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引进的聚酯纤维纺丝装置为实例,研究用热泵供热代替蒸汽节流减压,回收蒸汽在减压过程中的火用损失,用专门研制的热力单元进行模块优化组合,建立由热泵、高效闪蒸、调压、疏水等组成的热泵供热系统替代常规的传统的热力系统,建立优化的用热网络,将低品位的蒸汽增压后再供给工艺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心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为实例,研究用热泵供热代替蒸汽节流减压,回收蒸汽在减压过程中的损失,用专门研制的热力单元进行模块化组合,用热泵供热系统替代常规的传统热力系统,建立优化的用热网络,回收低品位的余热资源,达到节能降低,保护环境,实现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深层地热资源储量巨大,采用超长重力热管取热技术对深层地热资源进行开采,将其与热泵系统联合为用户供热是一种高效利用深层地热资源的方法。针对如何调节不同参数下超长重力热管与热泵联合运行以期获得最佳热力经济性的问题,建立了系统热力经济性模型,研究了热泵系统蒸发温度、超长重力热管热阻、井深、地温梯度以及蒸发器面积不同的情况下系统热力经济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蒸发温度使供热成本最低,如在地温梯度30℃/km、井深3 000 m的条件下,最佳蒸发温度为-2℃;超长重力热管热阻越小或地温梯度越大时可实现供热成本越低且最佳蒸发温度越高;存在最佳的井深和蒸发器面积使得供热成本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超长重力热管在开采深层地热联合热泵系统性能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秦山二期工程设计制造的辅助给水除氧器 ,是在常规除氧器基础上进行了新型除氧器的开发和研制 ,为间壁式热力除氧器 ,加热蒸汽与给水不混合 ,是蒸汽发生器和混合式热力除氧器的组合设计  相似文献   

5.
《节能》2016,(11)
正国家发改委"最佳节能实践"案例源企业蒸汽热力系统节能技术设备专业服务公司当热力系统领域里最好的医生做热力系统领域里最佳的药品是热力系统领域里最真的伙伴服务范围:密闭式高温冷凝水回收成套装置低位热力除氧器成套装置工业乏汽回收与利用成套装置锅炉自动排污成套装置蒸汽喷射热泵系列高效节能疏水阀系列热力系统诊断、评估及优化集成○十五年的技术实践经验,近四百家的应用客户业绩,节能率15%~30%,投资回收期3~6个月○全国十几家代理机构、7个办事处,组成快捷、周到的销售及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6.
阎尔平 《节能》1994,(1):18-21,24
蒸汽喷射式热泵属于以非电为动力的热泵,它以蒸汽为动力,利用工作蒸汽减压前后的能量差提高低品位蒸汽的品位,使其和工作蒸汽一并供给热用户。蒸汽喷射式热泵是一种使热能品位和数量都能得到合理利用的高效节能设备。本文以作者研究开发的工业生产运行实例证明:用蒸汽喷射式热泵供热代替常规热力系统节能效益显著,同时也是治理环境热污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水源热泵技术在沈阳地区供热空调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沈阳地区的气候及水资源情况,水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在供热空调工程应用中应具备的条件,对比分析了水源热泵、热力网、空调冷暖家用机、燃油锅炉、溴化锂直燃机、电锅炉、燃气锅炉及燃煤锅炉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并探讨了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翠珍  杨茉  卢玫 《太阳能学报》2011,32(12):1816-1821
对热电冷联产中一种新型热回收系统——溴化锂制冷-热泵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该系统利用热泵回收溴化锂制冷系统的冷凝热来加热锅炉除盐水,可以减少除氧器中加热用的背压蒸汽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率,产生显著的节能、经济、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大型热电联产机组变工况分析模型,揭示出不同热网回水温度和热网回水温升条件下,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驱动热源饱和蒸汽压力和热力系数的变化规律.提出2种不同供热模式选取的判据,即当量抽汽压力.以某300 MW直接空冷抽凝供热机组为例,进行了变工况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随热网回水温升的增大以及热网回水温度的升高,驱动热源饱和蒸汽压力升高,而吸收式热泵热力系数则减小;对于300 MW等级及以上供热改造机组,由于汽轮机中低压缸抽汽压力高于对应的当量抽汽压力,采用吸收式热泵供热模式更节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地热直供结合燃气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对燃油锅炉和地热直供结合燃气吸收式热泵两种供热热源的技术和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各采暖期的实际运行数据表明,采用地热直供结合燃气吸收式热泵作为供热热源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油田污水余热热泵供暖系统的热力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小明  李华玉 《节能》2004,(2):45-46
介绍了油田余热资源的现状和充分回收采油污水余热的吸收式热泵供暖系统。并与燃油锅炉和燃气锅炉供暖系统对比 ,对吸收式热泵供暖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孤东采油厂注汽锅炉热效率测试分析显示,在平均注汽干度70%情况下,平均吨汽耗油量达68kg,比胜利石油管理局下发的湿蒸汽发生器标准(Q/SL0128-88)中规定的65kg高出3kg,但平均热效率只有84.5%,造成注汽成本偏高.对两台锅炉的排烟温度、过剩空气系数等进行测试表明,锅炉排烟温度高、过剩空气系数大,雾化参数不匹配,是影响热效率低,进而导致吨汽耗油高的主要因素.采取以下方法提高燃油热效率:强制停炉清灰,安装给水预热器,定期更换对流段腐蚀和结垢严重的翅片管,有效降低排烟温度;优化风门开度、油阀开度、燃油压力,确定合理的过剩空气系数;确定合理油温、合理雾化压力、合理油压,从而确定合理的雾化压力参数.上述措施实施后,在平均注汽干度70%情况下,吨汽耗油量为64.2kg,平均热效率为86.68%,节省燃油382.8t,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4.8万元.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两种新型的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并与现有的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比较,分析比较各自的节能经济性。结果表明,汽水双热源供热量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的经济效益比常见的吸收式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分别高出33%和117.9%。对于296MW供热机组,汽水双热源可调集中供热系统和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每年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10万t和11.5万t。电热泵回收冷凝热供热系统节约的冷却水量要远高于其他两个系统,这对北方缺水地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电厂热电负荷优化分配是指在全厂总调度负荷下,根据各机组的热力性能确定各机组应承担的热电负荷,使得全厂效益最大或能耗最小的一种最优化问题.不同于燃煤热电厂,燃机电厂9F型机组由于设计为燃气轮机加蒸汽轮机的组合方式运行,因此在联合循环热力性能模型建立上较为复杂.提出了将余热锅炉新蒸汽参数作为中间变量,建立了机组天然气燃料消耗与电负荷、热负荷之间的关系模型,确定了优化计算的目标函数和边界约束条件,并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求解.模拟与实际运行结果均表明,该优化分配方法能有效降低燃机电厂燃料消耗水平,可以为同类型燃机电厂热电负荷优化分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供热系统_单耗分析_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提出了理论和方法的梗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现代供热系统的一般化模型,针对这一模型,计算了锅炉供热、电热供热;热泵供热和热电联产供热系统中燃料的理论单耗、附加单耗和在用户终端处供热的燃料单耗。给出了供热成本的计算公式,该计算方法适于在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姚春峰 《中外能源》2012,17(4):97-102
金陵石化1.5Mt/a加氢裂化装置投用初期,能耗超过40kg标油/t原料,通过几次大的技术改造,能耗明显下降,2011年1~11月装置综合能耗为26.89kg标油/t原料.能耗划分显示,燃料气消耗占装置能耗的最大部分,所占比例达42.47%,其次为电能和蒸汽消耗,分别占总能耗的41.05%和12.76%.这3项能耗占到装置总能耗的96%以上.装置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优化换热网络,回收低温余热;新氢机增加无级气量调节系统,降低压缩机的无用功;脱硫溶剂采取溶剂在线清洗,提高溶剂质量,减少溶剂损耗,同时减缓溶剂系统腐蚀和塔盘结垢;分馏加热炉空气预热器改型以及火嘴改造;保证装置高负荷运行,提高循环氢压缩机、新氢压缩机、原料泵等设备的用能效率;利用变频技术,投用液力透平,实现节电目标;通过热料直供,减少作为溶剂再生塔底热源的1.0MPa蒸汽消耗.  相似文献   

