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从矩  乔旭梅 《中国电力》1994,27(11):17-20,39
根据以I0为极化量的电抗型继电器在单独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同时用I0和I2为极化量来解决单相接地时非故障相继电器的误动问题,并采用“准0°接线方式”的方向元件来保证单相接地时的方向性,以及正向两相接地时非故障相继电器不误动作,从而获得一个开口四边形特性、耐过渡电阻能力强、且不受负荷阻抗影响的方向性电抗型接地距离继电器,并由之构成了JCJ-01、03型集成电路距离保护,已在系统中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2.
接地距离保护中零序补偿系数整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行线路间零序互感的存在,导致零序补偿系数的值在一条线路上随短路点位置而异。选择尽可能少的零序补偿系数,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事故是整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基于保护装置由零序电抗和零序电阻补偿系数提出一种零序补偿系数整定算法,建立了几种运行方式下零序电抗和零序电阻补偿系数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算例对几种运行方式进行详细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正确地为零序补偿系数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继电保护安装处的测量阻抗与线路阻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定义一个具有自适应特性的补偿阻抗,并分析故障点相对于串联补偿装置不同位置时补偿阻抗的相角特性,即金属性故障位于串补装置之前时,补偿阻抗的相角为0°;金属性故障位于串补装置之后时,补偿阻抗的相角介于90°和270°之间。据此提出识别串补线路故障点的方法,并与传统的电平检测方案相结合形成新的距离保护方案。该方法适用于串补装置安装于线路不同位置的运行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超越动作问题,而且可提高保护的灵敏度。MATLAB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倪菁  董祖晨 《供用电》2009,26(1):39-41
根据线路接地距离保护中的零序补偿系数的常规计算方法,推导了220kV馈供线路接地距离保护中的零序补偿系数,分析了零序补偿系数对接地距离保护测量阻抗的影响。通过对实例的定量计算,提出了对220kV馈供线路接地距离保护中零序补偿系数整定计算时应考虑支接变压器阻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纵联距离保护在串联补偿线路的某些特殊运行情况下可能出现区外故障误动的情况。文中利用一次实际的区外故障调查,分析了电压互感器在不同安装地点对保护的影响,得出在电源容量较小的系统中,双端串联补偿线路不宜使用常规的正反方向四边形距离继电器作为弱馈判别元件,进而给出纵联距离保护的改进措施。最后,讨论了在系统规划设计中对串联补偿电容保护级电流的选择以及串联补偿线路的保护配置。  相似文献   

6.
串联电容补偿线路的继电保护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结合山西阳城至江苏送电工程,分析了串联电容补偿对线路继电保护的影响,包括它对保护所测相量的影响,对保护动作特性的影响等。基于几种典型原理的保护在串联电容补偿线路中对故障的反应,论述了串联电容补偿线路继电保护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并探讨了设计保护原理的思路,最后结合阳城至江苏送电工程,对线路继电保护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电力系统接地距离保护零序补偿系数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广学 《电网技术》1994,18(1):1-7,19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接地距离保护在有零序互感线路上应用的一些特殊问题,尤其对零序补偿系数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分析。详细推导了不同运行条件下零序互感耦合线路的零序补偿系数的计算公式,并附有实例对各种运行情况进行比较,确定在整定计算中采用的算法。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某500 kV输电线路发生区内单相接地瞬时故障后,距离I段保护没有动作的原因,探讨了串联补偿设备对超高压输电线路保护的影响,分析了RCS系列距离保护装置对串补设备的处理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串联电抗器可以很好地限制电网的短路电流,但同时给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带来了挑战。文中提出了一种带串联电抗器的输电线路距离保护整定改进方法,根据串联电抗器阻抗和线路阻抗重新整定零序电流补偿系数,根据串联电抗器阻抗和原距离保护阻抗定值重新计算距离保护定值。只需修改保护装置定值,无需改变距离保护算法代码,即可保证带串联电抗器的输电线路距离保护Ⅰ段的可靠性和距离保护Ⅱ段、Ⅲ段的灵敏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文中方法在保护可靠性和灵敏性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Hilbert变换的串联电容补偿线路距离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ilbert变换得到了实信号幅值函数的特点,分析了串联电容前后故障时故障电流幅值函数的不同:串联电容前故障时,幅值函数不能表征故障电流的包络线;串联电容后故障时,幅值函数可以表征故障电流的包络线。据此提出了基于Hilbert变换的串联补偿线路故障点位置的识别判据,结合传统的距离保护形成了适用于串联补偿线路的距离保护新方案,能有效解决超越问题。PSCAD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低压终端线路无功补偿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深入分析了低压终端线路中的无功补偿问题。探讨了终端无功补偿设备与传统补偿设备的差异及应具的技术和特色,明确了该装置开发研究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指出开发专门终端无功补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补偿法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孙鸣  单永梅 《电网技术》2003,27(7):28-31
为避免在故障计算和分支计算时对全网阻抗矩阵元素进行计算,文章采用补偿法并通过加入补偿电流的概念,只对部分支路进行修正,使浮点运算工作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大大提高了整定效率。  相似文献   

