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安东  路培 《世界建筑》2015,(4):40+136
<正>我们对于建筑师工作室的兴趣是复杂的:我们怀疑它是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具现,通过审视这个"理想世界"来窥视建筑师的理念、美学乃至心理的神秘领域。或者,我们将它视作建筑师用来"生产空间"的空间,它与建筑表现一样构成了建筑生产方式的一环。又或者,我们感兴趣于它自己构成的一种建筑类型,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的日常空间,它是一种工作-生活方式的物质外延。然而只有这些吗?下面3篇简短的访谈给我们展现了3个迥然不同又密切相关的工作室。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工作室反映了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师面对自己使用和内心需求时创造的真实的建筑。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里·巴瓦的工作室则与常规的住宅难以区分,但正如庄慎指出的,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建筑"实验室",建筑师  相似文献   

2.
引子—— 如今建筑学的发展受到方方面面的挑战 ——大自然的报复。建筑师将如何通过人居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作出自身的贡献? ——建筑魂的失色。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建筑师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如何才能使建筑之魂重新回到我们的城镇?…… 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纲要)得出基本结论 ——在纷繁的世界中,需要高屋建瓴,寻求整合的精神。 ——共同的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道路来实现。 如何应对我们所面临的自然与文化的两种“挑战”, 并通过我们的设计以“不同的道路”来实现妥善的“整合”, 这就是当代建筑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即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UED:我们知道您在少年时期就十分擅长演奏手风琴。您也曾经说过最喜欢在五线谱上作画,甚至在您的某些平面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对音乐和建筑关系的探索。音乐对于您的建筑生涯究竟意味着什么?丹尼尔·里伯斯金:我热爱音乐。音乐是建筑的灵魂。两者都令人产生情与理的共鸣,因此直击人心。没有建筑,音乐就如同噪音一样喧闹;没有音乐,建筑亦沦为一件普通的商品。UED:在《破土》一书中,您向我们呈现了纽约建筑师全然不同的一面。在您的笔下,建筑师更像是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甚至是流行歌星,这与公众最初对于这一职业的认识大相径庭。至少在东方人的眼中,建筑师们通常是谦逊、稳重的代名词。您认为对于一个好的建筑师而  相似文献   

4.
一座建筑绝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它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建筑摄影的魅力也就在于,同样的一座建筑被不同的影像捕捉者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建筑由此散发出的气质连建筑师本人都不曾想象。对于建筑师来说,其实也需要自己的作品有一套官方宣传照,那从建筑师转变过来的摄影师,是否能更好地为建筑代言呢?也许周若谷能用作品给我们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5.
对话WOHA     
<正>UED:你们在设计中是如何回应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的?WOHA:从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等角度来讲,我们正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建造行业是一个变化缓慢的行业,每个项目从概念到建成一般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想象一下,50年的时间可能只是五到十个建筑周期,但在50年内建筑之外的世界却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如今很多建筑师仍然只是在把21世纪的时尚表皮套在20世纪的建筑上而已,我们改变得太少太慢。建筑师还能做更多,应当有策略地去重新审视建筑与城市,而不是墨守成规,接受现有的定型的建筑和城市形态。建筑师必须大胆去设想50年甚至更久以后的情况,然后从现在开始通过每一个项目去一步步地向未来靠近,这点至关重要。我们希望自己更开放、更大胆,为了让城市适应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如此。  相似文献   

6.
最早知道丹尼尔·李布斯金<破土:生活和建筑的冒险>一书出版,是在诗人于坚的博客上.让我感兴趣的是,一方面作为建筑师的李布斯金,写下了这么一本混合了生活与建筑的书,而这样一本书,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日复一日被建筑折磨着精神的建筑师所渴望表达的吗?另一方面,在对该书赞赏之余,于坚也流露出了一种诗人特有的傲慢.  相似文献   

7.
《建筑创作》2008,(9):177-177
会议背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是在中国建筑学会领导下的最活跃的学术组织之一,根据中国建筑师最关心的问题,每年都要举办学术交流年会。2008年,我们的国家在取得了三十年经济改革巨大成功之后,中国建筑能否可持续地发展,中国在世界建筑界的影响力能否继续提升,这对中国建筑师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经历了2008年一系列成功的欢乐及汶川大地震的考验之后,我们必须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建筑师的执业能力如何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选择"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师执业能力"做为本次年会的主题,以其来共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谭建华 《中外建筑》2006,(1):i0001-i0001
每到一地,或是浏览风光美景,或是翻阅书报杂志,最关注的是建筑。那些不朽的、传承的、标志现代文明的建筑,总是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深深的思考:这拣建筑为什么盖在这个地方?盖成这样?个中原因很多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宗教的、地域的、文化的,甚至全社会的影响,还有建筑师本人的,等等。了解了这些,才可能更清楚地了解建筑师当初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现建筑。当然,表现建筑和满足建筑需求的方式不只一种,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选择,但建筑师必须作出选择,而世人要问的是建筑师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中外建筑》作为建筑科学与建…  相似文献   

9.
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仍能把控的是什么?建造过程的工业化、预制技术、不熟练的工人,以及由投资人驱动的建筑产业都带来了严格的限制。因为投资人似乎不再相信有好的建筑,其他行业既为建筑师创造了可能性,但同时又约束了他们。山区经济资源有限、距离遥远,尤其需要特别的方法来维持生活。新一代建筑师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各具特色的道路。其核心是一种态度:建筑,是解决由结构所界定的空间组织问题的工具。建筑师将作品植根于形成其建筑和实践的文化中——位  相似文献   

