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微波与超微粉碎技术,得到可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中的超微茶粉。为充分发挥茶叶的功能保健价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波与超细粉碎技术在茶叶可食研发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波与超细粉碎技术,得到可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中的超细茶粉,为更充分地发挥茶叶的功能保健价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波与超细粉碎技术,得到可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中的超细茶粉,为更充分地发挥茶叶的功能保健价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波与超细粉碎技术,得到可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中的超细茶粉,为更充分地发挥茶叶的功能保健价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绿茶超微物理粉碎方法及粒径对超微绿茶体外抗氧化及吸附胆固醇活性的影响。以普通绿茶和富硒绿茶为原料,采用气流粉碎、行星式球磨粉碎和振动磨粉碎3种方法制备超微绿茶,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分析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粒径对茶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胆固醇吸附能力的影响。行星式球磨粉碎制备的超微茶粉粒径最小,其中值粒径(D50值)分别为超微富硒绿茶3.398μm和超微普通绿茶3.462μm,超微茶粉粒子呈现分布均匀的不规则碎片。超微普通绿茶比普通绿茶具有显著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微富硒绿茶比普通富硒绿茶表现出更强的吸附胆固醇能力。超微粉碎可显著提高绿茶体外抗氧化和吸附胆固醇活性。  相似文献   

6.
选用福建省福安市出产的高山夏秋优质绿茶为原料,按照不同超微粉碎方式和添加方式添加到中式糕点方块酥中,进一步分析测定茶粉所含的营养功能性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超微粉碎方式和添加方式对方块酥营养功能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存在显著性差异,超微绿茶方块酥最佳配方组合为:以面粉为基数添加超微茶粉3%、油脂50%、糖13%、鸡蛋15%。经烘焙后成品绿茶方块酥中茶多酚和叶绿素的损失率比较小,分别为6.64%和13.90%。  相似文献   

