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捷列夫”号科学考察船第28航次在中太平洋盆地中部进行了地震剖面测量工作。第5和第7工区直接布置在麦哲伦高地的东北面(图1)。日本的“白岭丸”号考察船对北以马尔库斯内克海底山脉,西以马绍尔群岛,东以莱恩群岛为界的整个海域进行了区域性地质地球物理测量,1974—1978年在该海域5个大工区内进行了回声测深,连续地震剖面测量,重力测量,水下摄影,地质样品采集和其它测量工作。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下):后裂谷期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北太平洋边缘形成连锁右行拉分裂谷系统后,在后裂谷期它们虽然基本上继承了原来盆地格架,但遭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其中改造作用最显著的盆地是菲律宾海盆地。在中新世,由于北移澳大利亚板块新几内亚块体的楔入,菲律宾海盆地反转成转换挤压型盆地;与菲律宾海沟断裂公轭剪切而形成的西菲律宾海盆中央断裂,小角度切割原NW-W向密集的R′断裂;四国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转为“撞击”裂谷;马里亚纳海盆则为马里亚纳洋脊弯曲裂开的产物;班达海盆受到近NS向挤压而变形;东海盆地也随琉球岛弧形成受压而变形。中新世末台湾岛开始形成。在上新世至第四纪,太平洋板块向西的挤压较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的挤压强烈,新几内亚海沟具明显左行位移;印度板块强烈推挤欧亚板块,大多数盆地叠加有弱右行拉分作用(由西向东减弱)。全球构造上,新第三纪和第四纪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北移均可造成东太平洋边缘圣安德列斯断裂等右行平移。  相似文献   

3.
正如笔者1976年在《朝鲜、日本列岛地质构遗论考》一文中所阐明的那样,西北太平洋构造带在地质上相当于以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的前沿造山带,它广泛分布在欧亚陆块的东部地区,其西部以位于西伯利亚的呈北东向延伸的长达2000公里的贝加尔裂谷系为界。它由下列在成因上有密切关系的各构造带联合而成。1.陆块地带:以北东——南西、北西——南东,东——西等方向的张性断层及伴随张性断层的地堑和掀斜断块为特征(图1)。2.前沿造山带:以主要向太平洋方向突出的岛弧系列为代表,以不同时代的岩层组成的褶皱复杂并为剪切断层分割的复合带状构连为特征(图2、3)。3.在岛弧内侧为具海槽的边缘海,在成因上可能是由裂谷和构造盆地形成的。4.沿岛弧的外侧发育着深海沟。上述构造的基本类型是经过侏罗纪、晚白垩——早第三纪、中第三纪、晚第三纪——晚更新世的地壳构造运动逐步发展而成的。虽然由于资料不足,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据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对岛弧和边缘海盆地的成因已提出了各种见解和假说。就西太平洋构造带而论,通过地表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表明:(1)上述的岛弧特征构造,可以用挤压力反复作用使其形成褶皱上升并向太平洋方向上冲的概念来说明;(2)岛弧向大洋方向漂离大陆。这些运动可能使洋壳向下弯曲而形成深海沟。本文所提供的图1—9,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笔者关于全球构造中的构造带问题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4.
大洋中脊、大陆边缘和岛弧是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和岩浆活动带。它们的演化决定着导致年轻洋壳生成,其后“花岗—变质”岩层生长和大陆形成的最重要的构造过程。这些活跃的构造过程只与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大岩石圈板块的边界有关吗?板块水平运动和俯冲潜没的规模各有多大?板块俯冲在安山质岩浆活动的产生和陆壳的生成中起什么作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概况本文探讨了软流圈表现得最为完善的太平洋活动边缘深部构造和表层构造相互关系的地质问题。确立了弗.弗.别洛乌索夫在大陆范围内建立的内生作用的活动性和软流圈之间的相关性。在新生代构造形成阶段,软流圈的活  相似文献   

6.
主要对与西北太平洋边缘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①郯庐断裂形成于元古代并发生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在中生代,该断裂发生过周期性地左行和右行平移;②目前大多数古地磁资料含有若干不确定因素并常与地质事实矛盾,难以用于较高精度的古构造重建;③海底扩张学说与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源于右行剪切拉分也可以和谐,但是它与一些地质事实不符。提出了“海底裂谷被动拉张说”或简称“海底拉张说”,强调大陆板块及大洋板块主动漂移的作用,而地幔羽促进了板块分裂、会聚和剪切。海底拉张说更有力地支持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源于右行剪切拉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边缘及特提斯北缘中生代盆地成因(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北太平洋边缘及特提斯北缘中生代盆地在早-中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中白垩世处于裂谷期,前者残存的构造样式表明裂谷作用源于右行剪切拉分,后者的构造样式表明裂谷作用源于被动拉伸兼左行剪切。后裂谷期以中性环境为主并发生热沉降。在裂谷期末和后裂谷期末均发生脉动式剪切挤压作用.中生代盆地的裂谷作用可能源于亚洲大陆相对太平洋板块和北特提斯板块向北漂移,分别在后两者之间产生右行剪切和拉张。脉动式挤压可能源于亚洲大陆板块转向相对南移(或太平洋板块和北特提斯板块相对亚洲大陆北移),造成西北太平洋边缘沿北北东-北东向左行剪切。中新生代盆地应变-时间曲线可能具有分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边缘构造和盆地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夏  陈焕疆 《石油实验地质》1982,4(3):153-160+219

