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60~2009年济南6测站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数年月分布和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及初终日的绝对变率、相对变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济南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市雷暴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济南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其余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线性倾向率为-2.5~-3.9 d/10 a.雷暴只发生在3~11月,6~8月是雷暴多发期,7月雷暴最多,8月次之.中部山前平原较北部冲击平原和南部丘陵山区雷暴初日出现偏早,而雷暴终日结束偏晚,初终间日数延长;南部丘陵雷暴初日、终日均较平原区稳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9~2008年西藏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在70.0 d左右,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达75.2 d;其次,沿雅鲁藏布江的江孜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1.3 d;另一个雷暴中心在浪卡子,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0.0 d.林芝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地区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相对较少,为10.0~30.0 d,有2个低值中心,分别为波密和普兰,年平均雷暴日数<10.0 d,是西藏雷暴最少的地方.雷暴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趋势;西藏雷暴日数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6、7、8月占7成以上;西藏平均雷暴初日在3月16日,最早平均初雷日在2月15日,比历年平均提早近1个月;年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19日,最晚平均终雷日为11月14日,比历年平均推迟近1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河西走廊东部近5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方法]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 1960~2009 年高(日最高气温≥35℃)、低温(日最低气温≤-20℃)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详细分析了高、低气温的时空分布、强度、持续性和环流形势等气候特征.[结果]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东北部沙漠边缘;低温天气主要发生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随着气候变暖,高温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强度增强;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强度减弱.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低温主要出现在1、2、12月.高、低温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强高、低温大多出现在高、低温持续时段内.高温天气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及影响的区域内;低温天气出现在强冷空气堆积和入侵的区域内.[结论]该研究为高、低温的准确预报和预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近50年建昌县霜期设施农业生产中光热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利用近50年建昌县气候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09年建昌县霜期光照、气温变化趋势.[结果]1960~2009年建昌县霜期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5.556 h/10 a、-2.39%/10 a,近50年分别减少了278 h和12%;1981、1982年发生了气候跃变,跃变前后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分别减少161 h和7%.霜期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86、0.392和0.567℃/10 a.近50年分别上升了1.93、1.96和2.84℃;1987、1988年发生气温跃变,跃变前后霜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升高了1.3、1.2和1.7℃.近50年来,建昌霜期光照资源减少,而热量资源增加,形成光热互补.[结论]该研究为当地霜期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近57年来本溪地区干湿程度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1953~2009年本溪地区的年、季、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干湿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9℃/10 a;而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9.Ol mm/lOa.干湿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33.61 mm/lOa,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密切相关的.[结论]本溪地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测陕西未来干旱变化趋势.[方法]利用英国Hadley气候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评价指标,模拟了气候基准时段(1971~1990年)陕西干旱变化趋势,并预测了陕西2071~210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气候基准时段陕西干旱频次模拟值很好地模拟出了干旱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未来陕西全省2级以上干旱年均发生频次自北向南逐渐减少,陕北北部最多(大于4次),陕南南部最少(小于2.5次);陕北榆林南部以南到延安全市、关中东部(含渭北)以及陕南西部未来干旱频次有所减少,而陕北北部、关中西部秦岭地区和商洛地区有所增加.[结论]该研究为陕西未来干旱变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方法]通过对NOAA/AVHRR数据反演的青藏高原地区地表反照率的不同算法进行验证,确认由Stroeve给出的反演结果最接近于观测值.基于Stroeve的反演算法.利用1982~2000年的NOAA/AVHRR数据,反演得到1982~200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表反照率的空间分布.[结果]青藏高原地区年均地表反照率的分布与高原自然地理带的分布特征大致吻合;高原区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高原地区月均地表反照率有明显的地带性,且随时间的变化比较明显.[结论]该研究有助于改进气候模式中地面反射率的参数化方案,揭示局地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内在机制,提高中长期气候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气候特征.