7.
挤压膨化加工作为现代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及饲料等多个领域中。利用挤压膨化加工可使食品物料中的淀粉糊化和蛋白质变性,以及有效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其生物利用率。目前,中低档茶叶如夏秋茶等因其存在苦涩味重且价格较低等问题,导致其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若利用挤压膨化技术将中低档茶叶进行挤压膨化加工,能有效降低其苦涩味,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此外,膨化后的茶叶再经粉碎后还能作为食品或饲料的添加原料而制成含茶食品或茶饲料,进而提高中低档茶叶的综合利用途径。本文介绍食品挤压膨化加工特性及其在茶叶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前景,以期为更合理、更科学地利用膨化加工开发含茶食品或茶饲料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超微粉碎的理论、实践及其对食品工业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分析了物料的粉碎特性和粉碎机理 ,定量地给出了粉碎过程中增加颗粒表面积所需的能量 ,从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提高粉碎效率的途径 ;根据粉碎机理分类介绍了常用的超微粉碎方法以及超微粉碎技术对食品工业发展包括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新型功能食品的开发、传统工艺的改进、改善食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微粉碎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加工方法,已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对超微粉碎加工的基本原理度其技术特点进行了概述,同时重点介绍了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研究情况,其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超微粉碎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加工方法.已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对超微粉碎加工的基本原理度其技术特点进行了概述,同时重点介绍了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其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花茶是通过对植物的花或者叶子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加工而形成的茶,因其富含多种营养功能成分,对人体的健康有积极地作用。花茶不仅具备养生的功能,同时还有一定的健身功效,因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都喜欢将其作为日常的饮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花茶市场越来越兴盛,花茶种类繁多,有玫瑰花茶、有茉莉花茶、金银花茶、菊花茶、桂花茶和蒲公英等各类花茶百余种。该研究综述了茉莉花茶、玫瑰茶、菊花茶、金银花茶四种常见花茶的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总结发现,上述四种花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糖、儿茶素、茶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营养和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与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疾病、杀菌抑菌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茶汤纳米聚集体是茶多酚和蛋白质等自组装而成的纳米胶粒,是各组分介于游离分子与沉淀颗粒的中间状态。为探究牛奶对茶汤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红茶为原料,以1:50茶水比浸提茶汤,按不同比例添加全脂、半脱脂和脱脂牛奶,利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聚集体,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各组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总光强和平均直径,采用福林酚法分析其茶多酚浓度和分布率,比较研究牛奶添加比例、脂肪含量和茶类等因素对纳米聚集体物理化学特性和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脂肪含量的牛奶均会促使部分牛奶纳米胶粒与茶汤纳米聚集体结合,导致茶汤超过90%的茶多酚富集于纳米聚集体,使绿茶和红茶的游离茶多酚比例分别降低78%和67%。初步证实:添加牛奶会促进绿茶、红茶的茶多酚参与分子聚集,使游离茶多酚比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3.
茯砖茶、青砖茶、黑砖茶是黑茶中的重要类别,利用蒸馏萃取提取茶叶香气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三者的香气成分,并分析3 种黑茶的香气成分以及感官差异性。结果表明:茯砖茶菌花香明显,检测出的(E,E)- 2,4-己二烯醛等烯醛类物质对其有积极作用;青砖茶有浓郁樟木香,与柏木脑(14.82%)有直接关联;而黑砖茶香 气平和,检测出的少量香气成分(49.81%),与审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脂肪氧合酶在茶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叙述了脂肪氧合酶及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并据此展望了酶在茶叶加工工艺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茶饮料生产中茶乳酪的形成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吴少文 《饮料工业》2000,3(3):14-15
主要介绍了茶饮料中茶乳酪的形成原因、基本构成物质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Tea is one of the biggest categories of modern non-alcoholic beverages with health benefits. Through different processes, tea products are divided into six main types: green tea, yellow tea, white tea, oolong tea, black tea and dark tea. Metabolomics is helpful for the comprehensive, accurate and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ea metabolit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ea products and tea processing materials. 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ea metabolites and its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ummarise the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in tea.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d and summarised (1) the main metabolites of six types of te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tea quality with emphasis on the content differences in the main metabolit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ea; (2) the research on optimising the key processing steps of six types of tea based on metabolomics and the discussion of various new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and (3) the advanced approach to characterise and distinguish different grades of tea products via metabolomics. The current review offers guid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 quality by metabolomics and its potential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7.
PVPP在乌龙茶饮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成了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研究了PVPP对乌龙茶饮料的处理效果与条件。研究表明,PVPP可吸附茶饮料中的部分茶多酚,进而延缓沉淀或浑浊的发生,提出茶饮料的稳定性,延长茶饮料的贮存期。并对PVPP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PVPP可行的再生方法。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中污染微生物分析及茶多酚抑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茶饮料中茶叶原料的微生物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并对茶多酚对茶叶中污染微生物的抑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中主要污染微生物是枯草芽孢杆菌、阴沟肠杆菌和黑曲霉。当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大于0.6g/L时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茶多酚含量小于1.2g/L时对阴沟肠杆菌、黑曲霉无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正常的杀菌条件可将阴沟肠杆菌和黑曲霉杀死。因此为保障产品安全,建议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大于0.6g/L。  相似文献   

19.
Te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beverages in the world. Thus,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tea are of great interest,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health. In this study, 12 tea samples (10 black, 1 white and 1 green) and 5 herbal tea samples were purchased from supermarkets in Izmir, Turkey. Sample prepar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wet and microwave digestion procedures. The elemental content (Fe, Zn, Cu, Mn, Ni, Na and K) in the digests and infusions has been analysed. Generally, elemental contents in tea leaves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in tea infusions.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was checked and confirmed by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analyses. The comparison of wet and microwave digestion has not show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sults. Therefore, the microwave digestion procedure was preferred because it is less laborious. The elemental intake related to tea consumption has also been studied.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于17世纪传入欧洲,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考证,首先开展中国和西方茶叶贸易的是荷兰人。但是最早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国茶及类似茶类饮料进行研究的却是英国人,出版于1850年的The Chemistry of Comnlon Life一书便总结了如茶、咖啡、可可和其它植物性饮料早期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本书在1880年被译成中文,书名《化学卫生论》。本文便是在解读该书有关茶等植物饮料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和当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