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剑锋 《煤矿机械》2004,(11):22-22
兖州矿业 (集团 )公司兴隆庄煤矿针对东风井工业广场水源井的各加压泵房机房硐室自成系统出现故障时难以正确判断的情况 ,和山东省煤炭科学研究所一起研制了高可靠性可编程水泵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上位机 ,水泵房水泵等监控以PLC为核心。高可靠性可编程水泵监控系统安装在加压泵房 ,监控加压泵房中 3台加压泵、1#泵及 2 #水源井的运转状况 ,对相关参数检测 ,实现远程集中控制 就地自动控制 ,实时检测水仓水位。工业控制计算机与PLC之间通过RS - 4 85进行数据通讯 ,传送监测数据及控制信息 ;系统显示采用触摸屏 ,可…  相似文献   

2.
水泵自动化     
北票矿务局三宝矿一井机电队认真学习兄弟煤矿的先进经验,积极采用新技术,从1974年试验成功第一台水泵自动化以来,全井主排水泵(五处泵房计10台水泵,电动机功率190~680千瓦)和部分采区水泵现已实现自动化。经过两年多的运行,证明工作可  相似文献   

3.
1 概述 鹤煤八矿3水平有2305、2403、2206采区,排水系统3个,每个泵房安装D155-30×6型水泵3台(其中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该水平正常涌水量为80 m3/h,其水仓及排水设备都是按正常涌水量设计的,水仓容积及排水能力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
伊敏河矿区原设计的疏干排水方法是在一露天矿周长3km的采区外围设20个疏干泵及相应的泵房,每个泵房设5人看管。建设中虽经改进,但每3~5台泵仍设5人看管,所有数据测量和停、开水泵等均靠人工,既不及时也不准确,水泵出了故障不能及时发现。因此,我们开始研制疏干排水微机自动控制系统,在进行模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试验,在试制过程中较好的解决了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经过连续运行133天,达到设计要求,通过东煤公司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兴隆庄煤矿十采区泵房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性能特点和结构组成。该系统实时采集水泵系统的运行参数,自动控制水泵的启停和切换故障机组,对高压开关设有微机综合保护装置,具有故障报警、报表输出、视频监控等功能,提高了煤矿采区排水泵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为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的生产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矿井主排水泵自动控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大鹏  金强 《矿山机械》2007,35(4):138-139
我矿是年生产能力为190万t/年的现代化矿井,井下涌水量较大,-1000m泵房设计安装了4台D280-43×6主排水泵,配套电动机315kW,2路排水管。正常涌水时,1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目前该矿水泵的开停及选择切换均由人工完成,做不到根据水位或其它参数自动开停水泵,这将严重影响井下主排水泵房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我们对-1000m泵房主排水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研制。该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检测水仓水位和其它参数配合,控制水泵工作,合理调度水泵运行。  相似文献   

7.
华丰煤矿属大水矿并,排水垂高大,矿并排水采取分段式集中排水方式,主排水设备控制系统仍采用继电器控制,水泵的开停及选择切换均由人工完成,系统不能根据水位或其它参数自动开停水泵,仅能实现就地的简单操作,大量的实时数据不能由地面调度人员及时监测和管理,系统运行状态以及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给统一调配、事故处理造成不便,而且每个泵房均设置专人专岗进行操作,生产效率低,为实现矿并排水系统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华丰煤矿对-750中央泵房进行自动化改造。  相似文献   

