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深圳某基坑深度12~13 m范围内皆为粗粒花岗岩,需用爆破方式开挖基坑,石方爆破量高达150 000 m3。而项目周边场地条件复杂,爆破振速要求高且工期紧张,并需严格控制扬尘。为此,选择了浅孔弱松动爆破,整体按纵向分层、横向分区的爆破方式及孔内分段、孔外接力爆破的起爆形式,采用先进的挖改钻机进行浅孔爆破作业穿孔施工,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2.
马长涛 《市政技术》2014,(1):106-108
详细介绍了爆破施工的方式、布孔方式、爆破参数、装药和填塞、起爆方式、起爆网设计、爆破的安全防护和施工管理,为城市爆破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深孔台阶和光面爆破综合施工方法,主要把深孔台阶松动控制爆破与边坡光面爆破相结合,并根据地质条件不同,经过多次试爆研究得到合理的爆破参数及起爆网络,再采用“孔内外微差非电起爆网络控制起爆”技术,一次起爆路堑边坡内所有需开挖石方的岩石爆破技术.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深孔台阶与光面爆破综合施工方法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4.
王立新  马志刚  李磊 《山西建筑》2010,36(36):142-144
采用延时定向控制爆破方法拆除六层教学大楼,针对爆破环境复杂的特点,将教学楼分为三个区延期起爆,先起爆中部,后起爆两侧,先前柱再后柱的起爆顺序,并对教学大楼做了充分的预处理,爆破后证明采用以上技术取得了理性的爆破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云天 《城市建筑》2014,(8):301-301
地下室基坑石方爆破施工过程中,本文在复杂的环境下,采用了浅眼小孔径爆破的方案。利用微差起爆控制起爆时间,减小单次起爆药量,控制爆破对周围建筑的振动。采取了控制爆破飞石的安全措施,在闹市中安全实现了地下室基坑石方爆破施工。  相似文献   

6.
随着公路爆破向安全、环保、科技方面发展,导爆管起爆网路便应运而生,该网路可根据爆破要求选择不同的起爆网路;该起爆网路可避免误爆事故的发生,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控制最大振峰,提高炸药的利用率,对爆破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预防爆破安全事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一、微差控制爆破基本原理在现代控制爆破工程中,常常应用特制的毫秒延期雷管、毫秒继爆管或微差起爆器,以毫秒级时差,按特定的方向顺序起爆各个(组)药包,并针对不同爆破目的,同时应用某些特殊工艺,在取得预期爆破效果的同时,把爆破有害效应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这种微差控制爆破机理是:把爆体中的大药量的齐发起爆变为小药量的顺序延期间隔起爆;最大限度地分散齐发爆破药量的最大空间分布;使先爆药包为后爆药包创造新的自由面和各种有利的爆破条件;有目的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实操爆破工程为例,介绍爆破设计技术在山体平整复绿中的应用,从爆破工艺、参数、装药、起爆、安全、质量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特别从爆破参数设计及装药起爆设计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爆破效果,减小飞石距离,降低大块率,使爆堆更加集中,江油红狮水泥有限公司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现场爆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爆破参数下,V型逐孔起爆技术与后倾式逐孔起爆技术相比,在爆破效果、爆破安全和经济效果方面有较明显的改善。该矿山最佳的起爆网路为V型逐孔起爆,孔间延期时间为25ms(控制孔为17ms),排间延期时间为65ms。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隧道爆破施工主要采用电雷管起爆法、导爆管起爆法,但电雷管起爆受环境杂散电流影响,易发生意外爆炸引发安全事故。为降低风险,提高工效,今着重从导爆管在起爆针两端电火花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下激发导爆管,进而引爆雷管。经实践验证,导爆管起爆针远程起爆技术操作方便、安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爆破施工安全隐患,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矿山爆破工作中,正确使用导爆管起爆系统,合理确定起爆方式和微差时间,是爆破设计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环节,有助于提高爆破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靠近建筑物处进行石方爆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爆破的安全、质量要求非常高。针对石方周边环境复杂的特点,根据《爆破安全规程》进行爆破方案和爆破参数的设计,严格爆破施工,采取铺设沙袋等安全措施。