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黔西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晚二叠世煤层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西地区构造复杂,严重制约了煤田的勘探与开发,为此,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结合野外地质和煤田勘探资料分析,对黔西地区构造演化及煤层聚集和赋存的构造控制进行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黔西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6个阶段:基底形成阶段、被动大陆边缘阶段、陆内裂陷阶段、稳定台地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和挤压隆升阶段;受NE、NNE向同沉积断裂及东吴运动形成的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形控制,晚二叠世时沉积了一套海陆过渡相为主的含煤建造,沉积相带由NW至SE呈NE向规律性展布,成煤期后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原型煤盆地遭受强烈破坏,大型向斜和复向斜成为最重要的控煤构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年煤炭地质勘探工作成果资料、煤炭生产矿井资料以及相关的科研成果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推断,对重庆地区未开采和隐伏的晚二叠世煤层进行了煤类预测,并绘制出了煤类分布图。重庆地区晚二叠世煤层的煤类分布在横向上较有规律,主要以高变质煤和中变质煤为主,大体呈北东向展布的总趋势,隆起区煤阶较低。煤变质主要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排除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局部受深断裂热变质作用(华蓥山、七曜山基底断裂)影响。  相似文献   

3.
滇东地区的二叠系地层出露良好,发育完整,沉积类型齐全,在滇东,二叠系超覆于寒武系、志留系以及石炭系等老地层上,二叠系的上覆地层为三叠系,两者之间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通过建立标志层与区域标志层进行对比与聚煤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富源地区上二叠系是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菱铁质粉砂岩和煤为其地层特征以及富煤二矿主采煤层均是龙潭组地层,龙潭组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海退层序。  相似文献   

4.
《煤炭技术》2019,(10):52-54
借助电感耦合(ICP~MS)现代分析方法,对遵义吴家寨背斜煤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煤中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曲线呈明显的左高右低(或)右近于水平的的宽缓的"V"字形,且存在明显的Eu负异常,说明煤中稀土元素主要来自陆源物质的供应。该区轻、重稀土有明显的分离,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煤中稀土元素ΣREE平均值明显高于全国煤中ΣREE平均值,有可能成为稀土矿产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5.
李琪 《云南煤炭》2004,(3):30-31,45
恩洪矿区北部含煤地层(晚二叠世)沉积环境处于陆海过渡的环境中,在陆相区与过渡相区交界附过。具有冲积平原的沉积特征,又有三角洲平原的沉积特征。由于沉积相的频繁交替,形成多煤层的沉积旋廻,含煤地层复杂,加之断层的破坏造成煤层对比十分困难。提出了依据煤层特征,标志层特征及地球物理测井曲线特征综合对比。  相似文献   

6.
王冉  桑树勋  王文峰  易同生  赵霞 《煤炭学报》2013,38(11):2017-2022
煤中Au含量的异常作为潜在的Au资源开发利用区日益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重视,笔者通过对黔西南地区116个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煤样及矸石样的Au含量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INAA),研究了煤中Au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探讨煤中Au的主要来源及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煤中Au含量为1~30 ng/g,平均值为13.75 ng/g,大大超过沉积岩丰度和世界煤平均丰度;Au含量高异常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紫云-垭都深断裂、师宗-贵阳深断裂及开远-平塘断裂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含Au热液是黔西南煤中Au的主要物质来源,地幔热柱及深部岩浆活动是含Au热液流体向煤层运移的热动力源,当含Au热液在构造驱动下沿断裂构造带迁移上升进入煤层后,由于浓度、温度、压力、pH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及有机质的作用,使得成矿流体失稳而导致研究区煤中Au等成矿元素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7.
吴基文  陈资平 《中国煤炭》1995,(11):11-14,19
通过对皖南地区晚二叠世龙潭早期沉积层发育特征的分析,确定了该期地层的顶底界,并划分了三个亚期。根据岩性、岩相及单因素等资料,做出了三个亚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讨论了聚煤作用特征及富煤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王彦霞  张健 《煤炭技术》2004,23(5):89-89
通过对鸡西煤田南、北条带煤变质特征的研究分析,阐述了鸡西煤田晚侏罗纪煤层的变质规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测湖南南部郴县,桂阳等地长兴组地层剖面认为,该区灰岩实为一系列生物礁,礁体南北呈线性分布,延伸达6km。生物礁是海绵和藻类为主的海绵骨架岩礁;造礁生物主要是钙质海绵,包覆生物以古石孔藻为主,构造礁核的巨厚层状海绵骨架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礁基相对非礁基更接近地表。  相似文献   

