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和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并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莱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和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并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也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侯博 《云南建筑》2009,(2):14-16
现代建筑理论崇尚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对自然条件的运用。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声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建筑的造型及工程技术、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对建筑设计中的声环境营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罗小安 《建筑与文化》2009,(11):104-105
城市建筑景观的目的是自然和谐,这是造园的一种审美理想。我们以色彩设计的方式对陶然园建筑外观和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要求色彩与自然和谐,与环境相连。通过陶然园项目思考和实践,对建筑景观色彩与空间营造思想进一步探索,归纳出用融入自然环境,形成大气文化氛围,呈现自然野趣的生态,将自然与人文思想在山水之间体现,以水墨如画的空间色彩景观表现出江南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与居住空间形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意识从各个方面影响到居住空间形态;另一方面,空间形态反映文化特质。文章从自然环境和建筑内外空间入手,进行实证分析,在暖泉镇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把风水文化、宗法礼制、人文历史与民居的空间联系起来,解读蕴藏在暖泉镇传统民居内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正>地理学是研究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塑造、改变和不断改造着自然环境,将一片片原始自然环境变成适宜人居的形式,嵌套叠加地累积着社会化的过程,直至形成复杂的自然一社会景观。地理学亦研究自然环境如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初是自然创造了人类和原始资源,进而才由社会"逐步形成"了文化,自然环境为社会化过程不断设置着限度,同时又提供其他新的可开发的资源。……因此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因而,地理学的核心就是研究自然一社会关系。(Peet,1998)  相似文献   

7.
1.前言 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营造一个满足使用需要的.完全由人工控制的舒适的建筑空间已并非难事,而且智能建筑似乎无所不能。然而,人们忽视甚至遗忘了人类在心理和精神上与自然之间本应存在的复杂联系。“呼风唤雨”的人类毕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发展至今尚无法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丝毫没有减弱。阳光能杀灭细菌.为人类创造清洁的生存环境;还能预防和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8.
建筑为人类所需,其形成发展依赖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加速,在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许多地方忽视了建筑的持续发展规律,大量历史的传统建筑被迅速推倒,替代的是相似雷同、缺乏地域特色的建筑。千百年来建筑形成一直与环境、地域关系和谐密切,各地丰富的建筑个性展现正是建筑因势利导、因地而异地适应自然的结果。为此,这里关注传统建筑形成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根据其关联的空间特征,将空间分成地理、地域和建筑的三个层次分析自然人文因素对建筑的影响,评价空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扩大地理学在建筑的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人类聚居环境的演变与人类理想环境的追求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是如何在自然改造中营造美感,最终得出人类的理想聚居环境只能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论断,并对此提出了几点设想,也为构建合理的人地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园林中包括山水等自然景观,还融合了一些历史的文化和人文情怀等,城市园林就像一个微观的自然可以我们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人们建造城市园林的生态意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人们希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同时这也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以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
孟兆祯 《规划师》2005,21(1):76-78
人类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因需求自然而逐渐产生了园林。城市化应使城市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并在城市原有基础上重新建立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建设是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综合建设,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植物造景必须依托于人居环境的地形塑造,强调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自然通风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赵冉 《华中建筑》2008,26(7):42-44
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引入自然风方式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并使人类与自然相近、相亲、相融。  相似文献   

13.
阳光、空气和水孕育着生命万物,一切自然之物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类。人和自然有天然的联系,人对自然有天生的眷恋,人类从学习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得到进步,自然规律、自然和谐、自然资源、自然的物质形态深深地影响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尽管现代景观设计产生许多流派和风格,但景明设计和其他设计一样,深受自然万物的影响、景观设计师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许多根源于自然形态的优秀景观作品充满生命力,本文从设计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探讨自然因素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并分析两个景观作品案例,以描述现代景观设计与自然元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剑云 《新建筑》2009,(6):20-25
建筑本体的建构性问题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建筑的目的性属于哲学的范畴,建造能力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曾经是建筑学的主要问题;而当代建筑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则是近乎无限的建造能力如何与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如何用建筑来调整人类在自然界存在的方式。古典建筑是人类社会宇宙观的表达,而现代建筑的价值呈现出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一尊重所谓科学,以物的管理代替人的管理;其二,倡导所谓人民、社会和生活等反主流价值,这类建筑成为商业化的工具和标志。穆科特的住宅建筑呈现出人在自然中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这或许暗示了当代建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毕雪婷  韩锋 《风景园林》2022,29(3):112-116
地理和文化层面的荒野之争促使自然保护的核心目标由"野地"转向"野性".从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入手,不仅肯定了生态系统中非人成员的内在价值,而且进一步论证成员之间共生共存的价值关系,从而整合科学与审美建立起一种"人类–环境作用的模型".可以发现,"人走进荒野"的结果是"哲学走向野性",强调由自然体验深入自然本质,完成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因而造就了各不相同的居住形式例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民居、西南的吊脚楼等等,都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居住者所处的历史环境、自然条件传承传统民居的布局与设计手法,继承和发扬传统民居中所蕴涵的地域文化,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进行东北新农村居住环境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许多建筑师把审美的触角伸向生命结构和身体本身。寻找蕴含着生命本源的美学,努力探索一种合乎生命规律的结构与形式。本文通过对建筑形态中所运用的,象征生命本体的圆形等抽象造型手法研究,探索对建筑形式美的看法和塑造方式;充分证明人类在认识自身与现象间相似性与关联性的同时,更能抽象出那些左右自然和人类历程的规律,以此来获得在世界之中的立足点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艾萱 《中外建筑》2005,(1):26-27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改造自然物,使之为人类自身服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改造的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和环境是否相互适应的问题.通道设计应充分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为建筑环境的主要功能服务,使整体设计达到完美、协调、统一的目的,对人类有较高的舒适度及很好的生命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论山水形态中人居环境建设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小军 《规划师》2003,19(6):63-65
人居环境思想的本质,是探索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构成的关系,从而探索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适宜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对自然环境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是现代山水城市产生的基础,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核心问题;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技术应用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只有技术的人性化才能导致城市与建筑的人性化;山地城市山水风貌整合不仅要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体现城市文脉与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以"创建和谐社会"为载体,从人的需求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营造住宅建设更加适宜市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舒适环境作了探讨,提出重点发展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及中小套型的思路,从而为人居需求构建和谐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