在泛大陆解体之际,古中国大陆位于泛太平“洋”与特提斯“湾”的连结部位。特提斯与太平洋是由一条中生代扩张脊带联结起来的,它主要走向东西,并已俯冲到亚洲大陆边缘之下。由于有一系列南北向转换断层,这一条带已被切截为若干不连续的段落,从印度支那经过中国到西南日本还可局部地辨认出来。中国南部及邻区的中生代历史很大程度上受这些俯冲和转换断层构造所控制。重要的变格运动主要地发生在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山以及晚喜山-现代等三个阶段。大陆边缘盆地及其组成部分的油气远景可以通过板块构造的分析进行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边缘盆地张开于新生代期间(图1)。张开过程常被认为与俯冲作用和上部板块向前或向后的绝对运动有关,这种绝对运动导致了弧后地区内挤压或拉张(决定于力抵销)。而另一些作者把欧亚大陆边缘上的南中国海和日本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有许多弧后盆地。尽管这些盆地已作过严密研究,但有关它们的起源和演化仍争论不休。热流资料反映了弧后盆地的构造和岩浆过程,对讨论弧后盆地深部过程中是重要的。理解高热流起因,就使得可讨论地壳和上地幔的深部过程。本文着重于探讨热流与岩  相似文献   

11.
12.
13.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上):成盆机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全面地简述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盆机制各种学说,强调了成盆机制分析原则。按弧后主动扩张说、弧后被动拉张说、局部区域左行挤出说等,演绎出的盆地空间几何形态与实际情形不符,演绎出的块体运动及位移在空间上不能平衡。局部区域的右行剪切拉分说是揭示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成因的良好开端。以日本海和南海为例,讨论了边缘海“洋壳基底”性质,认为所谓的“洋壳”实为变薄的陆壳。现行边缘海的年龄值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特提斯海演化期间,沿特提斯海南部的伊朗边缘形成了五个沉积盆地。这些盆地记录了海盆的开启与闭合及现今的阿拉伯和伊朗地块间的碰撞史。晚古生代一侏罗纪伊斯法罕盆地的打开始于泥盆纪,由大陆裂谷作用引起,含一个早期的(晚生古代-三叠纪)被动大陆边地层序列和一个更晚的碎屑岩楔形体。  相似文献   

15.
南海笔架南盆地沉积和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维地震剖面综合解释和精细速度分析,研究了笔架南盆地的沉积和构造特征,认为盆地西部沉积环境稳定,为与大洋相似的深海-半深海环境;东部受构造活动影响大,以浊流沉积和深海沉积为主。盆地沉积厚度总体上呈西薄东厚。盆地的构造特征西部明显不同,西部为深海平原,发育少量正断层,地层无变形;向东部逐渐过渡为海沟坳陷带和逆冲增生带,正断层,逆冲断层发育,地层变形较强,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盆地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二维地震剖面综合解释和精细速度分析 ,研究了笔架南盆地的沉积和构造特征 ,认为盆地西部沉积环境稳定 ,为与大洋相似的深海 半深海环境 ;东部受构造活动影响大 ,以浊流沉积和深海沉积为主。盆地沉积厚度总体上呈西薄东厚。盆地的构造特征东西部明显不同 ,西部为深海平原 ,发育少量正断层 ,地层无变形 ;向东部逐渐过渡为海沟坳陷带和逆冲增生带 ,正断层、逆冲断层发育 ,地层变形较强。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探讨了盆地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海地质构造背景很复杂,在那里,最古老的大陆构造和在最新构造运动阶段发生的现代海槽奇异地结合在一起。近十年来,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获得最多的是包括几种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资料。本文旨在对构造的全面地质-地球物理分析基础上,描述盆地的类型、其新生代演化和与各类盆地有关的主要有用矿物型式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反映出盆地形成演化具有继承性、多向伸展、旋转走滑的被动裂谷性质。结合盆地主体凹陷的构造特点,总结出盆地新生代的裂陷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和块体差异运动背景下发生的,在块体间不均衡向北推移引起向北伸展的同时,由于华北亚板块东西两端向北运动速率和距离的差异,引起板内的北西向拉张。在块体差异运动过程中,郯庐断裂起了走滑调节作用。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模式可总结为:地壳拉张—表壳破裂伸展和下岩石圈粘弹性流变减薄—地幔上隆—幔源物质侵入和部分熔融—(表壳上升剥蚀)—热沉降。  相似文献   

19.
多期伸展构造作用控制了纽芬兰大浅滩,爱尔兰陆架和北海中央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Jeanne d‘Arc盆地,Porcupine盆地和Moray湾盆地构造和地层的一系列响应证明了构造幕之一的晚Cimmerian期同生构造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由于喜马拉雅区碰撞的结果,亚洲大陆及远至其环太平洋俯冲带后的东界,都在进行着变形。Tapponnier等(1982)提出南中国海的张开与第三纪时印支沿红河断裂的挤出有关(图1)。但是,南中国海仅是同一时期内张开的数个边缘盆地之一,其他例子尚有日本海、千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