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进行加筋土结构的变形分析,采用平面有限元法,考虑土和加筋土工布接触面的材料非线性,以及结构的施工过程,模拟土-土工布的相互作用,在某加筋土土坝的分析中发现,坝体最大竖向沉降发生在断面高度的2/3倍处,施工过程能降低土坝的竖向沉降.分析结果为加筋土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值分析方法与修正剑桥模型理论,针对土-斜桩-框架桩体系共同作用下基坑变形问题,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斜桩竖向沉降、地下连续墙水平侧移、地表竖向沉降、框架桩水平侧移的受力变形情况.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当斜桩布置较为密集时,上部框架桩结构易受斜桩近距离作用,甚至存在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局部搭接,产生较长时间内共同...  相似文献   

3.
依托高速公路加筋土柔性挡墙建设项目,对钢丝网加筋土挡墙进行现场监测分析,研究此种新型加筋挡墙结构形式在逐层填土过程中以及施工结束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借助数值分析软件FLAC,对双绞合六边形钢丝网加筋土挡墙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墙底处水平、竖直和45°三个方向的土压力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施工完成后趋于稳定;各层筋材处竖向土压力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于同一层筋材不同位置,竖向土压力分布不均;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墙后水平土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呈单峰变化,数值模拟与实测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膨胀土路基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特性进行现场监测以及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膨胀土路基竖向沉降和侧向位移随路基填土高度的变化情况,找出变形规律,用于指导今后膨胀土地段的路基施工。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分析盾构隧道施工下穿桥梁对桩基的影响,以实例工程为背景,基于沉降理论估算双线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量,建立了双线盾构施工穿越桥梁桩基模型。运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施工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以及对桥梁产生的竖向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注浆加固可有效降低盾构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在未加固的情况下,产生的竖向沉降满足控制标准值8 mm要求,水平位移不完全满足控制标准值2.4 mm要求;采用注浆加固后,桩基发生的竖向沉降和水平位移都有显著降低,且均满足控制标准值要求。结合现场施工监测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竖向荷载相差较大的上部结构与筏板基础及桩土之间涉及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依据子结构法,通过将差异上部结构刚度矩阵和荷载向量向筏板基础顶面的凝聚,分析筏板基础子结构的平衡条件和桩-土支承体系内部的相互作用特征,建立了桩筏基础-差异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以位于桩筏基础之上的某15层框剪结构体系为算例,进行了桩筏基础-差异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特征的有限元分析,揭示了满堂均匀布桩条件下,筏板基底反力和沉降的分布特征,以及差异上部结构和筏板基础共同参与调整基底不均匀沉降过程中,荷载与内力的转移规律.  相似文献   

7.
盾构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周围土体造成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土体的隆起和沉降。利用FLAC^3D模拟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土体位移的影响,并计算出竖向位移。考虑了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开挖未支护和支护后对土体位移的影响,对比了各施工阶段对土体位移的影响。分析了土体最大位移发生的部位。结果表明,开挖未支护的竖向位移一般表现为土体沉降,开挖支护后的竖向位移一般表现为隆起。土体沉降的最大竖向位移,一般发生在拱顶位置,土体隆起的最大竖向位移,一般发生在拱底位置。  相似文献   

8.
地下工程逆作法施工期间,施工不当会使立柱桩产生不均匀沉降并且造成地下结构的立柱倾斜,研究施工变形对逆作法结构的影响可为逆作法地下结构竖向支承体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荣成市旭日公馆高层住宅基坑项目,采用规范公式和建立弹性支撑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施工变形对逆作法结构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分析了立柱桩产生不均匀沉降时上部结构的内力变化,阐明了地基梁上最大沉降点位置、梁上最大弯矩以及剪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支承柱端水平位移为150 mm时支承柱的竖向承载力减小一半,而二阶效应将会进一步削弱柱的竖向承载力;中柱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对临柱内力及位移影响大于边柱,对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影响较大,当不断减小中柱沉降时最大内力位置点逐渐向梁中部转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扼要总结关于上理式涵管土压力理论,并提出马斯顿的修正公式;(2)简要总结关于土坝、土堤在横断面上的拱作用及其所引起应力分布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探讨断面由内外部填土构成的土坝,提出这种土坝下竖向压应力分布的理论计算方法,这种压力分布当计算土坝下涵管土压力时,应予以考虑;(3)根据前二部分的探讨结果并结合某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该工程土坝下涵管竖向压力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地铁暗挖车站近接既有结构施工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北京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近接既有隧道结构为工程背景,采用三维数值模型对其施工响应进行分析和动态模拟,并与现场实测进行对比,可得以下结论:上部小导洞开挖引发的地表沉降占总位移的69.3%,为暗挖车站近接既有结构施工的关键步序;上部小导洞开挖建议采取超前注浆加固、缩短开挖进尺、及时施作桩顶冠梁及钢管柱等;地表沉降最大值位于暗挖车站中线部位,影响范围为车站中线两侧约40 m;暗挖车站施工完成后,既有隧道结构竖向位移最大值为11.06 mm,满足规范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秦巴山区某填方边坡路基加筋土挡墙垮塌导致的坡顶道路围栏垮塌、坡脚房屋受损等问题。现场调查查明了加筋土挡墙的破坏特征,结合数值模拟对加筋土挡墙破坏的诱发因素和形成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的破坏特征主要为:面板发生大面积垮塌,其后的加筋填料仍保持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加筋土挡墙面板垮塌破坏主要是由于填方边坡阻隔了原始排水通道,支挡结构中的"抗滑桩-挡土板-加筋土挡墙面板"形成相对隔水边界,连续降雨和居民生活用水入渗后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引起地下水位升高,静水压力增大所致。加筋土挡墙破坏的形成过程为:静水压力增加—底部面板拉筋连接破坏—中上部面板受力增大—面板整体破坏。  相似文献   