采用毫秒延时起爆技术和逐孔起爆网络相结合,降低一次爆破炸药用量,爆破过程中对爆破振动效应进行实测,严格控制爆破飞石和爆破振动,取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隧道爆破工程中,爆破方式及技术的改进对爆破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聚能水压光面爆破中起爆位置的不同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官田隧道为背景,通过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施工经验对炮孔中不同起爆位置对爆破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起爆点位置对爆炸应力波的传播及作用方式有着重要影响,起爆位置在炮孔底部时,爆破产生的应力波向孔口方向传播,爆轰波在孔底反射回去,因此更利于应力波的有效利用;(2)水压聚能爆破孔底起爆方式,爆生气体不易泄露,可有效作用于水袋,从而达到"水楔""气楔"效果作用于孔底岩石,从而提高爆破效果,增加炮孔的利用率;(3)孔底起爆方式可以让施工速度大幅提高、节约材料,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说明该理论对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炮孔装药特征及微差时间对爆破振动效应影响,根据短柱装药爆破产生振动波的特点,研究双孔微差爆破振速的局部放大效应,同时在短柱装药爆破的基础上,研究长柱装药特征及起爆方式对炸药爆破振动效应的影响,得到长柱装药爆破下,药包长度、爆轰速度、埋置深度、起爆方式及围岩介质变化等对质点振速的影响,并利用萨氏公式拟合了柱状装药爆破下质点峰值速度。分析表明:局部放大效应的幅值及范围与微差时间和爆破荷载衰减系数密切相关。对于药包顶端以下点,当装药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质点振速不再随之增加,同时爆轰速度对爆破振动效应的影响也只限制在一定速度范围内。对于药包顶端以上点,柱状装药埋置长度越长,地表振速越大。不同的起爆方式下,底部起爆振速最大,其次是两端起爆,最小的是顶端起爆。距离爆源越近处的质点的振动效应受围岩介质变化影响越明显。柱状装药拟合得到的萨氏公式能较好地表征出长柱装药爆破振动峰值速度特点,球状装药拟合得到的萨氏公式不能表示长柱装药爆破振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爆破破岩过程中,起爆方式对爆炸能量传输和破岩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证明两相向传播的爆轰波的碰撞聚能效应,分析孔内双点起爆条件下的爆炸能量传输特征。采用张拉–压剪统计损伤模型计算不同起爆方式下的岩石爆破破碎范围,并结合台阶爆破现场试验对比不同起爆方式下的爆破块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孔内双点起爆时两束相向传播的爆轰波在炮孔中部发生正碰撞,碰撞点附近的压力大于两冲击波的强度之和,局部破岩能力显著增强。双点起爆条件下炮孔附近岩体的张拉破坏区和压剪破坏区体积均大于常规的孔底、孔口、中间起爆,当改变孔内双点起爆的起爆点位置时,压剪破坏区域体积变化不大,而张拉破坏区域体积有明显的改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起爆点的位置和数量,利用爆轰波、冲击波的碰撞来调整炸药爆炸能量的空间分布,从而显著提高局部爆破破岩能力,以满足不同的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大连玉华220k V浅埋电力隧道建设为背景,本电力隧道掘进采用台阶法施工,同时对上台阶采用分次起爆掘进。由于处于城市中心地段,隧道上方建筑物和人口都比较集中,控制爆破产生的振动成为掘进过程风险控制重点。对于隧道上台阶的爆破提出使用两次起爆的方法:(1)起爆掏槽孔,为辅助眼和周边眼的起爆提供临空面;(2)起爆辅助眼和周边眼。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爆后爆堆的大块率低,无超欠挖。爆破振动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起到了很好的降低振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孔祥洋  黄博  冯进滨 《四川建材》2011,37(4):223-225
立窑的大规模集中爆破拆除,须进行爆破方案的合理选择和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为减少爆破打眼工作量,创造定向倒塌的空间,在不影响水泥厂区的正常生产次序,采取了以预拆除和定向倒塌为主的多种方案相结合的爆破拆除法,采用的导爆管复式起爆网络保证了爆破网络的安全可靠起爆。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在现代化社会的飞跃发展过程中得以蓬勃发展,土石方爆破是建筑工程中技术性非常强的一个施工环节。本文针对土石方爆破技术,重点阐述了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的概念和最大爆破量计算方法,并详细阐述了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在土石方爆破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西山隧道洞身开挖爆破设计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伟  程鹏  杨慧琳 《山西建筑》2010,36(29):327-328
对西山隧道洞身开挖爆破施工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具体阐述了起爆方法,起爆网络的连接,光面爆破施工工艺等内容,为今后同类工程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秦岭水泥公司矿山分厂与武汉安环研究院合作研究的非电起爆网技术获得成功。这项爆破技术在国内属先进技术,具有环保、安全、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每年可节资10万多元。秦岭水泥矿山分厂在50年代采取洞式爆破,70年代采用微差挤压爆破,而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采用非电起爆网络技术,是矿山爆破技术的一次革命。这种新技术使用塑料导爆管与毫秒延期雷管复式交叉连接的非电起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先进爆破技术,爆破的爆堆集中整齐,岩块粒度均匀,大块率低,为电铲生产提供安全易铲的作业条件,减轻风钻工、撬石工的劳动强度。爆破后冲减少、龟裂少,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