[方法]选取宁夏南部固原、西吉、泾源、隆德、六盘山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冰雹空间分布规律、冰雹年际、月际等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固原冰雹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结果]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年、季、月和日变化特征.3~10月都有可能出现冰雹,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的72.0%,6月冰雹发生的机率最大,占全年的21.7%,是典型的夏季多雹区;固原冰雹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多寡相间,并有平均约为3年的周期性;固原冰雹二阶时间趋势为反抛物线型,20世纪60~80年代冰雹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70、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进入90年代后冰雹呈减少趋势,近20年来冰雹显著减少;固原冰雹主要集中在12:00~21:00,出现冰雹的次数占总次数的85%.固原地区冰雹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丘陵地区冰雹多,河谷川道及北部平川地区冰雹少;冰雹云主要发源于六盘山、南华山、月亮山、西峰岭、云雾山等山地;冰雹云移动方向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方或由北向南移动,也有一部分原地生消.根据冰雹地域分布,结合冰雹灾情资料,可将固原市冰雹风险划分为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三级区域.[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的预测预譬和人工防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近50年六盘水市气温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六盘水市的六枝、盘县、水城3个测站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等方法,对六盘水市近50年气温变化的年际、年代际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近50年来六盘水市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升温率为0.096℃/10a;春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夏、秋、冬季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不一致,且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夏、秋次之,春季最小.六盘水市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气温变化不明显,80年代以后气温明显增高,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质,存在几个突变点,比较明显的突变点出现在1978年,在1978年后年平均气温增温显著.春季气温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夏、秋、冬季气温突变点分别为1978、1982和1985年.[结论]该研究为六盘水市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辽西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气象站资料,应用序列相关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掌握该农村的气候现状.[结果]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呈波动变化,其中日最高气温年均值趋势升高增温幅度最大(0.328℃/10a),且显著水平最高,是气温升高的主体;日平均气温增幅(0.151℃/10a)和显著水平次之;日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且显著水平不明显.在冬、夏半年时间尺度里,日最高气温平均值趋势升高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17和0.250℃/10a,以冬半年升高最突出;日平均气温趋势性显著水平较低,日平均最低气温趋势性不显著.辽西朝阳农村≥10℃积温呈波动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42.590(℃·d)/10a,近45年趋势增加192(℃·d).[结论]该研究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品种布局等农业措施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丹东地区春播期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方法]利用丹东地区4个测站1961~2010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平均气温资料以及亚洲极涡面积和太阳黑子等特征量,对春播期低温冷害的成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丹东地区4月下旬发生低温冷害的频率高于5月上旬,1980、1988和2010年出现了严重的低温冷害.[结论]线性倾向趋势分析表明,1961~2010年丹东地区低温日数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近58年积温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沈阳地面气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8年沈阳≥0℃、≥10℃积温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积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近58年来,沈阳地区气温≥10℃初日提前约10 d,终日推后不明显,持续日数延长13 d,≥0℃积温增加343℃;≥10℃初日提前约9 d,终日推后8 d,持续日数延长16 d,≥10℃积温增加370℃;后20年平均值与前20年相比,≥0℃、≥10℃持续日数均延长9 d,≥0℃、≥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6、202℃.另外,沈阳地区热量的增加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掌握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调整农业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近60年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农业旱涝程度.[方法]选取大连市观象台1951~2010年4~10月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等方法,仅从作物生长季自然降水趋势变化与农业需水满足程度方面,分析大连市近6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和农业旱涝程度.[结果]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888mm/10a,60年来降水量减少95.3mm;春季降水略有增加,夏季明显减少,秋季减少幅度较小;各月平均降水量分布非常不均,7、8月降水量明显较多,共占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53.8%;4、5、10月平均降水量均低于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10.0%.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内干湿指数K值平均为0.90,总体属于轻旱气候类型;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气候正朝着偏旱的方向发展;干旱发生频率为59%;春、秋季属于中旱气候类型,夏季总体属于偏湿气候类型;从历年平均看,除7、8月偏湿以上外,其他各月均达到中旱程度.