12.
加筋土挡墙是利用加筋土技术修建的一种柔性支挡结构,因其具有造价低、占地少、外形美观、施工方便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加筋土挡墙中筋带与土的作用机理为摩擦加筋原理,能显著提高土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对于砂土,黏聚力极低,一般无抗拉强度,通过加筋后砂土的稳定性极大提高.此次试验研究以标准纸板为面板,牛皮纸作筋带,砂土作为墙后填料,根据胡克定律合理设计出牛皮纸筋带的使用量、铺设位置以及与面板的粘结方式,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静止土压力进行分析,依据规范和实践经验设计出最优加筋土挡墙模型,并进行模型加载试验、试验结果分析和模型改进工作,以减少筋带使用量,达到更加安全、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将离心模拟技术用于超高三级加筋土挡墙中,在离心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施工期和使用期两种情况下的CAT复合拉筋的拉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垃圾填埋场的稳定性事关填埋场工程安全,为此,采用离心机试验和数值仿真模拟研究垂直扩容垃圾填埋场挡土土坝的稳定性.利用离心机试验检验陡峭垃圾挡坝在纯素填土材料填筑和加筋填土两种工况下的稳定性,验证其设计的合理性.通过与离心机试验获得的位移进行比对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而后通过数值仿真扩展离心机试验结果,研究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考虑加筋填土坝在施工运营阶段不同工况下的坝体安全系数和潜在滑移面的位置和形状,并对坝体填料渗透性、加固措施、坝体填料强度、筋材刚度和布置形式等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垂直扩容垃圾挡坝扩容工程,加筋挡土坝的采用能有效提高由于场地限制的陡峭挡土坝的稳定性,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矩形基础下加筋砂土地基承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矩形基础下的土工格栅加筋砂土地基进行有限元法分析 ,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加筋砂土地基比无加筋砂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有显著的提高 ,探讨了加筋地基中最上层筋材距基底的深度 ,筋材的竖向间距、层数和尺寸等几何参数对加筋地基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并且提出了各几何参数砂土的最佳值 ,这些研究成果对加筋地基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介绍加筋土挡土墙基本原理、发展应用情况及特点,通过总结220kV花红变电站加筋土挡土墙的特点和应用效果,提出重庆地区变电站工程推广使用加筋土挡土墙可能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内外加筋土及加筋材料的发展概况,对加筋土的受力机理和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摩擦加筋原理概念明确、简单,但忽略了土和筋材的模量不同而产生的不协调变形问题;准粘聚力原理则认为由于加筋与土的摩阻产生了侧压力增量△σ3,形成了一个“准粘聚力”,使土体的抗剪强度提高.讨论了目前加筋土技术在我国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及特点,指出了加筋土技术的今后研究方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加筋土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加筋土技术的工程应用概况、设计计算理论、加筋材料研制和开发等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讨论了加筋土技术应用中应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设计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加筋材料的耐久性和设计使用年限、规范的修订和完善问题 ,指出了加筋土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在桥梁建设中,大体积的重力式U型斜交桥台经常被采用,而很多桥台在施工中或投入使用后不久便出现开裂现象.经调查发现,裂缝大多出现在前墙与长侧墙交汇处附近,因此,探究造成桥台开裂的主要原因及采取何种加固改进措施,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引入非线性有恨元理论,土体按服从DP屈服准则的弹塑性材料处理,土体与混凝土之间采用接触分析,通过对各种尺寸的桥台进行的仿真模拟得出结论:台后土压力是导致桥台开裂的主要原因.然后,拟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法对桥台进行加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