10.
篇首语     
建筑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一点可能正需要像托马斯·赫尔佐格 合伙人事务所这样的建筑师来体现:当前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更需要合理的方法与策略,这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比如说,21世纪的中国是要依赖于大量能源的消耗、从而必须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还是要建立在高效节能建筑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城市,在我们可见的未来几十年里,会走向何方呢? 有两个命题或许将成为主流: 一个是数字化、网络化对城市及建筑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和建筑师都在被迫做减法.因为他们的功能都在逐一溶解,建筑从类型明确的格局走向它的最初--遮蔽与隔断;建筑师则从一技之能的专家返回到人手可及的工匠.  相似文献   

12.
正李保峰:作为国内著名设计院的总建筑师,您有非常饱和的设计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未必充裕的客观条件制约下,您是如何看待和操作"绿色建筑"的?时间紧,任务重是大多数中国建筑师所面临的"常态",需要超常规的身心投入,作为大院总建筑师的有利条件是可以和更多的建筑师合作完成合适的建筑项目。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也是城市的基本要素。以人为本、安全适用、舒适健康、环境和谐、节能环保可持续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绿色建筑不应简单地  相似文献   

13.
UED:对于不同项目,VMZINC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如何与建筑师配合?产品会因项目不同而"定制"吗? 林子盟:几乎所有的VMZINC项目都是度身定制的.因为没有一个建筑师的设计是完全相同的,所以VMZINC在满足设计和材料本身要求的情况下,给出的解决方案不尽相同.VMZINC有不同的系统来满足建筑师对于建筑表皮不同要求的设计.建筑师创作初期,就可以和我们联系,VMZINC可以配合其对造型的需要,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如三维曲面的可行性分析,推荐最适合的钛锌板系统,并在各个细部处理上为建筑师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id+c:当下的乡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参与其中,你们也参与了非常多的乡村建设项目,如何看待当下的乡村建设?在你们看来,建筑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庄慎:2010-2013年期间,我们确实参与了比较多的乡村建设项目,从中累积了非常多的建造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去研究城市建筑非正规、复杂的一面,非常有帮助。其实,我们对乡村建筑不是很有兴趣,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城市建筑。在城市做建筑,为诸多的规范所限制,  相似文献   

15.
杨明 《建筑技艺》2013,(1):49-53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建筑师心里都在暗恨,如果材料真的能决定建筑,那么将置建筑师于何地?其实我本人也是建筑师,之所以这么说,恰恰是因为建筑材料在建筑师的操作当中是相对容易被忽略的一件事情,我希望通过跟大家一起回顾材料的发展来探讨材料与建筑的关系。所有的客观事物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空间,也给予我们各种感觉。孩子们搭积木、玩泥巴,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材料,因此材料本身对于建筑师而言都曾经是玩具。现在我想很多建筑师也仍然把建筑当成自己的玩具,只不过是非常成人化的,而且是大家一起玩的玩具。但是我希望大家更关注一点,那就是材料还是我们的工具。当你掌握了一种强  相似文献   

16.
正当面对气候逐年变暖与雾霾日益加剧,在中美签署巴黎协议后,我们需要思考设计师可以做什么?我们奉行的绿色建筑或可持续设计对于能源利用的效力到底有多少?气候变暖、雾霾与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有什么关系?这里华汇设计规划/城市设计总监黄文亮,从街区到城市解说作为一位城市设计者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风景园林>: 您是如何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 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我们既是建筑师也是风景园林师,我们把建筑和环境的设计当成整体来看待.我们相信建筑行业应以积极的方式改变环境,并借助人工结构和自然结构得以实现.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之间没有明显的行业界限,让我们有机会去实现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住区》2015,(3)
<正>台湾建筑师都在做什么?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关注"社会设计"的话题?他们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动机?台湾建筑实践的大背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湾建筑师的内在状态和实践方式有着怎样普遍却不同寻常的土壤?他们通过这些实践又得到了什么?中国大陆的建筑师未来是否也会发生这种变化?在城镇化率已然过半、房地产热持续降温的今天,从台湾建筑师的身上,是否会看到我们明天的影子?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龚书章教授。  相似文献   

19.
<正>胡一可(胡):很高兴能有机会对石总进行专访,我们这次也准备了一些问题想要请您解惑。第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当下大院建筑师的优势、困境和突破到底有哪些?石华(石):其实我们也一直在为这次访谈做准备,而且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这件事。我们的优势有哪些?面对新的时代语境,我们又有什么变化?我觉得在21世纪初的时候,不论大院建筑师还是独立事务所的建筑师,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例如我记得当年崔愷、王澍、张永和、刘家琨、汤桦这五位建筑师各自出过一本小册子(注:2002年,策展人王明贤主编的“贝森文库一建筑界丛书”出版,  相似文献   

20.
正id+c:在乡村建筑复兴的浪潮中,许多中国建筑师开始将目光从城市转向乡村。那么请问,在当代乡村建筑中,建筑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马科元:在当下中国乡村实践的浪潮中,涌现了一批有建成作品的青年建筑师。这批建筑师恰逢中国建造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个机缘:一方面,建筑师的视野已经前所未有的、集体处于与世界同步的位置;另一方面,这些乡建能够快速实现,并且设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