10.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等工作,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共识别包括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等4个层序界面,将云南富源一带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宣威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云南富源一带晚二叠世成煤过程中,在河流冲积平原靠陆一侧,在最大海泛面附近,泥炭堆积速率和海平面上升速率持平,沉积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沉积时间的持续累积,形成厚煤层。海侵体系域成煤最好,高位体系域也是煤层形成期,低位体系域最不利于成煤。  相似文献   

11.
李明  姜波  刘杰刚  朱鹏  程国玺 《煤炭学报》2018,43(6):1565-1571
构造复杂区构造煤发育及其分布规律是煤层气勘探与甜点区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野外构造系统观测和矿井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矿井井下煤体结构观测与构造煤发育特征分析,探讨了黔西土城向斜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土城NW向弧形断褶带具有"弧形断褶组合,基底断裂控制,局部变形强烈,变形衰减迅速"的构造变形特征,而土城向斜为一NW向延伸的短轴开阔斜歪向斜,向斜内部构造分异显著,可以进一步划分为NE翼单斜弱变形区、SW翼陡立强变形区和NW部构造复杂区;依据构造煤发育及其分布对构造的响应特征,提出了土城向斜构造煤发育的10种地质模式,并进一步将其归纳为褶皱成因型和断裂成因型两大类型,其中褶皱成因型构造煤发育普遍、类型较为单一,是煤体结构垂向分异的主导因素;断裂成因型构造煤分布较为局限,但常发育强变形构造煤、且构造煤变形序列相对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2.
黔西地区煤样孔隙综合分形特征及对孔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定量描述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基于压汞试验测试结果,运用分形理论,对黔西地区不同煤阶的32个煤样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分形几何参数与煤储层孔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储层孔隙分形维数可分为渗流分形维数和扩散分形维数,利用不同分形段的孔隙体积比作为权值,通过加权求和方法可得到综合分形维数;渗流分形维数随变质程度增加而减小,扩散分形维数和综合分形维数均随变质程度增加而增大;分形界限、扩散孔隙体积分数及总孔体积都与综合分形维数、扩散分形维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3个指标参数与综合分形维数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与扩散分形维数的相关系数;综合分形维数、分形界限及扩散孔隙体积分数与煤储层孔隙度之间为负幂指数相关关系,总孔体积与煤储层孔隙度为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渗流分形维数和扩散分形维数相比,综合分形维数更有利于表征煤储层渗透性。  相似文献   

13.
煤与瓦斯突出过程中超量煤层气的产生一直是煤地质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煤的次高温高压实验以及热解实验进行系统地调研,结合力化学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认识。研究表明在应力的作用下煤的化学结构会发生变化,侧链和官能团脱落,从而产生气体,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相同煤级的煤在变形实验和热解实验中会产生不同的气体。力化学研究指出,力的作用不仅可以破坏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使之产生降解,还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途径产生新的物质。因此认为,煤的次高温高压变形实验与煤的热解实验,相同煤级的煤在两个实验下产生的气体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化学键对力和热的敏感程度不同,力的作用改变了化学反应的途径所致。  相似文献   

14.
云贵川交界处地氟病区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云贵川交界处晚二叠世煤的酸度分布规律及其对地氟病的可能影响,在云南威信、镇雄,贵州赫章、大方、金沙及四川古蔺、叙永8个县区共采集龙潭组煤样83件,分别用pH计、重量法、高温燃烧-热水解法对其酸度、硫酸根及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的表观酸度pH值为1.86~8.62(均值5.70,n=83),酸性煤(pH≤5.6)与正常煤(pH>5.6)所占比例分别为41%,59%,且97.1%的酸性煤为露头煤;露头煤样的pH总分布范围为1.86~8.62,均值达到4.86 (n=55),其中33件酸性露头煤pH均值低至3.39(1.82~5.50,n=33);矿井煤的pH为4.45~7.94,均值7.34(n =28),指示露头煤的酸性显著强于矿井煤。实测煤样硫酸根含量为249~64 706 μg/g(均值7 070 μg/g,n=83)。煤中氟含量为44~382 μg/g,均值120 μg/g (n=83),接近于中国煤中氟的背景值(130 μg/g)。酸性煤的pH与其硫酸根含量的负对数p(SO2-4)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62),表明煤中酸的存在形式可能为酸性硫酸盐如KHSO4或NaHSO4。推论是当这种酸性露头煤与当地高氟黏土混合使用,在燃烧或加热条件下,两者必将发生化学反应而释放出氟化氢(HF)。  相似文献   

