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媒体实时通信中同步和差错控制技术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多媒体实时通信中图像声音数据的同步播放和差错控制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提出了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同步问题,阐述了多媒体同步的模型和方法,并对几种同步通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通信媒体间同步技术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通信中维持多媒体的同步关系是多媒体通信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多媒体区别于传统通信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把当前提出的媒体间同步通信方案所采用的同步技术分为四类:多咱复合同步技术,同步标记同步技术,同步信道同步技术,同步戳同步。通过对各典型同步通信方案的简述和研究,本文依据一些原则对各类同步技术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同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介绍了多媒体通信系统中的同步问题,阐述了多媒体同步的模型和方法,并对几种同步通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自适应传输和优先级传输的组态软件设计方案 ,研制开发了一种在多媒体光纤监控 ( MFMC)系统中支持图像信号和现场控制信号实时传输的通信软件 ,传输实验结果表明 ,该通信软件能较好地解决多媒体信号实时传输与监控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军 《通信学报》1997,18(12):19-24
未来高性能计算机网络上分布多媒体应用的一个重要需求是多媒体同步通信。当前的同步通信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传统通信协议,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时间Petri网的同步通信模型及算法。  相似文献   

7.
吴杰 《电声技术》2024,(3):48-50
随着多媒体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传统多机位场景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提出一种基于云导播系统的音视频实时帧同步技术方案,探讨音视频媒体流实时帧同步下的异地多机位直播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多媒体通信网的构成,并对多媒体通信中的3项关键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多媒体同步以及多媒体网络终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蔡安妮  张景鳌 《电信科学》1996,12(12):55-60
本文介绍了多媒体同步的概念及模型,并分析了多媒体传输对网络的要求及现存网络对多媒体通信的支撑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分布交互多媒体信息系统(DMIS)中,一次应用包括多种类型的媒体信息,不同类型媒体信息是相关的,且必须按规定顺序表示,因此需要一个同步方案。本文介绍的同步方案用脚本的语言规定的媒体关系,从脚体的技术产生表示安排,对不同的媒体流用控制数据传送的请求时间,并在接收器中提供适合的缓存区保证表示安排。本方案用于媒体数据分别存放在几个服务器中和关系复杂的普通DMIS中,在以太网Unix平台上验证了方案的可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通信的媒体同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持多媒体的同步关系是对多媒体通信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多媒体通信区别于传统通信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媒体同步的概念出发,给出了一种支持多媒体同步的分层结构模型,并对多媒体间的同步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H.323同步控制实现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H.323多媒体通信系统音视频同步控制算法,算法以正常语音播放为基准,利用H.263码流语法信息,通过调整视频播放帧率实现媒体间同步, 不增加通信冗余度。实际测试结果表明,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多媒体通信系统音视频媒体同步性能和多媒体的感知服务质量,并已应用于实际多媒体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同步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OCPN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改进的多媒体同步模型ROCPN。通过在节点中引入媒体表现时间和同步时间,将媒体的表现与媒体间的同步行为分开,该模型解决了OCPN模型关于媒体内同步与媒体间同步不可兼得的问题。模拟实验表明,使用ROCPN模型的多媒体流其媒体流内同步指标和媒体流间同步指标均明显优于使用OCPN模型的多媒体流,尤其当对象丢失率较高时,ROCPN模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系统同步的受控资源时间网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的多媒体系统同步的受控资源时间网模型利用Perti网,统一地描述多媒体同步规范,同步的资源要求和系统支持同步实现的控制策略。模型具有对多本同步进行分层抽象的能力,并能对系统性能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Multimediareferstothepresentationofcollectionsofbothstaticanddynamicdatainaspecifiedorderandtime[5] .Therefore ,therearewelldefinedtemporalrela tionshipsbetweenMediaUnits(MUs) .Mediacanbeonlyplayedwellwhenthesetemporalrelationshipsarepreservedatpresentationtime .Unfortunately ,afterthetransportationoverbest effortnetworks,thedelayjitterdestroysthetemporalrelationshipsbetweenperiodicallytransmittedMUs .Network jitter ,end systemjitter,clockdriftandchangingnetworkconditionsof…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通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通信技术。本讲座主要介绍了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多媒体通信所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终端技术、同步技术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OFDM系统中基于导频符号的自适应符号同步新算法,它利用FFT的特性,采用频域同步方法,对符号定时进行估计。该算法计算量小,插入的导频数少,并且同步捕获速度、精度高低,可以灵活调节。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简单而有效地获取符号同步,自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多媒体同步中表现质量的参数计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庆华  李人厚 《通信学报》1999,20(10):36-41
分析并量化描述了分布式多媒体通信同步及连续表现问题。提出了源和目标结点间因网络传输延迟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多媒体数据流传输与回放速度不匹配的3 条解决措施:①源和目标结点在发送和接收多媒体对象时遵守时序制约关系;②在缓冲区中预置若干多媒体对象;③采用有界缓冲区。本文定量计算与证明了源结点的最迟发送时间以及目标结点预取的最大与最小多媒体对象数,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Recently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adaptive multimedia networking where the bandwidth of an ongoing multimedia call can be dynamically adjusted. In the wireless/mobile multimedia networks using the adaptive framework, the existing QoS provisioning focused on the call blocking probability and the forced termination probability should be modified. We, therefore, redefine a QoS parameter – the cell overload probability –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adaptive multimedia networking. Then, we propose a distributed call admission control (CAC) algorithm that guarantees the upper bound of the cell overload probability. Also, a bandwidth adaptation algorithm which seeks to minimize the cell overload probability is also presente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CAC algorithm. Furthermo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daptive wireless/mobile network is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existing non-adaptive wireless/mobile networks. As a further step in QoS provisioning, we propose another QoS parameter, the degradation period ratio, and discuss analytically how the CAC algorithm guarantees the upper bound of the degradation period rat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