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泉 《小城镇建设》2013,(11):39-43
我从事规划工作已经将近三十年,还没有细究过中国建设用地中到底有多少面积是城市用地,多少面积是农村用地,现在发现农村比城市小近四倍.中国的农村早晚要变,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是要全部保护,而是需要一种特殊的保护.希望用十到三十年的时间,能够切实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地区,美丽中国终会有实现的一天.我做过许多规划项目,最后有的是夭折了,有的是建设不如意,我们所看到普遍的城市确实不美丽,希望美丽的乡村有一天真正能够美丽.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要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以及展现地域文化的同时让乡民获得归属感;尊重乡民的意愿,通过乡村更新提升乡民的生活品质,激发乡村发展的动力。美丽乡村建设将地域文化传承与生态文化相结合,以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共同进步为目标,将发展乡村生态文化产业变为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力求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乡村要积极展示乡村建筑、景观、农业等特色和营造绿色示范区,以满足当代乡村回归自然的生态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6,(Z2)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对乡村文化的重视不足,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产生。文章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以浙江乐清为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利用进行研究,提出"两廊四轴,六片多区"的空间结构,并对仙溪文化主题区、雁荡山水骚客文化主题区、名仕文化主题区、蒲岐南岳文化主题区、箫台文化主题区和象阳民俗工艺区等分区提出建设指引,以期更好地引导乐清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俄国文学大师果戈里把建筑称作"世界的年鉴",利川独具特色的土家族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而装饰文化更是传统建筑交流、文化交融最直观的体现。因此,对利川土家族民居装饰文化的保护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全国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利川土家族民居装饰文化进行精准保护,并在美丽下村建设中继承和发扬土家族民俗文化和装饰艺术是十分重要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装饰图腾、文化习俗等角度分析利川土家族民居装饰文化的重要地位,并结合现代美丽乡村建设,探究土家传统民居装饰文化的现代运用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谢晓琳 《建筑与环境》2009,3(6):183-186
城镇化进程中,乡镇的建设的雷同问题,使乡镇失去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笔者通过对辽宁省的复州城镇、孤山镇、牛庄镇以及石佛寺村四个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其中存在对聚落文化的忽略问题。查阅历史文献。挖掘出辽宁独有的聚落文化,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赵阳 《城乡建设》2016,(1):76-78
本文以苏州乡村为例,分析了苏州乡村景观风貌的保存现状,以及苏州乡村景观风貌保护欲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认为乡村景观的整合要立足与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原则上进行,笔者从保护和发展的视角选择了苏州乡村景观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三种模式,目的是根据苏州不同乡村的景观独特性,寻找到适应的保护和传承模式,更有针对性.最后对整体提出了苏州乡村风貌保护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于乡村的建设,不仅仅关系到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同样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而美丽乡村理念的提出更是将乡村的发展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乡村景观规划也成为业内热门话题。但是相应的在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造整治提升的活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乡村面临建设性破坏、千村一面等问题。而作为中国基因库的乡村丢失了自身的文脉特征,也丢失了村民心中的乡愁。而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视角下对新时期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的问题及对应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施政方略为指引,提出了努力营造美丽乡村形态美的命题,并结合一些典型例证,对具有普遍共性意义的形态美表现形式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7)
<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是农村建设从过去的硬件建设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的一次重大变革。美丽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为例,系统阐述了建设美丽乡村加强文化的建设的对策,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一、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一)教育意义黑龙江是一块有鲜踢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仅培育出丰饶的物产,也孕育出特色鲜明、昂扬向上、富有感召  相似文献   

10.
聚落是人类最基本的聚居形式,中国传统聚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到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聚落形态。该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来阐述中国传统聚落的特征,结合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从尊重自然环境、保持聚落风貌、提升居住品质、彰显地域文化等方面,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相较于城市,乡村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呈现出滞后情况。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下,为达到既定的建设工作目标,需有效落实村庄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本文通过阐释乡村景观的概念,分析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庄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说明了村庄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庄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方案,以进一步增强村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3.
在马尾区亭江镇西边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理想中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实施的存在着无法估计的差距,这其中诸多的外在因素也只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的思考,针对施工过程与业主、施工、居民之间产生的矛盾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建议,对乡村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成为一种乡村文化意境的典型,演绎成一种文化符号,产生着意味深长的旅游吸引力.乡民作为直接的文化传承和展示者,是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部分规划将乡民迁出村落,让投资者入驻经营,殊不知失去了乡民的乡村也就丢掉了乡韵、乡魂.只有通过乡民的积极参与,包括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游戏等,以及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乡村面貌,这也是乡村旅游须臾不能离开的魂之所在.无论是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还是质朴自然的黄土窑洞,都是乡村人祖辈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价值、常见问题、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现状情况来看,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密度大、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农村景观条件极差、环境保护设施老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与此同时,一些体制性的和机制性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果无法尽快得到解决,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也就更加无法真正实现我国农村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最终会影响我们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和不作为、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等问题也十分严重,极大地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本文主要就岭南文化下的庙青村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和县地处皖东,东临长江与马鞍山市区隔江相望,县域面积1319km~2,辖9个镇,人口54万。2013年以来,和县按照点上做盆景、线上做风景、面上做延伸的总体思路,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新招逐步走出一条与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民文化乐园四位一体、同步建  相似文献   

18.
正桐城市美丽乡村建设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开展47个省级中心村建设,12个镇建成区整治建设,32个安庆市、桐城市级中心村建设,2次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杨安村和小关村分别入选2013年度和2015年度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50例,樟枫等33个村分别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省级生态村,计划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4)
<正>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抓手,又是我们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治理模式。我们可以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目标、标准来推进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并更好地造福于人民。1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那究竟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乡村是  相似文献   

20.
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新型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城市建设相比,乡村规划在经济、交通、技术以及意识等方面均比较落后,这样如果想将"美丽乡村"理念贯彻到位,就需要针对景观规划要点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景观建设现状,编制完善的景观规划方案,在根本上提高设计效果。本文结合实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