15.
张杰芳  刘桂建  付彪  桑树勋 《煤炭学报》2018,43(4):1094-1103
采用光学显微镜、XRD,SEM-EDX等方法,研究了贵州晚二叠世5号,7号,16号,32号高硫煤层的矿物学特征和12种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重点探讨了黄铁矿的赋存特征以及控制黄铁矿形成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贵州高硫煤中矿物主要为高岭石、黄铁矿、石英;与中国煤及贵州煤相比,高硫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较低,仅Cr和Zn富集,其中水城大河边5号煤中富集Hg,Cd,Cr,Cu,Mn,Sr和Zn;高硫煤中黄铁矿赋存形态多样,包括莓球状、自形晶体状、块状、胶状、充填状、结核状;黄铁矿常与高岭石和石英互相伴生,水城大河边5号煤中高岭石发生绿泥石化,并且黄铁矿部分交代菱铁矿;高硫煤中黄铁矿成因复杂,经历多个期次形成,海水入侵与玄武岩陆源碎屑输入为高硫煤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物源供给,同时后生黄铁矿的发育,表明多层高硫煤均受到后期热液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硬煤工作面煤壁破坏与防治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家臣  王兆会  孔德中 《煤炭学报》2015,40(10):2243-2250
高强度、大采高开采条件下,硬煤煤壁破坏的频率及程度逐渐严重,为提高该类工作面煤壁稳定性,实现安全、高效开采,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综合手段对硬煤煤壁破坏形式、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软煤、硬煤在单轴压缩条件下分别表现为静态、动力破坏,泊松比不同是煤体出现不同破坏形态的内在原因,三轴抗压试验表明围压可有效改变硬煤破坏的静-动转化;将煤壁、顶板及支架组成的平衡系统抽象出2种边界条件,根据煤体弹模、泊松比及边界条件的不同提出压剪、拉剪及拉裂3种煤壁破坏形式,硬煤多发生后2种破坏形式;推导出拉剪、拉裂型破坏的发生判据,得到拉剪型破坏起裂角、拉裂型破坏深度的确定方法及影响因素;拉剪型破坏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依次为黏聚力、顶板压力、支架阻力、抗拉强度,采高、护帮板压力及护帮高度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拉裂型破坏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依次为抗拉强度、采高、顶板压力、支架阻力和控顶距等。  相似文献   

17.
现代煤矿项目管理理论在西部煤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现代煤矿项目管理理论的概念及其特点并阐述了现代煤矿项目管理理论在西部煤矿的实践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上二叠统含煤岩系煤级分布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上二叠统含煤岩系煤级分布在平面上呈现X型分布特征,即具有东、西侧变质低,中部变质高的特点,分布规律明显.结合该地区的岩浆活动、区域热演化特征,对含煤岩系煤级分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晚二叠世早期峨眉山玄武岩活动所导致的区域性高的古地热场是该地区煤级分布的主要原因,而燕山期的小型岩体则是造成局部煤变质程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周刚  程卫民  徐翠翠  聂文 《煤炭学报》2015,40(12):2849-2855
为探究不同变质程度煤尘微观分子结构参数对其润湿性的影响,利用13C-NMR试验获取了6种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的碳骨架结构参数,采用光学法液滴形态分析系统对不同煤种煤尘的润湿接触角进行了测定。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了芳碳和脂碳结构参数随变质程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了煤尘润湿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f〖KG-*6〗′〖KG-*2〗a,f〖KG-*6〗Ha,f〖KG-*6〗Ba,f〖KG-*6〗Pa,f〖KG-*6〗Hal,f〖KG-*6〗Oal。针对芳碳,随着f〖KG-*6〗′〖KG-*2〗a,f〖KG-*6〗Ba,f〖KG-*6〗Ha含量的增加,f〖KG-*6〗Pa含量的减小,煤尘的疏水性增强;针对脂碳,随着f〖KG-*6〗Hal与f〖KG-*6〗Oal含量的减少,煤尘的亲水性减弱。最终,通过煤尘润湿性影响因子变化率的分析,得到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尘润湿性差异的微观机理,实现了对传统煤尘润湿理论的改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