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剩余污泥处置的减量化发展方向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三类剩余污泥处置方法(土地利用,填埋和焚烧)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可将污水处理作为生产过程看待,运用“清洁生产”的理念从源头治理,使剩余污泥的处置朝着减量化的方向发展,并指出了今后剩余污泥处置的优先顺序应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相似文献   

2.
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污水处理率的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减量化和处理、处置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介绍了近年来在无锡市芦村污水处理厂开展的多项污泥减量化和处理、处置研究,包括污泥厌氧消化、生物菌剂减量、好氧沉淀工艺减量、延时曝气减量、生物沥浸干化、剩余污泥制肥、剩余污泥合成PHAs等。通过对实际运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技术的处理效果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并探讨了适合无锡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处置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我国污水处理厂规模和数量迅速增加,污水处理过程排放的污泥处理和处置问题日益突出。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是解决污泥问题的一条可持续途径。本文采用臭氧临界氧化工艺进行污泥减量化,将其转化成为碳源,效率高,能耗低。本文试验了臭氧投加量和臭氧投加方式对污泥消解效果,碳源转化效果,评价了臭氧临界氧化对污泥和混合液特性的影响,臭氧临界投加量为80g-O_3/kg污泥。臭氧投加初始浓度越大,臭氧流量越大,污泥细胞物质包括多糖和蛋白质等溶出速率越快,碳源转化效果越好,污泥减量化效果越好,平均减量化效率达到64%左右。本项研究对于指导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和碳源转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剩余活性污泥处理的清洁生产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剩余污泥处理及处置的清洁生产方式,指出对于剩余污泥的处理而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顺序是其清洁生产应该遵循的主要顺序,并针对这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生活污水厂污泥处理一直制约着污水处理厂的长期运营和发展。将污水厂产生的初沉污泥及生化剩余污泥经调质剂进行污泥调质,然后进行高压压榨,将出来的含水率在50%以下泥饼运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置,减少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最终实现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污泥减量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传统活性污泥工艺被广泛应用到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剩余污泥的产生量也日益增大,因此新型污泥减量工艺的开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污泥过程减量法是指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改变现有工艺的运行条件或者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在保证不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污泥的产量,因此污泥过程减量工艺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污泥的产量。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实现污泥过程减量化相关工艺及其原理和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发新型有效的剩余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65℃的条件下利用嗜热菌消解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并与传统高温好氧消化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有嗜热菌存在的条件下污泥的消化效果更好,对TSS、V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5%和65%,而传统高温好氧消化的仅为40%和50%。嗜热菌好氧消化技术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提供了一种新的污泥减量化方法,使得剩余污泥“零排放”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壅塞空化和旋转射流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水力空化器——旋流式壅塞空化器,搭建了旋流式壅塞空化破解剩余污泥的循环试验系统,分析了旋流芯长度、背压和循环次数等对污泥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式壅塞空化器可有效提高空化强度、破解污泥絮体和微生物细胞壁所需的机械剪切效应,实现了高效破解剩余污泥。适宜的旋流芯长度和相应的背压,可使旋流式壅塞空化技术破解剩余污泥效果达到最佳。在旋流芯长度为3/4倍导程、背压为89 k Pa的条件下,循环处理20次后SCOD溶出率达到16.51%。研究成果为剩余污泥减量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温州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剩余污泥对环境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综合考虑污泥特性及城市实际情况,温州市最终选择了占地面积小、减量化效果最好的干化焚烧工艺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式.对温州市污泥干化焚烧工程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介绍,并简要给出了投资和预计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0.
蚯蚓生物滤池基于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可有效实现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其中由于蚯蚓的摄食、咀嚼和消化等作用及蚓粪的团聚作用可有效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在有机负荷为2.43 kg VSS/(m~3·d)的条件下,结合持泥量变化情况,比较了木珠、鲍尔环、瓷球三种不同填料的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效果,并选取运行最稳定高效的木珠填料生物滤池进行脱水性能试验。以污泥比阻、毛细吸水时间、Zeta电位、污泥颗粒粒径、絮体结构、EPS为指标,考察了处理前后污泥脱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污泥比阻和毛细吸水时间减少,Zeta电位升高,污泥颗粒粒径增大,絮体结构更为紧密,脱水性能大大改善。最后结合蚯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蚯蚓生物滤池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Ultrasonic Sludge Pretreatment for Enhanced Sludge Diges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recent decades,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nd various methods for process enhancement have been explored. These methods include heat treatment, alkali addition, phase separation and membrane enhancement. In general, whilst technically feasible, the methods have not proved to be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The pretreatment of sludges with high-power ultrasound has been investigated as part of a twelve-month research project funded by six UK water utilities. Cell lysis and particle-size reduction (caused by ultrasonic cavitation) are thought to be the key parameters through which the digestion process is enhanced. A series of laboratory-scale anaerobic digesters has been operated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biogas yield have been noted following ultrasonicat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mpleted with a variety of ultrasonic devices (of different geometries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sludge types (e.g. primary, secondary and co-settled). Current experiments are investigating methods through which the technology can be successfully scaled-up and applied on a full-scale plant.  相似文献   