17.
李元章 《节能》2000,(8):16-18
利用微机监控系统将热水锅炉供热量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它可以在保持室温恒定的前提下,将能耗降至最低。对于目前北方各大城市普遍推行的燃油燃气锅炉将具有极其重要的节能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地下水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分析其在吉林市城区使用的可行性,剖析了现已投入使用的吉林地区某市政府办公楼地下水地源热泵机组,并将此机组运行情况与常规锅炉供热方式进行比较,展现了地下水热泵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对该热泵机组不合理处提出改造方案,最后分析讨论了地下水地源热泵在吉林地区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A more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calls for the use of alternative and renewable fuels, a further increase of the fuel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s well as the reduction of the thermal engine energy supply by recovering the braking energy. The paper presents two concepts being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fuel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for transport applications. The first concept works on the combustion evolution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fuel energy transformed in piston work within the cylinder. The second concept works on the waste exhaust and coolant energies to be recovered through a power turbine downstream of the turbocharger turbine on the exhaust line and a steam turbine feed with the steam produced by a boiler/super heater made of the coolant passages and a heat exchanger on the exhaust line. The concepts work with hydrogen (and in this case a water injector is also necessary) as well as lower alkanes (methane, propane, butane). Preliminary simulations show improvement of top fuel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to above 50% in the high power density operation.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also permits faster warm-up during cold start driving cycles.  相似文献   

20.
The excessively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long with reducing fossil fuel resources introduce the trend of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boiler via implementing waste heat recovery.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otential of latent heat recovery is investigated in the middle‐size boiler exhaust flue gas using the shell and corrugated tube heat exchang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efficiency growth in flue gases using latent heat recovery of the steam energy. The heat recovery analysis is evaluated by a validat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odel by a commercial software. For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ube arrangements, number of tubes, and flow direction in the shell on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line arrangement of the tubes in the shell presents better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also high pressure drop among the other arrangements. As a result, by consider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pressure drop, radial arrangement shows higher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obtained results from Section 2 of the present study, by considering the radial arrangement of tubes in the shell, as the number of tube rises,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dec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