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用水微囊藻毒素污染与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囊藻毒素(MC)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它们从有毒藻细胞内释放出来后在水体中通常存在数天至数周。我国很多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MC,在常规制水工艺中不能被有效去除,导致自来水厂出水中含有超过浓度限值的MC,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采用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去除饮用水中MC,初步研究结果表明,HRT为1.5h时,MC-RR,MC-Y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60.57%、63.30%和68.79%.生物降解是MC去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针对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问题,本文对超滤膜(UF)、粉状活性炭(PAC)及其组合工艺去除藻毒素(MCs)的效果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超滤膜工艺对水体中溶解性藻毒素的去除率较低,一般低于5%.单独的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在投加量高于20mg·L-1时对MCs的去除效率较高,可迭82.16%;粉末活性炭与超滤联用工艺在PAC投加量为20mg·L-1时,产水中未检测出微囊藻毒素.该组合工艺运行稳定,可有效减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囊藻毒素是从蓝藻中释放出的一种肝毒素,可导致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死亡。水中藻毒素的去除有多种方法,但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率较低,一般在50%以下,有时甚至出现负去除率。物理法、化学法、光催化氧化法及生物法等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一般可达90%以上,考虑到处理效果和运行的经济性,以光催化氧化法和生物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林英姿  张亮 《辽宁化工》2014,(4):365-368
采用静态试验研究了混凝工艺对水源水中的细胞内和溶解性(细胞外)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将原水的pH值调节到5.5~6.0混凝剂投加量定为30 mg/L时,对去除水中的细胞内微囊藻毒素效果明显,此方法的去除率可以达95.3%。PAC/PAM工艺对藻浓度、浊度的去除率都要高于PAC工艺,但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二者都不显著。但在混凝前投加活性炭,对源水进行预氧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PAC/PAM+C工艺可以显著地提高对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50%到60%,主要是因为混凝工艺的强化作用与活性炭结合能够明显地去除弱疏水性有机物。  相似文献   

5.
对国内外活性炭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阐述了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去除机理及水体中天然有机物、pH、氯等外界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认为物理扩散、静电引力和降解作用是活性炭吸附去除藻毒素的主要机理。通过改性和生物再生能够有效提高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并延长其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终端超滤膜工艺对水中常见微囊藻毒素(MC-RR和MC-LR)的去除效率、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试验中超滤膜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很低,由最初的26%(MC-RR)、42%(MC-LR)分别降为2%、10%。氢键吸附和静电吸引可能是超滤膜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7.
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长江原水中有机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长江南京段原水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水处理出水水质和生物稳定性为目标,研究了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指标和氯苯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并从有机物分子量的角度研究了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机制。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对CODMn,UV254,溶解性有机碳(DOC)及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2%,50%,40%和82%,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也较为明显,去除率为40%左右。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各个分子量区间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对原水中占多数的小于1k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去除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南京段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工艺(强化过滤工艺和生物活性炭工艺)对长江南京段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CODMn、UV254、DOC及BDOC的去除率分别为30%、41%、27%及25%。强化常规工艺和生物活性炭工艺各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34%和52%、48%和50%、37%和40%及74%和82%。强化过滤工艺及生物活性炭工艺对1,2,4-三氯苯的去除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出水水质。常规工艺对MW大于5 kDa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强化过滤工艺对MW小于1 kDa的有机物去除率大于25%,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各个分子量区间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特别是对原水中占多数的MW小于1 kDa的有机物去除率大于30%。  相似文献   

9.
本采用中试试验装置研究了生物陶粒过滤一微絮凝砂滤一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微污染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在原水UV254为0.047~0.065cm^-1,DOC为2.70~4.10mg/L,TOC为3.50~5.00mg/L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对UV254,DOC、TOC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4%、74.1%、69.2%。色-质联机分析结果表明,经组合工艺处理水中有机物由54种降至25种。组合工艺出水中三卤甲烷总含量不及常规工艺出水中该物质含量的五分之一。组合工艺能有效控制和消除水中有机物的污染,提供安全的优质饮用水。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试装置研究了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长江南京段微污染原水有机物的去除特性,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和臭氧接触时间对预臭氧氧化、砂滤及生物活性炭单元中DOC、BDOC、CODMn、UV254和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3 mg/L、臭氧接触时间为10 min时,预臭氧氧化单元中DOC、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9%、31%和78%,BDOC增长了33%;砂滤单元四种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25%、52%、42%和44%,而生物活性炭滤柱对四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46%、83%、52%和20%,高于常规处理工艺。整个工艺对三种微量有机物(1,2,4三氯苯、DMP和DEHP)的去除率也分别达到了60%、68.6%和68.8%。与未投加臭氧相比,臭氧的投加有效促进了砂滤和生物活性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采用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处理微污染长江原水,有效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可保障出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涛 《贵州化工》2009,34(6):40-42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微囊藻毒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传统的的饮用水处理工艺难以将其彻底去除,探寻处理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新技术越来越迫切。本文就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2.
微囊藻毒素活性炭吸附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蓝藻水华出现的频率与分布因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而不断激增,引发的藻毒素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这一情况,基于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出发,以活性炭的高孔隙率与多吸附位点等特性为基础,阐明了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机理,叙述了吸附过程中活性炭与微囊藻毒素的性质和水环境的天然有机物、p H及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目前改性活性炭、生物活性炭与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应用发展。并结合活性炭吸附技术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分析,认为需要确定各类生物活性炭性质的影响机制,深入研究MCs高效降解菌的发酵培养与优势菌固定化技术,开发高效稳定的组合工艺,以实现MCs的彻底去除。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浮和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对太湖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25.7℃,臭氧接触时间为13.3min,HRT为15min时组合工艺对太湖水浊度、氨氮、CODMh、藻类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9.4%、98.3%、86.3%、97.9%和96.5%。并且ZJ-15型颗粒活性炭的去除性能总体上优于柱状颗粒活性炭。  相似文献   