12.
水蚯蚓原位消解技术用于污泥减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对诸暨和浏阳市污水处理厂的三种工艺、四项工程进行改造,通过生产性试验考察了污泥减量效果以及对去除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后的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显著,其污泥产率最小为0.015 kg/m3,污泥减量可达81.7%,污泥的沉降性变好,MLVSS/MLSS值降至36.7%。系统工艺的耦合调整可使对COD的去除率增加8.9%,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同时,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对于不同地区的水处理工艺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实验室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中洗出的絮状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考察了接种污泥类型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经历50 d后,均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SVI值分别可达43、48、46 mL/g,平均粒径分别为0.43、0.42、0.40 mm。试验还发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含有大量无机或惰性载体等微粒物质,可加速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不符合经典的"丝状菌骨架假说",即丝状菌不是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李华  孙福奎  陈超  宝曙光 《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3):143-144,148
某石油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脱水设备主要为卧螺沉降离心机和螺压机,脱水污泥含水率分别在85%以下和90%左右。通过分析该污水厂污泥机械脱水和热干化脱水的运行成本,得到含水率为99%的稀泥浆采用卧螺沉降离心机脱水时,运行成本仅为3.68元/m3分离水;而采用热干化脱水时,运行成本为330.85元/m3蒸发水。因此,选择污泥热干化减量处理时,首先要采用高效率的污泥脱水机,尽量在机械脱水阶段去除更多的水,这对后续控制污泥干化处理规模、投资和运行成本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培养过程中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丝状菌污泥膨胀现象,分析了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认为是反应器中低污泥负荷和低溶解氧浓度共同作用所致.通过提高污泥负荷[>0.25 gCOD/(gSS·d)]和溶解氧浓度(DO>2.0 mg/L),可使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恢复,但历时较长(需30 d左右);而在提高污泥负荷和DO浓度的基础上,向反应器中通入少量的臭氧(0.02 g/gSS)可使污泥沉降性能得到快速恢复(仅需10 d左右).在控制污泥膨胀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未对膜生物反应器去除COD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无排泥条件下,通过对MBR系统中发生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现象的研究发现:污泥膨胀导致污泥沉降性变差,系统污泥量上升,对TN的去除率较低且不稳定,但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去除率分别能达到80%和90%以上;在初期对TP的去除率较高,随着污泥停留时间的延长,对TP的去除率逐渐下降。通过减少曝气量、降低进水COD和TN浓度、增加进水TP浓度,能有效解决MBR中发生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现象,同时能降低污泥产率。  相似文献   

17.
18.
好氧颗粒污泥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SBR反应器内接种好氧颗粒污泥,经驯化后对人工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考察了培养过程中污泥形态的变化以及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时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丝状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结果表明,丝状菌污泥膨胀对COD的去除率有影响,但对去除NH3-N、TP的效果影响不大。通过增加反应器内的水力剪切力对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有一定的效果,而减小C/N值,均衡进水中的营养可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的MLSS约为3 000 mg/L,沉降性能较好,SVI为77 mL/g;对COD、NH3-N、TP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2%9、5%9、0%左右。  相似文献   

19.
SBR工艺中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严格控制SBR工艺试验运行条件下,就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污泥负荷不仅不是导致污泥膨胀的因素,而且对污泥膨胀有抑制作用;在污泥负荷降低到一定程度(“临界负荷”)后,SVI迅速升高,加速污泥膨胀的发生。还发现,进水底物浓度与“临界负荷”及低于“临界负荷”后污泥膨胀的最大程度SVImax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都可用微生物的选择性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量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随着氮磷去除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泥泥龄已成为活性污泥法设计和运行的关键参数,而如何计算剩余污泥量是计算污泥泥龄的关键。国内的计算方法,无论是动力学法还是经验法,都只考虑由降解有机物BOD5所产生的污泥增殖,没有考虑进水中惰性固体对剩余污泥量的影响,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