[结论]该研究为地方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和旱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海南岛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分析.[方法]以自然灾害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出发点和支撑点,选取台风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海南岛为研究对象,采用1949~2009年台风灾害数据库相关资料,以台风致灾因子发生的频次、日最大降雨量、台风的大风潜在破坏力为评价指标,建立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绘制海南岛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划图,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台风在海南岛发生较为频繁,其年际变化无一定的规律性,月际变化主要发生在6~10月份.台风登陆频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东部沿海一带;年均日降雨量呈现由中部山区向四周递减的规律;台风潜在破坏力的高危险区出现东部、南部、西部沿海;低危险区主要出现在中部地区;海南岛台风灾害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减小,各等级分布面积呈现低危险区>中等危险区>较高危险区>次低危险区>高危险区.[结论]该研究为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和指挥防灾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重庆北碚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北碚地区1960~2009年的极端最低温度资料及2005~2007年三角花、黄桷兰的侯生长状况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冬季低温冷害的温度幅度范围、冷害影响时间及其对当地花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影响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冬季低温冷害时间主要为12月下旬~2月上旬,其中影响较严重的时间为1月份,低温冷害的温度范围主要为-2~5 ℃;重庆北碚地区花木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2~28 ℃,高于或低于该温度范围均影响花木正常越冬、开花和生长等;冬季任意一侯中有3 d极端最低温度小于6 ℃时,即出现低温冷害并对花木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根据冬季低温冷害的特点,结合趋势预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小冷害对花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平顶山烟叶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1961~2008年平顶山市5个气象代表站的气温、降水以及极端气候事件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近48年平顶山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近48年来,平顶山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气候变暖导致早涝、大风、冰雹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烟叶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对烟叶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御自然灾害对烟叶生产的不利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利用1959~2009年黑河流域6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近51年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近51年来,黑河流域湿地气温、降水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近20年来增温、增湿趋势更加显著;气候变化使黑河流域地表向干旱化发展的趋势加快,山区尤为显著;与气候密切相关的湿地生态环境也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响应,具体表现为地下水位上升、湿地面积减少、农业种植结构改变、气象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结论]该研究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塔城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塔城、和布克塞尔、托里、乌苏4个典型气象站点1955~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气温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5.88℃,气温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变差系数为O.130~O.265,极值比在1.73~3.79;气温序列分布呈现平顶峰型,年均气温相对较为离散.塔城地区气温存在5年、准9年扣准14年的主周期;20世纪70年代处于冷期,平均气温仅为3.77℃,80年代是近54年来最暖年代.均温达8.10℃,90年代以来,相较80年代,塔城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70年代,预计未来气温仍将会有所升高.塔城地区各区域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升温最明显,幅度达1.15~2.05℃/10a,夏季升温速率最小为0.16~0.45℃/10a,年均气温变化速率为0.40~O.78℃/10a.[结论]塔城地区的气温变化对气候变暖呈现正响应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升华硫配合杀螨剂防治蜂螨效果.[方法]2007~2009年3次于同一个蜂场采用同一种方法对升华硫配合杀螨剂防治蜂螨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升华硫配合杀螨剂对于消灭存在蜂脾上及寄生于封盖蛹的蜂螨有明显效果,对于消灭成年工蜂身体上的蜂螨效果不明显.施药后杀灭大蜂螨的效果以第1天最佳,此后逐日减少;杀灭小蜂螨的效果以第2天最佳,此后逐日减少,表明在2~5 d再施治1-2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在小蜂螨大量滋生时,采用升华硫配合杀螨剂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结论]该防治技术可为大、小蜂螨严重危害地区的养蜂生产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山东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以秋季或春季日最低地面温度≤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山东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8年来,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极差均为标准差的3倍以上,说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离散程度均较大.近48年山东省平均初霜日以1.99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1.46d/10a的速率提早,初霜日推迟幅度比终霜日提早幅度大;无霜期以3.42 d/10a的速率延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推迟,终霜日90年代之后明显提早,无霜期是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结论]该研究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