14.
针对模拟水样中的腐植酸,采用静态实验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单独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腐植酸的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均可去除水中的腐植酸,且后者的去除效果更佳。在水样pH为中性、反应时间为50min的条件下,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对腐植酸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64.9%和40.8%,比单独臭氧氧化的处理效果分别高出34.2%和26.1%。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温度和溶解氧对生物活性炭处理钢铁工业排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良好,在20-25℃时,对浊度、COD、氨氮,铁和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7%、38.3%、82.6%、70.1%和75.7%,但去除率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特别是当水温低于15℃时,下降较明显。适当提高溶解氧可以提高生物炭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但是对铁锰去除的影响不大。适宜的进水溶解氧的质量浓度宜控制在5-6mg/L,小于理论需氧量7.68mg/L。  相似文献   

16.
施俭  景澍闽  陆峰  向华 《净水技术》2013,32(3):52-54,58,66
建立了全自动化在线固相萃取-二维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新方法。一维液相系统(上样泵)直接将100μL水样泵送入固相萃取柱富集,六通阀自动切换,另一维液相系统(分析泵)则将微囊藻毒素-LR冲洗至分析柱进行分离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灵敏度高、精密度好。能够满足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LR的检测要求,也非常适合突发水质污染时的应急检测。饮用水和水源水中高低两种浓度微囊藻毒素-LR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1%~106.0%和108.4%~108.8%,相对标准偏差为2.4%~7.0%和1.8%~9.4%,微囊藻毒素-LR的检出限为0.0026μg/L远低于国标0.06μg/L的检出限。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改性活性炭去除水体中微囊藻毒素,主要考察活性炭的用量、超声功率、pH以及微囊藻毒素的初始浓度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7、活性炭的用量为130 mg、微囊藻毒素的初始浓度为0.04μg/mL、超声功率为50 W时,改性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可达96.71%。  相似文献   

18.
混凝、粉末活性炭吸附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实验对黄河原水及经混凝吸附、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混凝过程主要去除分子量大于6000的有机物,去除率达到40%;粉末活性炭吸附主要去除分子量在500~1000和1000-3000,去除率分别达到21.52%和24.15%;混凝和活性炭吸附对分子量小于500的有机物都没有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9.
A/OMBR处理回用城市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海涛  杨琦 《净水技术》2009,28(2):45-49
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进行了中试实验,主要研究了该工艺对生活污水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MBR稳定运行期间不仅能有效地抗击各种冲击负荷,而且出水水质稳定,对CODCr浊度、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4%、99%和98%;中试丁艺对TN、TP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膜组件对水中微生物的去除率在99.99%以上,保证了工艺出水回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丁月红 《腐植酸》2012,(6):19-22,37
臭氧/紫外线/活性炭工艺是将臭氧氧化、紫外线光解及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及催化氧化结合以提高去除效率的一种新工艺。本文研究了该工艺对水体中天然有机污染物的代表物质腐植酸的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通过静态试验,在中性条件下对比了臭氧、臭氧/紫外线、臭氧/活性炭、臭氧/紫外线/活性炭工艺的降解效果,其中臭氧/紫外线/活性炭工艺降解效果最好。臭氧/紫外线/活性炭工艺对腐植酸溶液GOD_cr及uV254的降低率分别为48.90%和53.8%,比单独臭氧化工艺分别高出了25.8%0和19.2%,比臭氧/紫外线工艺分别高出了13.5%和11.7%,比臭氧/活性炭工艺分别高出了12.5%和10.1%。PH值越高,臭氧通入越多,氧化反应速率越高,去除率也越高。最后,对臭氧、紫外线、活性炭三者协同作用的机理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