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探讨了修建在深覆盖层上的高堆石坝动力工作性态;验证了数值分析时建立的考虑坝体-地基相互作用的数学、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同时,还探讨了堆石坝模型试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覆盖层上的面板堆石坝,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坝体、坝基以及面板和防渗墙的应力变形分布规律,并对坝体与覆盖层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证.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覆盖层地基的变形对坝体、面板和防渗墙的应力变形性状有着明显的影响,但通过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深覆盖层上的面板堆石坝采用垂直防渗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吴刚 《人民长江》2012,43(19):23-25
以云南省某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对在深厚覆盖层地区筑坝建库的防渗问题进行了研究。经多方案比选,最终选定的防渗方案为:由趾板在上游方向经连接板与防渗墙连接、下游与面板相接;接缝设置为柔性变形缝,缝的底、中、顶部分别设铜止水片、PVC止水和柔性止水,缝内填12 mm厚沥青木板,顶部覆盖粉煤灰和粘土料,连接板和趾板下铺一层土工织物,再铺50 cm厚的2B料作为反滤。工程竣工后的观测资料显示,坝体各部位运行正常。其创新的防渗体系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狭窄河谷深覆盖层上高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特性,本文基于邓肯-张E-B非线性本构模型,采用中点增量法,结合九甸峡高面板堆石坝工程实例,对其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应力变形进行了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与一般建基于宽浅河谷及基岩坝基情况的面板堆石坝相比,在狭窄河道深覆盖层地基上建设高面板堆石坝,竣工期和蓄水期的坝体水平位移分布受覆盖层的影响较大,坝体应力分布也呈现出与岩石坝基有所不同的分布特征,面板的应力变形基本均在正常范围内,但蓄水期面板接缝尤其是周边缝位移相对较大,因此建议设计应对接缝止水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深覆盖层上修建的面板堆石坝工程地基不均匀沉降较大的问题,运用强夯法对趾板和主堆石区下方覆盖层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并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不同的强夯强度方案进行了对比论证.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强夯处理可改善坝体、混凝土面板及防渗墙等结构的应力变形形态,提高工程整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双江口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314m,坝址河床覆盖层深厚,坝基存在不均匀沉降变形、抗滑稳定、渗透稳定、砂层透镜体地震液化可能等问题。在勘测设计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勘探、试验,研究覆盖层工程特性,并通过多方案比较和对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研究,针对坝基的不同部位和覆盖层分布特点提出了挖除、保留利用或压重等综合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滩坑水电站坝区河床遍布厚度20~30m的冲洪积覆盖层。经过前期多种手段的地质勘察、试验和研究论证,采取有效工程处理后,将其作为高达163 m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基,取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从运行、沉降监测资料分析,河床覆盖层各项技术指标均良好,坝基安全稳定。该文介绍了这一成功工程实例,可供相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覆盖层上高堆石坝振动台试验与动力数值分析相互验证研究 ,表明考虑坝体地基相互作用的数学、力学模型是合理、正确的 .数值计算能非常方便地调整各种物理力学参数 ,从而又能指导模型试验 .通过振动台试验与数值分析相互验证的成果 ,针对深覆盖层上高堆石坝的动力特性得出系统自振频率随地震历时的变化规律 ,加速度放大系数与地震量级大小的关系 ,以及对《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仅要求进行两向地震输入和针对不同的地震烈度采用相同的加速度分布系数提出建议 .  相似文献   

9.
