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艺复兴是西方建筑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本文从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发展的整体角度,运用“轴心时代”理论和“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对文艺复兴的产生和作用给予历史定位和解释。  相似文献   

2.
李又芳 《安徽建筑》2013,(6):15-16,41
建筑是空间形态的哲学,在西方建筑史上,玻璃和建筑一直处于一种奇妙的张力中:从中世纪镶嵌着玻璃花窗的幽暗的石质教堂,到现代包裹着玻璃幕墙的通透明亮的摩天大楼,再到玻璃幕墙和LED灯的结合所构成的媒介建筑,最后是运行在光纤玻璃中的虚拟城市。通过对这一系列玻璃与建筑关系的梳理,揭示出其后暗藏的时代精神的变迁及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未来学家托福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在跃向未来的赛跑中,穷国和富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似乎是在启示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通过总结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来寻求一条通向未来进步的捷径。我国建筑界在围绕传统及继承、开放、创新的讨论背后似乎也隐现着一种倾向:即从西方建筑由现代建筑对古典建筑的否定而现在又遭到后现代主义的否定,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接  相似文献   

4.
《百年建筑》2006,(5):48-51
东西方建筑艺术如何结合,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业内探讨和实践的课题,在京津新城凯悦大酒店的设计中,设计师尝试着将西方古典形成的单体“嫁接”到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形式中去,挖掘东西方建筑艺术中的共性,加以提炼,使二者能够融为一体,至于其各自“与生俱来”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5.
建筑师语录     
《城市环境设计》2011,(1):368-368
东西方建筑方式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 东西方建筑方式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在西方,人人都抨击事物;而在亚洲,人们在各种事物间寻找协调--雷姆·库哈斯  相似文献   

6.
王浪 《山西建筑》2004,30(13):21-22,31
结合对中西方居住建筑环境特点的介绍,就中西建筑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西方居住建筑环境与其所处的文化整体环境存在着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梅青  四维 《中外建筑》1998,(2):19-20
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建筑文化与人类其他门类文化一样有极强的渗透性。 中国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南京条约》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交汇点之一的鼓浪屿,其建筑展示了一个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由被排斥、否定,到被模仿、合成直至消化吸收、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向人们揭示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互动到交融的历史。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地”之称。有闽南固有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西方文化传播到了苏南市镇,西方的价值观、现代建筑理念、技术、材料和形制冲击着苏南市镇的传统文化、空间和建筑风貌。千年的苏南市镇经历了从文化传统主义到文化折中主义的历程,其市镇空间和建筑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张卫  朱江 《中外建筑》2002,(3):11-12
文艺复兴是西方建设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本文从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发展的整体角度,运用“轴心时代”理论和“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对文艺复兴的产生和作用给予历史定位和解释。  相似文献   

10.
域内外中国建筑研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辰 《时代建筑》1998,(4):45-50
本文意欲从总结西方研究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入手,进而讨论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研究中的一些观念问题,可以由大到小的分属三个问题,关於中国建筑文化,关於中国近现代建筑,关於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学”的误解普遍而深刻。在建筑领域中,这种误解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泛滥和对建筑基本目标的放逐。文章结合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从建筑的存在方式入手,探讨了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并由此阐明了建筑形式与建筑美学涵义之间所存在的根本而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对生态建筑发展重要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聪龄  曹艳霞 《山西建筑》2007,33(24):15-16
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着重分析了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的迫切性,强调了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在环境时代的提高和充实,也是推进人居环境优化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3.
万千 《建筑师》2006,(5):94-96
每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标准。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地域、文化等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合理性概念,在这些不同的建筑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审美趋向。由于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的环境和建筑的合理性和审美标准普遍出现非人性化和急功近利的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合理性和审美标准的探讨重新建筑起现代主义之后的新的建筑的合理性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4.
张莲芝 《山西建筑》2001,27(6):102-103
从建筑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将建筑审美心理分为表现心理和内观心理两种建构,并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探析了现代建筑的审美心理建构;反过来,又从现代建筑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探析了建筑作品创作的波动与发展趋势。还指出只有双重建构的完美结合才能体现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Frank Gehry's work has taken the architectural stage worldwide. Without theorising his work, Gehry has produced a sensible architecture that deserves serious examination. In many ways, his work speaks for the present problematic state of architecture; the long standing relation of architecture to sculpture and other forms of artistic creativity; architecture's relation to its own history; the impact of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architecture; and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s of the commodity fetishism for architecture. Reflecting on these issues, the main intention of this essay is to demonstrate the perme ation of the 'culture of building' in Gehry's architecture, in particular the Semperian discus sion of the tect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roof and enclosure. The paper also invokes Gottfried Semper's discourse on theatricality to demonstrate the way Gehry's architecture appropriates the present culture of spectacle. This much is clear from Gehry's shift from regionalism for the montage of fragmentary forms, and the theatricalisation of architecture where the element of wrapping defies the tectonic but also reminds us of the essentiality of the rapport between a constructed form and the clothing.  相似文献   

16.
童鑫 《山西建筑》2009,35(7):15-16
在大量研究数码建筑相关理论、分析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数码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设计方法,并做出数个实验性作品,通过实验性设计对数码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粗略解析,从而促进数码建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浩 《新建筑》2006,(2):93-95
以历史比较的观点将当代中国实验建筑放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进行分析,评析了中国实验建筑的价值及意义,并就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批判性及其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先锋意义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8.
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给建筑工作者提出了重新审视建筑形式的任务,对于小住宅建筑体系也需另辟蹊径。笔者通过对不整型圆木小住宅建筑的特性加以扼要表述,试图寻找一种与21世纪的小住宅相协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9.
城市标志性建筑布局探研——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阎魁 《华中建筑》2002,20(4):53-58
标志性建筑布局的无序是中国的许多城市快速生长,重建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该文针对上海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的上述缺陷,从标志性建筑的历史性考察和概念界定入手,阐述标志建筑的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分析它在城市空间中的规划和设计要素,总结探求基于上海现代城市建设条件下,优化标志建筑布局的可操作的设计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新建筑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礼庆 《山西建筑》2009,35(19):29-30
通过简单回顾中国建筑走过的道路,探讨了21世纪中国新建筑的创作理念,提出了与人共融、与环境共生、与科技共长的创造原则,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总结了设计中的各种手法和有效途径,旨在提供科学的创造方法指导21世纪的中国新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