8.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多水平泵房自动化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某矿泵房自动化的要求,分别利用西门子S7-300的PLC及相关模块、CP343-1以太网模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带网络接口的触摸屏、隔爆电动执行阀门等组成了基于工业以太网双环网的控制系统,搭建了多水平泵房的集中控制平台,实现了-430中央泵房、十采区泵房、七采区泵房泵的自动化集中控制。在该平台下,系统3个水平泵房的排水与水仓水位及排水管路相互闭锁。该系统现己投人运行,具有稳定性高、节省人力资源和电力资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矿井传统排水系统应急性差、操作时间长、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基于PLC控制技术,对排水系统进行自动控制设计。该系统以水位自动监测结果为水泵启停基本控制条件,实现工作、备用、检修3台水泵的自动控制运行,同时根据工况设计水泵的工作模式以及自动控制策略,最后分析了该系统的PLC软件控制流程。该系统在某矿井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安全、高效,满足矿井排水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10.
PLC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在煤矿井下主排水泵房使用PLC控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通过检测水仓水位和其它参数,控制水泵轮流工作与适时启动备用泵,合理调度水泵运行,保证了煤矿排水系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矿一采区1999年6月发生突发性溃水,矿井井下变电所及泵房被淹没,矿井被迫停产。为尽快排出积水,在六井斜井筒内安装1台710kw潜水泵,在七井斜井筒内安装2台250D6X6到卧式离心泵进行抽水。由于七井倾角达26°且排水中随水位下降需经常移动水泵,就装用了254的吸水胶管。1吸程过大产生的问题当水位沿倾斜井巷不断下降时,问题随之产生。从伯诺里方程可知,当水泵吸水高度不断增加时,水泵吸水管道某一截面内入口压力也不断减小,当截面入口附近的最低压力降至该区水温的饱和蒸汽压时,该处的水开始汽化形成汽泡,汽泡随水流运行至高压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阳煤集团寿阳景福煤业采区泵房改造的自动排水系统为例介绍煤矿自动排水系统总体设计的思路,给出硬件设计方案和软件设计流程。系统通过检测水仓水位、出水管路的压力和流量、水泵运行时间等信息,控制阀门和水泵的开启与关闭,合理调度水泵运行,在降低工人操作劳动强度的同时提升了矿井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采区水仓检查与清挖时存在的通风问题,鑫珠春公司在进行54采区排水泵房与水仓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多方案优化研究。利用增加配水井壁龛的设计深度的方法,达到了泵房与水仓的直接相通,实现了水仓的全负压通风。从根本上解决了采区水仓日常检查和维护时的通风难题,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证了水仓的安全、快速清理。并成功在该矿另外两个采区进行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矿山的井下水泵房,一般都是高于水仓,水泵通过吸水井将水仓中水吸上排至地表。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矿山,如金陵、凡口、铜录山、西石门以及抚顺老虎台等地又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水泵房。即“潜入式水泵房”。淤入式泵房与一般泵房的主要区别在于:泵房地坪低于水仓底板,水泵的轴线在水面以下,水泵工作时没有正吸水高度。下面对这种泵房作一简单介绍。潜入式水泵房的结构特点:在这种泵房中,取消了吸水井,增加了配水巷和集水巷。水仓中的水  相似文献   

15.
矿井副立井井底设井下中央水泵房,泵房内安装有5台MD-155-67×9型多级耐磨离心水泵(两用、两备、一检修)。针对水泵运行主要采用人工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矿井管理的问题,研究的中央水泵房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煤矿井下主要排水泵的自动启停控制与工况监测,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井下主水泵自动控制系统现场设备多,布置困难,接线繁杂,施工难度大,故障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水泵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每台水泵设置一台矿用隔爆型PLC分站,使单台水泵形成独立控制系统自动运行,当出现故障后,PLC分站将本台水泵隔离,不影响其他水泵正常运行;再设置一台矿用隔爆型PLC主站,控制每一台水泵及主管路阀的启停。并设计分布式PLC控制方式、自动控制方式、远程操控方式、一键启动控制方式等多种控制方式,管理者可根据现场环境需求选择最佳方案。最后给出一套完整的水泵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并论述该设计方案的优点及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孔庄矿Ⅱ5采区现有经济型水采工艺系统存在问题,并结合现有采区硐室布置以及水采煤泥水技术参数等实际情况,通过对现有各生产环节的校核以及新增各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的研究,给出了孔庄矿Ⅱ5采区采区化水采工艺系统以及新增采区硐室的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8.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济宁三号煤矿共同研制的KZKW1-660B矿用一般型水泵自动化监控装置,居国内领先水平,已经由专家通过了技术鉴定。该装置采用超声水位计连续检测水仓水位。在正常水位时,各台水泵能够自动转换工作;在危险水位时,自动投入必要数量的水泵运行。整个系统以水仓水位为主要依据,结合分时计费和“移峰填谷”的原则确定开停水泵时间。专家们指出:该监控装置解决了目前国内井下水泵房存在的装备落后、操作复杂、运行不可靠等问题,提高了煤矿水泵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简化采区排水系统,根据水泵及管路系统的特性,对其特性曲线进行分析及校验计算。分析结果确定,选用4台200D43×6型水泵,最大涌水量时,3台泵工作,1台泵备用检修;在采区回风下山设置2趟排水管路,3台水泵出水管接成环形管。经过现场实际应用证明,满足了排水要求,确保了采区正常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利用鹤壁矿务局四矿矿井扩建后的旱运旱提能力,在与扩建采区相毗邻的二水平四采区进行了采区分级脱水水采工艺生产系统的试验,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