管理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利益不一致,地方国有企业环境成本管控效力是其体现之一。中央政府规范环境成本管控,而一些地方政府则默许甚至支持其高污染现实,与地方国有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引人深思。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责、权、利及其政绩考核,消除利益的差异化,是增强地方国有企业环境成本管控效力的政治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荷兰地方分权的单一制背景下,空间规划权力以"自治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为原则在中央、省和市三级政府之间进行划分。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享有编制体系规划和强制性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力,市级政府则享有编制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力。为了保障中央规划目标的实现、维护地方自治权力的发展空间,荷兰设置了协商机制、强制性规划、规划指令和规划诉讼等制度对于中央和地方利益进行平衡。荷兰经验对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和规划体系内部的良性运转机制的建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赵燕菁 《规划师》2001,17(1):91-95
从本质上讲,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风景名胜区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之间建立合理的分权和利益—责任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形成因为传统的所有权同新的利用方式之间的矛盾以及合法的权利夹杂着部门利益①而变得复杂了 。  因此,必须明确  相似文献   

9.
胥小龙  武涌  李妍 《暖通空调》2007,37(9):29-34
基于层次分析方法,论述了在推动北方供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建筑业主、用户等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了基于城市的我国既有建筑节能组织体系选择路线,为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力量和优势,整合资源,形成组织健全、政策配套、实施顺畅、技术进步、考核严谨的工作组织体系,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对推进我国既有建筑节能工作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空间的再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和全球化正在重组尺度体系。本文应用尺度理论,对改革时期中国城市的空间再组织作政治经济分析。改革时期城市化的尺度调整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市民等不同尺度上发生,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尺度分析全面考虑全球因素、中央政府和城市中的地方参与者。尽管中央政府和全球因素的角色仍然重要,本文认为在权力下放和市场化之后,中国的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变得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军 《城镇供水》2007,(1):52-54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不同于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模式和方法,不是照搬西方国家的现有模式采取“休克疗法”急风暴雨式进行的。而是在发展、改革、稳定的逐步探索中,逐步协调中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目标。这一模式是适合中国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改革方针和发展战略的。中国人口众多,在地区经济上东西部发展差距比较大,南、北方地区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有很大不同。特别是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体系,人们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与“完全的市场经济体系”要求有很大差距,改变这些习惯的思维定式要有一个磨合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迷惘、探索、痛苦的变革和再适应等过程,如果在这些过程中各阶层利益损失太大,就会引起社会矛盾加剧和社会震荡;其次,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之间管理模式和权力结构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资源的使用权限上是划分不清的,是在利益分配上也未必公平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总是向本地倾斜的,甚至想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资源用尽、卖光,因为“会叫的孩子有奶吃”。但是当这种“地方政策”倾斜超过一定的限度(中央和地方利益兼顾)时,或影响到中央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权力时,中央政府会使用具有更大权威的法律、法规进行纠正,如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转移支付政策、领导任免政策等。这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中政策博弈中的矛盾和协调发展的特点,是中国经济特色改革带来的政策演变过程,例如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社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演变,既是对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认识,也是有关政策的博弈发展过程,也是改革开放中从靠政策指导经济到以法管理社会的探索过程。但企业投资环境就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风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住房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牟取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垄断者的身份,与房地产开发商一起推动着房价的上涨,损害了失地农民和购房者的利益.中央政府的住房宏观调控政策没有抓住形成高房价的根源,使得实际效果与宏观调控意图发生了背离.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央政府必须转变调控策略,以物业税替代房地产市场中的各项税费,抑制过度的住房需求,建立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政治制度环境,剖析行政发包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互动对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演化的影响机理.以时间维度为切入点,基于财政体制、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改革及外部环境变化将我国PPP模式演化分为前期探索、BT模式发展、中期发展和后期发展4个阶段.通过分析各个阶段PPP模式的应用特点及主要问题特征,探究行政发包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约束和横向晋升激励下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及中央政府的制度设计,为有效规范PPP项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2)
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公平。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配合中央政府的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地方政府推出了2.8万亿的配套资金来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地方政府背负巨额的债务。本文首先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然后结合地方债务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7)
宏观税负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指标,税收的产出效应研究需结合具体的体制背景才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以地方主导的转型增长模式下,不同阶段地方政府具有不同的利益动机和行为特征,进而影响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状态。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受财政收支压力及投资冲动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名义宏观税负与实际宏观税负分化。为协调当前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必须加快推进税费改革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许多规划师和学者赞誉荷兰优美的城乡风光以及规划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且针对荷兰城乡发展作了相当多的研究.这些已有的中文文献往往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分析规划体系的运作,多数认为荷兰规划是一个从中央政府到省政府,再到市级地方政府的调控体系.但是考察其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开发过程,事实上处于规划体系支配地位的是唯一拥有土地建设许可证批复权的市级地方政府——它以一种“经营城市”的理念,既承担规划的编制,也负责征地和项目实施;而其他利益主体(如上级政府、开发商、农场主)均围绕着市政府的意图不断调整应对策略.本文通过检视荷兰乌得勒支市Leidsche Rijn规划项目的开发过程,深入探讨了规划实施过程各个利益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行动机制;认为荷兰城乡的和谐发展并非是规划作用的直接结果,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和利益主体在市场规律的运作下,在法律体系的保障下,通过反复的协商、交易、合作和妥协达成的.触发这一过程的规划体系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于:提供了一个相对透明的,有“操作空间”的平台,使得每个利益主体可以实施其合理的、可操作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5):72-79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的行政授权、日益完善的法律规范和民众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的认可等方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暴露出愈来愈多的不合理之处,同时地方政府不当经济行为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社会影响逐步凸显出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强烈不满,从而形成了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合法性的挑战。面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法化困境,地方政府应从公民自治组织、社会舆情、政府自身等层面提升其经济行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政府是城市规划制定的法定主体,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规划是否公平与公正。本文首先从政府及其官员的价值取向出发,研究了政府影响公共政策的基本行为动机,并论述了政府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指出政府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关键环节。基于对政府一般特征的论述,重点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独立利益主体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影响城市规划的根本动机——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利益,阐明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于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各方主体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局部利益的诱惑,在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中购房者、开发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四方作为理性人都将以对方的行为预期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进行博弈.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对各方主体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得出地方政府不会主动地、积极地开发经济适用房,中央政府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应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制定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建设经济适用房,尽快完善住房档案信息系统和建立个人收入信息系统等才能使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实施经济适用房政策.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财力方面的差距逐渐呈现,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财力有限,在治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对此,我国提出将省级与省级一下国地税合并的税收征管改革,对地税和国税进行机构合并重组,并对职责进行梳理,从而疏通我国税收征管中的堵塞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