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45钢氮—碳共渗不同冷却方式的拉伸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到一种新的锯齿状拉伸曲线和与之相对应的三区域断口特征。拉伸曲线和断口特征与冷却方式有关,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1气体氮碳共渗新工艺气体氛碳共诊的工艺方法较多,但就用于专用气体氮碳共渗生产线,针对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仍以氢气加吸热式气或以氢气加放热式气为主。最早的气体氮碳共修工艺叫NITEMPER法。用NH。加吸热式气(ENIX)GAS)的NITEMPER法用添加单一的吸热气为渗碳气,渗速较慢,得到的渗层化合物层较薄,并可能在化合物层中形成少量Z脆性相。后来发明的用添加单一的放热式气(EXOGAS)或COZ气作渗碳气的NITROC法,其优点是可获得较厚的化合物层,具有大的工业实用价值,已在欧美国家大规模应用。但其化合物层中的脆性y’…  相似文献   

3.
4.
A3,45钢奥氏体气体氮碳共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时效工艺参数对低碳易切钢经奥氏体氮碳共渗快冷的渗层组织、显微硬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易切钢奥氏体氮碳共渗经人工时效后产生内侧化合物层沉淀硬化和奥氏体层相变的综合效应。该工艺是小零件进行表面强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低温气体碳氮(氮碳)共渗复合催渗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低温碳氮共渗过程中采用催渗剂进行复合催渗的新工艺。试验结果表明 ,该工艺在降低共渗温度、缩短共渗时间的同时 ,能获得更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耐蚀性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针对内燃机车齿轮的服役条件,用20CrMnMo材料替代20CrMnTi材料,改进了碳氮共渗工艺,成功应用于重载内燃机车上,显著提高了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比了球墨铸铁曲轴经正火加气体氮碳共渗及正火后盐浴硫氮碳共渗的抗疲劳性及耐磨性。曲轴的平面弯曲疲劳及台架耐久试验表明:两种低温化学热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曲轴比正火加中频淬火曲轴耐磨性及耐疲劳性均有明显的提高,但气体氮碳共渗曲轴略优于盐浴硫氮碳共渗曲轴。  相似文献   

10.
精密齿轮气体碳氮共渗杭州制氧机厂(杭州310004)杨芳儿,俞欣雄,赵仙祥,董朝晖增速机中的太阳轮与行星轮,精度为5级,模数为2,属于高精度、小模数齿轮。以前,齿面的硬化都是采用离子渗氮工艺,但是离子渗氮后齿轮精度下降,达不到5级要求。因此,我们提出...  相似文献   

11.
试验检测表明,多种碳氮共渗炉气中均含有HCN成份,其浓度高达41.23 ̄149.52mg/m^3。研究了消除HCN公害的新途径:密闭工作系统,在炉气排放过程中增设吸收和分解氰装置,能够简便而可靠地实现无公害气体碳氮共渗热处理。  相似文献   

12.
奥氏体氮碳共渗的疏松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3.
无化合物层的奥氏体氮碳共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中碳钢进行了通氨滴酿奥氏体氮碳共渗试验。45钢在680℃和适当的氮势条件下共渗,可以获得无化合物,但奥氏体层下面存在细晶区的渗层组织,探讨了细晶区产生与发展的机理,测定了渗层经时效硬化前后的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试验的工艺共渗时间短,渗层质量优异,是很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表面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内燃机车齿轮的服役条件,用20CrMnMo。材料替代20CrMnTi材料,改进了碳氮共渗工艺,成功应用于重载内燃机车上,显著提高了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17.
碳氮共渗“三段控制”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碳氮共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我单位较早地研究了20Cr2Ni4A钢高浓度碳氮共渗工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正式应用于坦克齿轮生产中,并陆续完成了高浓度碳氮共渗工艺在应用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试件表面涂敷供碳,氮物质促渗剂和表面洁净剂等方法,使碳,氮原子富集在试件表面并快速渗入而产生高浓度快速低温氮碳共渗效果。试验表明,4Cr9Si2气门角钢在本试验方法下获得了较厚的化合物层和较深的氮碳共渗层。  相似文献   

19.
奥氏体氮碳共渗渗层组织的全相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活塞是凿岩机上最重要的易损件,其主要失效形式是:①活塞头部凹陷或崩碎;②活塞体因磨损而报废。因此,必须要求活塞具有高的耐磨性,好的耐冲击性和耐疲劳性能。某公司每年为用户生产约2000支活塞,在气体氮碳共渗过程中,零件常因畸变、尺寸超差而报废。为解决畸变问题,选用了一些零件进行研究,以找到畸变特点和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