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磷酸盐对大肠杆菌发酵异亮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磷酸盐浓度对大肠杆菌E.coli TRFP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的影响。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磷酸盐浓度对E.coli TRFP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过程中生物量、比生长速率、L-异亮氨酸产量、发酵液中乙酸及NH4+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初期维持低浓度磷酸盐(2 g/L KH2PO4),后期补加2 g/LKH2PO4可有效减缓菌体衰退,最终使菌体生物量和异亮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24.5%和12.7%,且副产物乙酸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酱油酿造过程中制曲的目的是培养米曲霉在原料上生长繁殖,以便在发酵时利用它所分泌的多种酶进行分解。发酵就是利用多种酶在一定的条件下,最后形成酱油的色、香、味、体。所以制曲所获酶活的高低是酱油发酵过程中分解好坏的关键,而发酵起始温度和 pH 值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对此做一论述:1 发酵温度的影响发酵起始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发酵是否成  相似文献   

3.
pH值对冬虫夏草深层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一株冬虫夏草真菌CS2进行深层发酵培养 ,文中主要考察了CS2在深层发酵过程中不控制 pH值及控制pH值分别为 5 0、5 5、6 0时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产量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CS2在控制pH值为 5 5时更有利于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产生 ,同未控制 pH值进行比较 ,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分别达到 36 35、1 0 38g/L ,分别提高 1 9 2 %和 31 4% ,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大肠杆菌合成5-羟基色氨酸能力,该研究设计构建了pSTV28-TPH150过表达质粒,增强了羟化酶基因TPH150的表达,以HTP10为出发菌株(代谢工程实验室保藏,专利号:CN202110714155.1),电转化pSTV28-TPH150质粒得到菌株HTP10-1,发酵结果显示,存在副产物L-色氨酸积累过多,质粒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在初始发酵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设计4个pH梯度进行发酵对比试验和4种不同磷酸二氢钾流加策略来探究最适发酵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在菌株HTP10-1发酵pH值为6.7,并于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 g/L磷酸二氢钾,葡萄糖补料瓶中添加3 g/L磷酸二氢钾时,菌体比生长速率达到最优,发酵结束后5-羟基色氨酸积累量最高达到5.46 g/L,副产物L-色氨酸积累量减少到1.37 g/L,质粒丢失率较对照组减少32%,极大地提高了菌株HTP10-1的质粒稳定性,验证了磷酸盐与发酵pH调控菌体生长的可行性,对质粒工程菌的发酵控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温度控制对大肠杆菌TRFCL-异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生物量、异亮氨酸产量、比生长速率、质粒稳定性及副产物乙酸的影响.结果:以34C~36C分段控温的工艺进行发酵得到理想结果,与单一温度控制策略相比,L-异亮氨酸产量提高了10.9%;应用以上措施,乙酸含量得到有效减少,使菌体生物量、质粒稳定性及L-异亮氨酸产量得到有效提高,达到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离子形态会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能力及选择性产生影响,L-赖氨酸在不同pH值下存在4种离子形态,以不同pH值的赖氨酸发酵清液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时树脂柱出口料液中赖氨酸含量、树脂柱吸附赖氨酸量、洗脱液纯度、98%硫酸消耗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值的赖氨酸发酵清液上柱时,赖氨酸的收率、树脂柱吸附量没有明显不同,但pH值为4.5的赖氨酸发酵清液,经树脂柱后得到的洗脱液纯度最高,平均可达98.56%,而且调节pH值时浓硫酸消耗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不同pH值培养乳酸球菌对其发酵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嗜热链球菌St-1最适生长pH值,研究了在不同pH值条件下培养嗜热链球菌St-1,对其活菌数、发酵活力及菌体形态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体系的pH值恒定在6.0时,其活菌数和发酵活力最高;对比发酵活力曲线和生长曲线表明,发酵活力最好时的活菌数并不是最高的;对比不同恒定pH值条件下培养活力最高时的嗜热链球菌St-1菌体形态特征发现,嗜热链球菌St-1的链越长,其发酵活力越低,链越短发酵活力越高.  相似文献   

8.
pH值控制对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采用被孢霉为生产菌株,使用发酵法进行γ-亚麻酸发酵的研究,研究证明,发酵液pH值对发酵各类参数有明显影响,γ-亚麻酸发酵时控制pH5.5或稍低较为合理,在此pH条件下进行500L罐发酵,发酵菌体干重达63g/L,油脂产量达24.6g/L,γ-亚麻酸产量达2.45g/L。  相似文献   

9.
通过糖化过程用酸调整pH,观察过程指标来分析pH值对啤酒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pH值作为纺织品检验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以及生产商的关注,因此了解和掌握影响pH值测定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pH值测定原理出发,探讨了测量时的温度对pH值测试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pH值控制策略对大肠杆菌CCTCC M208088发酵生产聚唾液酸的影响。采用高浓度磷酸盐培养基(20g/L磷酸氢二钾)缓冲pH值,聚唾液酸产量达到1.9g/L,但大量磷酸盐残留在发酵液中,影响聚唾液酸的后提取处理。把培养基中磷酸盐的质量浓度降至2.5g/L,同时流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控制pH,聚唾液酸产量提升至2.3g/L,但是NH4+在发酵前期16h即消耗完毕。进一步采取氨水流加控制pH策略,聚唾液酸产量提升至3.2g/L,同时菌体浓度大幅增加至12.5g/L,导致40g/L初始山梨醇在20h耗尽。最后,在氨水控制pH的同时,向发酵体系中流加山梨醇,聚唾液酸产量和生产强度分别达到了4.8g/L和0.16g/(L.h),比优化前(高浓度磷酸盐发酵)分别提高了152%和188%。  相似文献   

