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为了促进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简要介绍了建筑设计中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的特征,并且结合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应用过程中的计算模型的建立、动力反应、隔震层的设计、应用范围、应用基础隔震技术须注意的问题等分别进行研究,提出隔震结构能够将主要的变形集中于隔震层处,多层房屋建筑采用隔震结构能有效降低地震反应,使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状态,从而可采用简便的线弹性分析方法,使结构分析更简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抗震设计的发展及隔震技术的特点与应用.通过结合隔震技术在核电站中的应用,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探讨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抗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传统抗震结构和基础隔震结构的优缺点,并通过算例和工程应用实例全面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高效消能减震的特性。分析表明,隔震结构能明显有效地减轻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4.
建筑结构隔震现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震是地震发生时避免建筑物破坏倒塌的措施之一,隔震可分为地基隔震,基础隔震和上部结构隔震三种类型,而基础隔震是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日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的隔震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可供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研究参考。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地震隔离方法、隔震层的组成以及地震隔离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地震破坏事例说明,电力系统的抗震可靠性亟待加强.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高可靠性运行已成为电力系统抗震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了隔震技术的特点,以变电站实际建筑工程为背景,通过与传统抗震技术的比较,阐述隔震技术在变电站建筑应用的优越性,供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传统抗震结构和基础隔震结构的优缺点 ,并通过算例和工程应用实例全面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高效消能减震的特性。分析表明 ,隔震结构能明显有效地减轻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8.
初步分析了工程结构基础隔震理论及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对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型钢混凝土构件是指在混凝土里安置型钢并配少量纵筋的组合构件。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型钢混凝土抗震结构和采用了隔震技术的型钢混凝土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型钢混凝土抗震结构和型钢混凝土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层间位移角、顶层加速度和楼层剪力,分析得出隔震技术在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减震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研究砌体结构多层住宅楼抗震性能的基础上,针对结构的受力特点,结合施工图纸抗震审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抗震设计和图纸抗震审查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了对适应气候的传统建筑技术进行创新应用,可以达到改善建筑物理环境的目标.通过案例说明了挖掘传统建筑技术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地方特色建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中采用的多种蠕撮技术,主要包括基础隔震、质量调频和阻尼耗能等被动控制方法。其中,尤以阻尼耗能种类较多且各有特色。作者认为摩擦阻尼耗能方法前单、工作稳定、耗能量大。是目前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文章还对今后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早已步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建筑物内几乎无不设有复杂程度不同的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民用建筑也不例外。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日益成为频发事故。面对这种挑战,设计人必须转变观念,把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当作防雷设计的重点。本文阐述雷电电磁脉冲对现代智能建筑的影响,以及介绍智能化建筑防雷技术应用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轻体房发展动向,论证了其特点与先进性,以及在我国应用发展的前景。综合利用工农业废料及廉价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研制生产轻体高强、复合多功能的新型建材制品与构配件,采用框架轻板或轻体复合大板装配式建筑体系,其目的与关键在于降低轻体房造价并改善房屋的保温隔热与节能。笔者在营口等地所进行的试验建筑设计与施工,考察研究实践中已确认:此项新技术应用研究具有迫切性、先进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木结构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灾后重建中大量永久性建筑的建设问题,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工程实例检验,提出了针对四川灾区的木结构建筑应用技术和实践示范。实测资料结果表明,四川传统木构建筑的常用围护结构(单层竹泥混合墙体)传热系数为4.59 W/(m2·K),保温隔热效果较差。而采用新工艺制作的改进木构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在2.1~2.3 W/(m2·K)之间,居住舒适性更好。并且,由于构造技术和施工工艺改进,新型木构建筑,抗震性能更佳,建设周期和成本也低于一般砖混结构建筑,较适于在灾后重建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徐州某公寓楼为例,建立结构框架力学模型,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计算了加固前和采用静压桩支托纠偏加固方案后的结构应力和振型等。加固前后的结果比较说明:加固后结构最大应力减小,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都有提高,加固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灾后重建中大量永久性建筑的建设问题,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工程实例检验,提出了针对四川灾区的木结构建筑应用技术和实践示范。实测资料结果表明,四川传统木构建筑的常用围护结构(单层竹泥混合墙体)传热系数为4.59「W/m2•K」,保温隔热效果较差。而采用新工艺制作的改进木构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在2.1~2.3「W/m2•K」之间,居住舒适性更好。并且,由于构造技术和施工工艺改进,新型木构建筑,抗震性能更佳,建设周期和成本也低于一般砖混结构建筑,较适于在灾后重建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结构的地震作用取值与结构的延性和超强有关,结构的延性和超强可用结构影响系数来反映。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对不同材料的所有结构体系采用单一的结构影响系数,不尽合理。文章针对三个不同的抗弯钢框架,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得出了多层抗弯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