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氧化碳与有机化合物的电化学还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文章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二氧化碳与烯烃化合物、炔烃化合物以及酮类化合物的电羰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这些反应是合成一些有价值的药物前驱体或是有机合成中间体的简便方法.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电化学反应系统的电极材料、电解液组成、底物结构、二氧化碳浓度、催化剂等.  相似文献   

2.
3.
<正>苯并咪唑酮类有机颜料属于高档类有机颜料,具有色彩鲜艳,应用性能优异、着色强度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塑料、油墨、涂料等行业中[1]。从分子结构上来说,苯并咪唑酮类有机颜料属于偶氮类颜料,并且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氨基与羰基的存在,容易形成分子间氢键,改变分子的聚集状态,从而使得这种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和丙烷反应制取低碳烯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 NH_3-TPD.H_2-TPR等手段对 Cr_2O_3/γ-Al_2O_3.Cr_2O_3/SiO_2,Cr_2O_3/ZrO_2和Cr_2O_3/硅藻土等催化剂的酸性和还原性进行了表征;以C~0_3+CO_2做探针反应研究了该系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NH_3-TPD结果表明.NH_3 在催化剂 Cr_2O_3/γ-Al_2O_3上的脱附量最多.而在Cr_2O_3/SiO_2上的脱附强度最大.H_2-TPR结果指出活性中心 Cr~(3-)在各催化剂上存在明显不同.C_3+CO_2反应结果表明,丙烷在 Cr_2O_3/γ-Al_2O_3上的转化率最大为 44.17%。而 C~-_2~C~_3在 Cr_2O_3/SiO_2上的选择性最大为82.84%.  相似文献   

5.
烯烃的烷氧羰基化反应是目前生产酯类化合物最重要的均相催化反应,烷氧羰基化反应催化剂的开发与改性备受关注。此外,均相烷氧羰基化催化剂的回收和无“CO”的羰基化过程也一直是烷氧羰基化反应的研究热点。综述近年来烷氧羰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归纳双膦配体上不同活性基团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总结均相烷氧羰基化催化剂的固载化和液-液两相体系两种催化剂的回收方法,介绍甲酸、甲醛和CO2三种羰基源替代物实现烯烃高效羰基化的反应方法。  相似文献   

6.
7.
二氧化碳催化合成低碳烯烃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催化合成低碳烯烃是二氧化碳固定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二氧化碳催化合成低碳烯烃的2条路线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逐年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全球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的H2与CO2反应生成低碳烯烃,不但可以使CO2得到资源化利用,还能减少低碳烯烃的生产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该技术还有望实现从海水中得到燃油。本文主要对CO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的热力学、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该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以Fe系为主。文中简要介绍了直接转化催化剂中的载体、助剂和双金属活性组分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以及经甲醇路线制低碳烯烃的双功能催化剂在该反应中的应用。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以及反应机理的探索是CO2加氢合成低碳烯烃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翟新东  卜秀丽 《化学试剂》2011,(8):715-717,722
采用有效和原子经济的路径合成杂环化合物是目前有机合成中研究的热点领域.综述了通过炔烃的亲电环化来构筑六元杂环及苯并六元杂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CO_2)是一种来源丰富、价廉易得的C1资源,将二氧化碳化学固定为环碳酸酯是最具工业应用前景的CO_2资源化利用途径之一。相比于环氧化物与CO_2反应制备环碳酸酯,以毒性小、价格低廉的烯烃为原料,通过环氧化、CO_2环加成反应一步制备环碳酸酯,由于反应路线简洁、原子经济性高,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在此回顾了近年来烯烃与CO_2直接合成环碳酸酯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催化剂,主要包括离子液体、金属氧化物或盐、金属有机配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催化剂,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碳酸二甲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环境友好型有机合成中间体,利用CO2和甲醇和合成碳酸二甲酯符合现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无污染化工的主题。综述了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两大催化体系,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着重介绍了所应用的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研究进展,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萃取烟草中茄尼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歆  倪晋仁  黄文 《精细化工》2006,23(5):480-482,501
研究了萃取时间、解析温度、萃取压力等因素对超临界CO2萃取烟草中茄尼醇萃取率的影响。结合皂化等预处理措施,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提取茄尼醇的最佳工艺条件,即以体积分数90%的乙醇为夹带剂,在萃取压力为35 MPa、萃取温度为50℃、解析温度为40℃时,萃取3 h后,产品茄尼醇质量分数为40.14%,萃取率达到98.53%。  相似文献   

13.
简要阐述了近年来二氧化碳的减排、捕获等最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二氧化碳捕获材料的研究状况,如醇胺类吸附剂、离子液体吸附材料、金属化合物材料、陶瓷材料、沸石分子筛材料、碳基吸附材料、硅胶材料等传统吸附材料及复合型材料、负离子选择性吸附材料等新型捕获材料.并对二氧化碳捕获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为碳氢燃料,不仅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解决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问题,而且可以提供能源燃料,具有可观的经济效应。综述了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常见的一些光催化材料,比较了各种材料的特点。最后对光催化二氧化碳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朱振玉  刘恩举  杨杰  宋峰 《广州化工》2011,39(5):51-53,125
介绍了脱除空气和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工艺。根据二氧化碳的脱除原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了二氧化碳的脱除方法和相关工艺,并对各种技术最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回顾合成气制备的向种途径;评述了甲烷二氧化碳催化重整制合成气的催化剂研究状况,并对催化剂炭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Nitrogenases are the only known family of enzymes that catalyze the reduction of molecular nitrogen (N2) to ammonia (NH3). The N2 reduction drives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and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 Besides the conversion of N2, nitrogenases catalyze a whole range of other reductions, including the reduction of the small gaseous substrates carbon monoxide (CO) and carbon dioxide (CO2) to hydrocarbons. However, it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these ‘side reactivities’ play a role und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Nonetheless, these reactivities and particularly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s have spurred the interest in nitrogenases for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isozymes of nitrogenase: the molybdenum and the alternative vanadium and iron-only nitrogenase. The isozymes differ in their metal content, structure, and substrate-dependent activity, despite their homology. This minireview focuses on the conversion of CO and CO2 to methane and higher hydrocarbons and aims to specify the differences in activity between the three nitrogenase isozymes.  相似文献   

18.
刘健  翟万军 《广东化工》2009,36(9):158-159
文章介绍了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及前景,并介绍了其生产工艺。该工艺以工业级二氧化碳为原料,在传统的提纯工艺基础上再经由四川天一公司提供的专利技术-变温变压吸附分离工艺的深度精制,最后所得到的产品总硫含量降低为≤0.1×10^-6g/g,完全达到了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的国标要求。该工艺的成功运行为食品级二氧化碳的应用提供了质量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