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汽车上电子系统的应用和装备越来越多,而且不断采用新的动力装置,对EMC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机动车辆EMC测试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2.
电磁兼容(EMC)管理在制定产品的EMC技术要求,EMC分析与具体实施与最后达到EMC的要求是最为重要的管理计划,本文着重阐述了国外对智能化电器设备与监控系统设计采取的EMC控制与管理计划,例举了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的计算辅助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3.
正电磁兼容问题是以高频、高功率密度、大容量和小型化为特征的现代电力电子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电力电子系统长期稳定工作的前提。尤其随着SiC、GaN等高频、高压器件的技术突破和商业化,电力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理论和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以电力电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电磁兼容相关基础理论和关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EMC测试的试验室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已成为正式的产品走向市场,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问题更为严重,而目前专门针对像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这样大功率、大电流零部件的电磁兼容(EMC)检测标准还没有,传统的电磁兼容检测方法和试验布置已不再适用,基于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大电压、大电流、高发热、高振动、负载特性影响高的特点,对测试台与接地、传动轴、防振动、散热、供电等进行设计分析,提出了一种针对电动汽车驱动系统EMC测试的试验室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电磁兼容EMC的基本概念和变电站EMC问题的特殊性,分析了变电站内的主要电磁干扰源及其干扰特性。针对智能电子设备在变电站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电磁干扰,重点阐述了IED电磁兼容技术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几种实用的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措施。利用上述方法所设计的继电保护装置经型式试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有关电磁兼容技术的设计方法和措施,对提高IED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正电磁兼容问题是以高频、高功率密度、大容量和小型化为特征的现代电力电子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电力电子系统长期稳定工作的前提。尤其随着SiC、GaN等高频、高压器件的技术突破和商业化,电力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理论和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以电力电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电磁兼容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迅猛发展,日益成为电力电子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集中展现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的建模与分析方法、测试技术、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等方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电磁兼容EMC的基本概念和变电站EMC问题的特殊性,分析了变电站内的主要电磁干扰源及其干扰特性.针对智能电子设备在变电站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电磁干扰,重点阐述了IED电磁兼容技术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几种实用的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措施.利用上述方法所设计的继电保护装置经型式试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有关电磁兼容技术的设计方法和措施,对提高IED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正电磁兼容问题是以高频、高功率密度、大容量和小型化为特征的现代电力电子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电力电子系统长期稳定工作的前提。尤其随着SiC、GaN等高频、高压器件的技术突破和商业化,电力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理论和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以电力电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电磁兼容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迅猛发展,日益成为电力电子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集中展现电力电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一个电磁兼容问题改善实例对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布板走线出现电磁干扰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提醒电子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增加电磁兼容(EMC)设计的意识,并对传统的PCB设计和EMC测试流程提出了增加PCB仿真分析手段,把电磁兼容风险控制在设计阶段的思考。在提高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研发成本方面提出了解决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波 《电源学报》2017,15(3):01-02
<正>电磁兼容是高频、高功率密度、大容量电力电子系统面临的共性问题,是电力电子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为了集中展现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的建模与分析方法、测试技术、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电源学报特别推出"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分析方法与干扰抑制技术"专辑。本专辑征文得到了国内各高校和企业同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经过认真细致的评审,录用17篇论文,其中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建  相似文献   

11.
电磁兼容检测与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主要介绍电磁兼容的检测方法、优化、整改等内容,着重通过检测实践从EMC的3个重要要素:电磁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方面总结优化方法及整改方案。电磁兼容的优化主要关注屏蔽、PCB的设计及重要器件的选择,整改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屏蔽、滤波吸波、接地等措施实施电磁兼容改进。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兼容(EMC)的基本知识,简单分析了DC/DC转换器的电磁干扰(EMD产生的机理,并对DC/DC转换器的EMC设计进行了有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气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电气和电子系统或设备混叠在同一空间使用的情况愈来愈多,并且电气和电子系统或设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高频、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灵敏度、高密度(小型化、大规模集成化),大功率、小信号、复杂性等方向发展,使电磁兼容问题更加突出,对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军用装备、医疗设备等等的安全有效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电磁防护仿生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一个潜在方法。因此,综合评述电磁防护仿生现有技术和未来可以仿生的生物鲁棒性研究方向。在介绍生物鲁棒性的自然属性基础上,着重介绍生物鲁棒性反馈、简并和冗余、模块、演化或进化的结构机制,鲁棒性与脆弱性的权衡、稳定鲁棒性、品质鲁棒性等行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借鉴生物鲁棒性设计电子或电气系统的电磁防护是一种电磁兼容设计途径,尤其是生物系统的遗传、进化、变异、突变的行为可以提示电子或电气系统的电磁防护设计应该是时变的、自适应的和权衡的。数学模型、网络理论、热力学理论,尤其是非平衡耗散结构理论是生物鲁棒性仿生研究的基本理论。未来的研究关注几个主题:1)仿生物鲁棒性的系统结构;2)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的时变性;3)鲁棒性与脆弱性的权衡;4)系统稳态、鲁棒裕度、鲁棒度的电磁防护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王秋实 《电工技术》2022,(23):197-200
阐述了目前模拟量隔离栅存在的EMC问题,分析了该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各种电磁兼容耐受情况,并对EMC干扰试验进行建模仿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电源、输入端、输出端的防干扰设计方案,设计了EMC增强型安全隔离栅,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Buck变换器电路的EMC分析,说明了电磁兼容中滤波、接地、缓冲以及合理的PCB设计等技术在开关电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公司电磁兼容(EMC)实验室全套引进德国的电波暗室和电磁屏蔽室及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先进EMC检测设备,拥有丰富检测经验的EMC测试工程师,可为高低压电器、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设备、汽车电子电气及工业、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客户提供EMC检测服务。试验能力Testing Capability引进德国10米法标准电波暗室,6米转台可承重5t, 3m×4m气动门,自动升降天线塔,可测试各种大型设备;射频  相似文献   

17.
在智能电能表设计中,最重要解决的是电磁兼容性EMC的问题.本文针对电磁兼容试验产生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倡导合理冗余设计、建议逐步增加可靠性测试.  相似文献   

18.
国家标准对电气产品电磁兼容性的要求有明确的定义,因而在电气产品设计安装过程中需要同步将EMC相关要求纳入考量范围。总结了相关EMC基本原理与现有设计方法,针对现有ZX产品系统构造特点,进行屏蔽材料属性的分析与计算并完成材料的选择和产品主要部件结构布局的分析与优化,并对产品实际安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完成了ZX系列产品EMC整体结构改进,为相关电气产品的EMC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唐骏  陈丽安  孙园 《电气技术》2010,(12):41-43
为了尽早地在产品设计阶段解决电磁兼容问题,设计师需要进行基于理论分析和协作设计的EMC仿真。本文采用Ansoft SIwave软件,仿真分析了PCB中高频谐波干扰对智能电器控制板电磁兼容性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仿真结果对PCB的设计进行了优化。经实验证明,控制板的EMC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电源世界》2008,(5):15-15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电子信息时代,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电磁波辐射也越来越严重。电磁兼容的问题日益突出,使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对产品的电磁兼容性(EMC)进行控制。因此,对电磁兼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瑞士夏弗纳(Schaffner)集团是电磁兼容和电源可靠性领域的领军者,为全球用户提供有效提高EMC的器件。日前夏弗纳电磁兼容(上海)有限公司执行总裁Mr.Hadorn Eduard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