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集成电路》2013,(8):87-89
随着全球信息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技术和应用加速融合,光纤宽带、3G、4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我国加快建设的重点,集成电路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核心,将面临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据有关预测,201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将达到6.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61亿,这标志着移动终端很可能将取代PC,成为最多的入网终端。  相似文献   

2.
《电信快报》2011,(8):1-2
日前举办的“2011易观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的报告预测,2013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突破7亿,市场营收将达到6000亿左右。这些数据预示着2011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将出现井喷效应.据业内人士透露.2011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与互联网用户重叠率将超过70%。到2012年将完成互联网用户向移动互联网的迁徙。  相似文献   

3.
《中国集成电路》2013,(5):91-93
随着全球信息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技术和应用加速融合,光纤宽带、3G、4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我国加快建设的重点,集成电路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核心,将面临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据有关预测,201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将达到6.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61亿,这标志着移动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电信日前公布的数据和内部人士透露,预计2010年中国电信CDMA用户数将达l亿,今年将以解决终端瓶颈为突破,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同时,移动通信终端以中高端手机为主,围绕移动互联网打造终端运营差异化。  相似文献   

5.
小夕 《世界电信》2010,23(1):67-67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预计2010年,中国电信CDMA用户数将达1亿,并将以解决终端瓶颈为突破,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同时,移动通信终端以中高端手机为主,围绕移动互联网打造终端运营差异化。记者从中国电信相关业务负责人处得知,中国电信在2010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造更便宜的3G手机,这与其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做出的要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6.
2009年我国3G牌照发放以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截止2012年移动通信用户已达到11亿多户,其中3G用户超过2.34亿户,3G用户渗透率已经超过了20%,2013年3G业务快速增长与移动通信刚性需求等因素推动我国3G用户发展加速,预计2013年中国3G用户将增长1.5-1.8亿户,用户规模突破3亿户,用户渗透率超过30%。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引发信息通信产业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
从WAP的应用看移动因特网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梅 《世界电信》2000,13(8):20-22
WAP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揭开了移动因特网发展的崭新一页,据预测,到2004年亚太地区移动用户数将达到3.7亿,其中移动数据用户将占1.6亿;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也将于2003年超过固定电子商务市场。移动互联网未来的热点包括企业网的无线应用、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以及移动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8.
<正>1宽带移动应用与移动大数据2013年底,我国4G牌照的发放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截至2014年6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数占全球30%,CNNIC统计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5.27亿,占网民总数的83.4%,占移动用户数的41.8%,我国智能手机网民占手机网民比例达91.1%。据CNNIC  相似文献   

9.
王蔓 《通信世界》2008,(23):32-32
如果说两三年前,移动互联网还仅仅是业界口中谈论的热点,在今天,它已渐行渐近。最新的一份商业研究预计,到2011年,移动互联网服务市场总值将达到800亿美元,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接近10亿,比2006年增长191%,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4%。  相似文献   

10.
《电信技术》2011,(4):44-47
相关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网互联网上网人数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业内专家预测每我国3G用户渗透率今年将达到10%,手机终端逐渐智能化和手机操作系统逐渐开放化将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一直以来,互联网信息安全的问题都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而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也是移动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年天翼终端产业链发展良好的背景,中国电信希望2015年与天翼终端产业链进一步合作创新,携手引领产业升级。2014年,中国电信增量收入和主营收入同比增幅跃居行业第一。同时,2014年中国电信移动业务渠道覆盖率跃居行业第二(渠道覆盖份额41.6%,超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固定上网和3G上网满意度也均居行业第一。而对于2015年的发展,中国电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信终端产业链年会上,中国电信总经理杨杰表示:今年中国电信的发展目标是移动用户新增1.2亿户,其中4G用户数达1亿户,销售终端1亿部。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这一年实现了固话用户数第一,移动用户数第一,互联网用户数量第二……。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96亿户,其中固话3.73亿户,移动5.23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1.72亿。预计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网民人数达到2亿。  相似文献   

13.
来信点评:《IT时代周刊》总263期,"封面故事",《群英论剑谁将把握掌中的明天?》读者观点:2012年企业级移动应用的爆发为移动互联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13年企业级移动应用定将迎来更加强劲的市场表现。几周前参加了《IT时代周刊》举办的第12届年会,主题为"握在掌中的明天",移动互联网有多火,从行业会议的主题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7.5亿,更有业内人士预测3年后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将达到固定互联网的4倍。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让许多企业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平台,力争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据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我国3G用户数已经超过3.2亿户。随着2014年4655作的正式启动,预测2015年3G/4G用户总量将超过4.5亿户、2020年达到12亿户。伴随3G/4G用户的规模发展,移动互联网特别是高带宽下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智能终端(包括PAD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标准配置,安装在智能终端上的众多应用(APP)无不例外地部署在“云端”。本文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介绍,重点对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技术进行阐述,旨在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引入虚拟化技术并支撑相关的技术/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5.
张鹏 《通信世界》2013,(18):49-49
BYOD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个人设备取代企业电脑,它的出现更是对企业的IT系统、接入网络以及管理维护提出了全新挑战。IDC预测,到2016年,全球移动终端的销量将超过17亿台,达到传统PC的5倍。移动互联网应用在移动终端的高度普及下,也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微信就是典型一例,其用户数从2亿突破至3亿只用了不到4个月。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手机、平板以及笔记本等IT产品,来完成购物交易、银行转账、预订查询,  相似文献   

16.
2011年2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达到了1亿。应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微博是中国互联网上最红火的一个应用,也是用户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应用。在这1亿用户当中,通过移动终端使用微博的人数超过了50%,甚至更多。可以说新浪微博是跟移动互联网结合得非常成功的产物。在采访中,新浪CEO曹国伟表示,新浪微博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是腾讯,就用户基础和社交网络来说,人人网和开心网也是比较重要的竞争对手。但是面对竞争,曹国伟坦言新浪微博很有自信。  相似文献   

17.
当前,3G已经步入发展黄金期,正面临爆发式增长。其实,早在2011年第四季度,3G的爆发就已经来临,而2012年更是3G移动终端真正爆发的开始。截至2012年8月,我国3G用户数达到1.92亿,占移动用户总量的18%。与去年同期相比,3G终端出货量增长了100%,智能终端出货量增加了200%,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增加了  相似文献   

18.
1移动回传网络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接入到移动网中,随着终端接入速率的加快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流量迅速增加。根据CiscoVNI的预测,移动互联网流量在2012-2015年间将增长600%,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将达到75EB,相当于190亿张DVD的容量,其中视频流量在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占比在2011已经是50%,预计2015年将达到66.4%(如图1)。  相似文献   

19.
李鹏 《通信世界》2010,(48):34-34
2010年被称作是中国3G商用的关键年,也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深入发展的一年,在3G与移动互联网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移动终端市场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终端产业的变革和创新颇为频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数据通信》2011,(19):95-95
据易观发布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1》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远程支付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运营商和银联对近距支付的推广力度也将不断增强。易观预测,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将增长78.8%,达到52.4亿元。2013年则有望突破200亿元,达到235.1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