应用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计算了冶勒水电站大坝和超深覆盖层中防渗墙的应力变形性状,分析了防渗墙垂直缝、防渗墙顶部垫座分缝、防渗墙底部残渣和防渗墙槽段间施工缝参数对防渗墙应力变形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河口村水库工程拟建的面板堆石坝坝高122.5 m,趾板直接建在约40 m厚的沙砾石覆盖层上.在复杂坝基深覆盖层上修建面板坝的关键是查清覆盖层的组成和结构,应综合对坝体、坝基及防渗墙、板体系(面板、趾板、连接板)进行应力变形分析,并针对河口村大坝特殊性及关键点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孔宪京  周晨光  邹德高  余翔 《水利学报》2019,50(12):1417-1432
我国土石坝建设高度已迈入300 m级,其体积和质量巨大,坝-基交界覆盖区域(建基面)沿顺河向长可超千米,且筑坝材料具有非线性特性,地震时的坝-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越发受到工程界的关注,亟待开展系统研究。本文以我国已建和拟建的若干代表性高土石坝工程为背景,采用波动分析方法考虑坝-基动力相互作用,系统地讨论了地基截取范围的影响,并通过与传统振动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坝-基动力相互作用对大坝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土石坝的地震反应计算采用波动分析方法更符合实际;在考虑坝-基动力相互作用时,建议地基截取范围取坝-基交界面顺河向长度的0.3~0.5倍(面板坝时约1.0H~1.5H,心墙坝时约1.2H~1.8H,H表示坝高);与振动分析方法相比,波动分析方法获得的坝体加速度极值降幅约为10%~40%,动位移极值降幅约为10%~50%,面板动应力极值降幅:拉应力约为20%~40%,压应力约为15%~30%。可见,坝-基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是显著的,振动分析方法不能反映地震对大坝作用的实际情况,高估了大坝的地震反应,从而低估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近断层地震动引起了工程界的密切关注,水工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混凝土重力坝,对高土石坝的研究甚少,尤其是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结合我国西部强震区一些已建和拟建在深厚覆盖层上的高土石坝,开展脉冲型地震动对高土石坝抗震安全的影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脉冲型与非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大坝的动力响应。结果发现,脉冲型地震动对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的加速度响应有一定影响,并使坝体在极短的持时内产生较大的坝体变形,不利于大坝安全。因此,建议在强震区、深厚覆盖层上修建高土石坝时,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大坝抗震安全评价作为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物探在深厚覆盖层勘察中尤为重要,前期勘察钻孔深度和地勘成果受物探资料的影响,如果物探工作事先有正确的指导,很可能避免坝基覆盖层厚度的误判问题.文章对旁多坝基深厚覆盖层厚度误判进行了剖析,同时也对深厚覆盖层的勘察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深覆盖层的坝基设计是工程设计的难点。仙女堡电站拦河坝坝基地质条件复杂,层厚较厚,人为扰动较多,局部已淘空,并夹有中等液化土,故对坝基处理方案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对桩基坝基方案的安全合理性作出了评价,认为该方案是安全合理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泸定水电站库区地基帷幕灌浆在深厚覆盖层内进行,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克服了钻孔涌水、覆盖层成孔工效低及承压条件下灌浆施工等难点,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的施工效果。该工程特性、难点及处理措施对今后高水头下深厚覆盖层灌浆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坝基为深厚覆盖层,因受到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不能采用完全封闭的基础处理措施,因此带来坝基的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文章通过对旁多水利枢纽深厚覆盖层渗透稳定进行分析,突破规范规定提出冰水堆积层的允许比降值选用0.4为宜。  相似文献   

17.
深厚覆盖层地基和两岸坝肩绕坝渗漏的存在,将影响水库的安全运行及水库工程效益的发挥,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降低坝基及两岸坝肩的渗透流量。以某水库为例,建立了能够准确反映该水库的主要地质构造、坝体及坝基几何形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正常蓄水位下防渗墙的厚度(0.6、0.8、1.0和1.2 m)、延长两岸坝肩(50、60、70和80 m)及地基(6)-2地层的深度(3、6、9、12和15m)等方案,从地下水位线等值线、渗透比降、渗透流量等方面研究坝基和两岸坝肩的渗流场特性及稳定性分析。通过增加防渗墙厚度、延长坝基及两岸坝肩的深度,坝体、坝基及两岸坝肩内的地下水位等值线均向防渗墙处靠近,防渗墙内水头损失增大;坝体、坝基各分区及防渗墙的最大渗透比降满足渗流稳定性要求;延长防渗墙深入两岸坝肩的深度能有效降低坝肩的渗透比降,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坝肩渗透流量,降低墙后坝肩浸润面;单纯改变防渗墙厚度并不能有效控制坝基渗透流量,需加深防渗墙深入坝基的深度来控制坝基渗透流量。建立的某深厚覆盖层土石坝的三维渗流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了渗流控制方案的合理优化,该研究可为我国深厚覆盖层土石坝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评价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拱坝坝体-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动台动力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振动台上进行拱坝动力模型试验时,设置人工阻尼边界,以模拟地震时地震动能量向无限远域地基逸散的地基幅射阻尼效应。选用液体作为阻尼材料,其厚度根据阻尼液体的黏滞系数、基础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密度确定。试验同时模拟坝体-地基-库水的动力相互作用和坝体伸缩横缝的动力非线性影响。通过数值对比计算分析,验证了同时计人上述诸多复杂因素影响拱坝系统动力模型试验研究的可行性。为今后进行类似试验研究,合理评价高拱坝的抗震安全,探索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