13.
大房500 kV串联补偿站控制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电网首次在国内电网输电线路中采用串联补偿技术,设置串联补偿设备。详细介绍了大房500kV串联补偿站整个系统的控制和保护系统的配置,以及相应的组成和控制关系。投运以来,运行基本良好,有力地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其他电网实施串联补偿技术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平果可控串补本体保护介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祝谦  刘相枪 《电网技术》2004,28(16):73-77
介绍了平果可控串补中电容器、金属氧化物可变电阻器(MOV)、晶闸管阀、火花放电间隙、平台、旁路断路器、冷却系统等设备的保护原理,阐述了各保护的功能及其作用,并对平果可控串补保护系统在调试及试运行期间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微分方程法的串补线路精确故障测距算法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串联补偿电容的接入使得从线路两端测得的稳态时的电压电流关系不再一一对应,用代数法无法区分故障发生在串补电容的哪一侧,这给以前常用的代数方程定位算法增加了新的困难。文中利用在线路两侧同步采集(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同步)的电压、电流信号,采用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并结合串补线路的特点推导了一种新的故障定位算法。该算法分别假定故障点在串补电容的两侧,通过计算得到2个故障定位解,其中一个为真根,另一个为伪根。针对定位过程中出现的真伪根,由暂态过程中电容两侧发生故障时的电压波形不同这一事实,根据线路两侧获取的数据分别计算出的故障点电压应相等这一原理,提出了一种简单、可靠地找出真根去除伪根的方法,可正确判定事故地点。仿真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强的适应性,能可靠区分真伪根,精确确定事故地点。  相似文献   

16.
超高压电网感性无功功率补偿设计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唐寅生 《电网技术》1996,20(4):38-39
本文提出了用最优无功潮流法规划超高压电网感性无功功率补偿设计的方法,这是保证电网电压质量和经济运行的前提,文中分析了湖南500KV电网的感性无功功率补偿设计。  相似文献   

17.
固定串补电容对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影响的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综述了固定串补电容对输电线路各种继电保护的影响,总结了迄今为止所采取的解决方法,仿真运行及实际运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串补线路故障点位置的模型识别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中提出了一种判断串补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相对于串联补偿电容位置的模型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模型计算出线路电感值的离散度来识别故障位置。将该方法和传统的距离保护相配合,可以解决传统距离保护在串补线路中超越的问题,使得距离Ⅰ段可以按全线阻抗整定,而不必考虑电容的容抗,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距离Ⅰ段的灵敏度。判别过程仅利用MOV导通前一段时间的暂态量数据,不受MOV非线性特性的影响,避开了MOV导通后串补电容上电压准确值难以获得的问题。该方法仅利用单端电气量,无需通讯通道;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适合于各种电压等级、各种频率的系统,线路各处故障。  相似文献   

19.
超高压串联补偿输电线路的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同无串补超高压输电线路相比,串补线路的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含有低频分量,文章通过对一500kV输电系统进行简化等值电路的分析,以及用EMTP进行仿真计算,阐述了超高压输电线路恢复电压的拍频特性及串补线路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低频特性的产生机理,分析了弧道电阻对串补线路潜供民流的自熄和单相重合闸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