12.
检测了通臭氧于除氯水中过程的ORP、pH以及臭氧灭大肠茵率.实验结果表明:臭氧水溶液ORP大于500mV时在短时间内具有灭绝大肠茵能力;可以通过控制饮用水的ORP达到控制臭氧浓度,从而达到对水的消毒目的.  相似文献   

13.
L-异亮氨酸发酵培养基的响应面法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借助于SAS软件 ,采用Plackett Burman试验设计法及响应面法分析 ,对L 异亮氨酸产生菌BrevibacteriumflavumTC 2 1进行了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在初始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寻优 ,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使TC 2 1菌株的L 异亮氨酸产率提高了 2 2 5 2 %。  相似文献   

14.
絮凝法处理L-异亮氨酸发酵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定性试验筛选,壳聚糖絮凝效果较好,并考察了pH值、絮凝剂用量和絮凝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5,壳聚糖用量为180 mg/L,絮凝温度为40 ℃时,絮凝效果最佳.通过对过滤常数的测定分析,从理论上进一步证实了所得的絮凝条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异亮氨酸作为必需氨基酸之一,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领域。发酵法是目前生产L-异亮氨酸最主要的方法。文中分别从L-异亮氨酸的生产方法、生物合成及其代谢调控、代谢调控育种、发酵工艺的控制、提取精制方法、国内外生产现状等6个方面,对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以重组大肠杆菌DALA为实验菌株,研究了该菌株在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发酵过程中pH以及溶解氧对5-氨基乙酰丙酸(ALA)积累的影响。结果发现,发酵前期(0~27 h)pH保持为6.5;稳定期后期(28~48 h),pH为6.0时有利于5-ALA的积累。其次,通过控制转速与通气量调节发酵液中的溶氧,发现发酵前期转速为500 r/min,通气量为2 vvm;稳定期后期,转速降低至250 r/min,通气量减少为1 vvm,有利于重组菌DALA发酵生产5-ALA,在此条件下发酵5-ALA的产量可达到3.46 g/L。  相似文献   

17.
肖云  陈洁 《粮油食品科技》2023,31(4):154-161
Taq DNA聚合酶是PCR技术中广泛应用的耐热酶。为提高重组大肠杆菌生产Taq DNA聚合酶的产量,以Taq DNA聚合酶产量和酶的比活力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产生Taq DNA聚合酶含量的单因素:发酵温度、pH值、IPTG诱导剂用量、诱导时间、接种量,结果表明:发酵温度、pH值、IPTG诱导剂浓度,对该基因工程菌发酵产Taq DNA聚合酶的比酶活力有显著影响,而诱导培养时间、接种量对产Taq DNA聚合酶的比酶活力影响不显著。故选择发酵温度、pH值、IPTG诱导剂浓度作为响应面的三个因素优化重组大肠杆菌生产Taq DNA聚合酶发酵工艺,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对酶的比活力显著性顺序为:IPTG诱导剂浓度>发酵温度>pH值,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7.2℃,pH值为7.5,IPTG诱导剂浓度为0.800 mmol/L,在此条件下发酵,Taq DNA聚合酶比活力达到(43.822±0.878)kU/mg。  相似文献   

18.
H. Lee    B. Zhou    H. Feng    S.E. Marti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9,74(4):E191-E198
ABSTRACT:  The effect of pH on inactiv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K12 by sonication at 100 kPa/40 °C, manosonication (MS) at 400 kPa/40 °C, thermosonication (TS) at 100 kPa/61 °C, and manothermosonication (MTS) at 400 kPa/61 °C at acoustic energy density of 3 W/mL and 6 W/mL was investigated. Five linear and nonlinear kinetic model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inactivation kinetics. At all pH levels, the inactivation rates of E. coli K12 in a buffer by TS and M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y sonication and MS. A 5 log reduction of E. coli K12 population by TS and MTS was achieved in 0.5 and 0.25 min, respectively. With an initial count of 108 CFU/mL, no colonies were detected at pH 3 after a 0.25-min MTS treatment. The lethal effect of MTS was enhanced at low pH (pHs 3 and 4), whereas at nonlethal temperature of 40 °C, no increased killing was observed. Regardless of pH, the treatment by MTS, TS, and MS exhibited a rapid initial reduction followed by tailing-off on the inactivation curves. The biphasic linear, log-logistic, and modified Gompertz kinetic models allowed better fitting of the inactivation data for MTS, TS, and MS treatments than the 1st-order and Weibull models. The survival counts of sonication-treated E. coli K12 at all pH levels fitted well to a 1st-order kinetic model.  相似文献   

19.
吴朝霞  高跃  黄姗  张琦  徐亚平 《食品科学》2012,33(17):193-197
通过考察胡桃醌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作用来研究胡桃醌的抑菌机理。采用3种不同质量浓度的胡桃醌作用于大肠杆菌后,测定培养液中的相对电导率、蛋白质质量浓度和细胞内外K+、Na+含量的变化,并结合透射电镜图来分析胡桃醌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胡桃醌能够改变大肠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大量带电离子和蛋白质外漏;菌体细胞内外K+、Na+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变化显著。透射电镜观察,经胡桃醌作用后菌体细胞被破坏,细胞膜变薄,细胞个体之间界限变模糊,内容物流出。并且,随胡桃醌质量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破坏越显著。显示胡桃醌的抑菌活性与其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破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