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lanning》2019,(18):1-4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在垂体腺瘤病理组织中是否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分析RIP3表达是否与垂体腺瘤卒中囊变、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存在相关,为垂体腺瘤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分析提供新的思路或探索途径。方法:连续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128例,按术前MRI影像分为实质性组、囊变无液平面组和囊变伴液平面组,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IP3蛋白表达,结合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IP3蛋白主要表达在胞核,胞质中表达量少,呈棕黄色染色。囊变伴液平面组垂体腺瘤阳性表达率高达88.9%,均较实质性组和囊变无液平面组高(P<0.05)。RIP3阳性表达率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无关(P>0.05)。结论:RIP3在垂体腺瘤组织中存在阳性表达,主要表达在细胞核,阳性表达可能与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有关,可为垂体腺瘤的研究提供新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不同病理改变的宫颈组织的关系,两者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分别检测 Galectin-3和 VEGF 在慢性宫颈炎(宫颈炎组,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 组,30例)及宫颈癌(宫颈癌组,78例)中的表达;分析 Galectin-3和 VEGF 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宫颈炎组、CIN 组、宫颈癌组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7%、73.3%、87.2%。CIN 组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 <0.05),宫颈癌组 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 CIN 组(P <0.05)。宫颈炎组、CIN 组、宫颈癌组VEGF 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60.0%、76.9%,宫颈癌组 VEGF 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 <0.005)。Galectin-3和 VEGF 的表达与年龄、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P >0.05),而与宫颈癌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等有关(P <0.05)。Galectin-3与 VEGF 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s =0.684,P <0.05)。结论Galectin-3和 VEGF 在 CIN 和宫颈癌组织呈高表达;两者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进展;与宫颈癌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等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共表达;可作为宫颈癌组织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郭桃英  潘玫 《矿产勘查》2010,(12):89-93,98
目的研究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50例卵巢上皮性癌、3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与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fn2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Mfn2阳性表达率为88.0%,高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46.7%)及正常卵巢组织(15.0%)中的阳性表达率(均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8.0%,高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36.7%)及正常卵巢组织(5.0%)中的阳性表达率(均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Mfn2和VEGF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病理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Mfn2和VEGF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925,P〈0.05)。结论 Mfn2和VEGF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协同参与了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为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目的探讨缺血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放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88例)和正常乳腺组织(20例)中HIF-1α与VEGF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IF-1α或VEGF蛋白表达与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HIF-1α与VEGF蛋白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32%(61/88)、78.40%(69/88),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8,P=0.006)。二者均与癌组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关;27例HIF-1α阴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61例阳性表达患者(P=0.008);19例阴性VEGF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69例阳性VEGF患者(P=0.006)。HIF-1α阳性表达患者中,VEGF表达强度及放疗后局部未控率均高于HIF-1α阴性组(P=0.01);其中16例VEGF阴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42例VEGF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P=0.01)。结论 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可能与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二者高表达与乳腺癌放射抗拒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 BRAF 基因突变及 Ki67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6例 PTC 组织标本(PTC 组)及16例良性甲状腺肿瘤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 BRAF 基因突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Ki6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PTC 组 BRAF 基因突变率为32.6%(15/46),其中Ⅰ、Ⅱ、Ⅲ、Ⅳa 期突变率分别为14.3%、22.2%、60.0%、75.0%,Ⅰ、Ⅱ期与Ⅲ、Ⅳa 期 BRAF 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0);淋巴结阳性者 BRAF 基因突变率为69.2%,阴性者为18.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6);肿瘤直径≥2 cm BRAF 基因突变率为40.6%,<2 cm 者为14.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8)。对照组未发现 BRAF 基因突变。BRAF 基因突变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32.6%(15/46),但特异性为100.0%(16/16)。2)PTC 组 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9.6%(32/46),其表达与 PTC 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但其表达率随病情恶化程度呈逐步上升趋势;对照组 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8.6%(3/16),且均为低表达;Ki67蛋白阳性表达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灵敏度为69.6%(32/46),特异性为81.4%(13/16)。3)在 PTC 中,15例 BRAF 基因突变 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0%(12/15),31例无 BRAF 基因突变 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5%(20/3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联合检测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灵敏度为80.0%(12/15),特异性为35.5%(11/31)。结论BRAF 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随临床分期增加和淋巴结转移其突变率增加;Ki67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高,但与病情进展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吴庆  吴凯  冯琼  付晓玲 《矿产勘查》2010,(1):43-46,49
目的研究Survivin、Caspase-3、cyclinD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骨肉瘤中Survivin、Caspase-3、cyclinD1的表达水平以及Survivin与Caspase-3、cyclinD1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10例骨软骨瘤为对照组。结果①Survivin在骨肉瘤中的阳性率为63.7%(23/36),明显高于对照组骨软骨瘤10.0%(1/10)的阳性率,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8%(19/36),而在骨软骨瘤中为90.0%(9/1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clinD1蛋白在骨肉瘤中的阳性率为74.4%(29/36),高于在骨软骨瘤中的40.0%(4/1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2者表达部位在细胞浆,cyclinD1表达于细胞核。②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强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1)。⑧Survivin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r=-0.641,P〈0.01)。结论①Survivin在骨肉瘤组织中过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有关。②Caspase-3在骨肉瘤组织中低表达,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从而发挥其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凋亡。③Survivin和cyclinD1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TLD)和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P-糖蛋白(P-gp)的影响。方法收集22例AML患者[完全缓解(CR)患者15例(CR组)和未缓解患者7例(非CR组)]的骨髓液,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按实验设计分为a、d、f、h组:a组加BMMNC 800μL;d组加BMMNC 800μL+TLD 100μL(TLD终质量浓度300μg.mL-1);f组加BMMNC 800μL+As2O3100μL(As2O3终浓度25μmol.L-1);h组加BMMNC 800μL+TLD 100μL+As2O3100μL(TLD终质量浓度300μg.mL-1,As2O3终浓度25μmol.L-1)。均于37℃、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传代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各组均培养72 h。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膜上MDR1/P-gp的表达率。结果非CR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VEGF含量、细胞膜上P-g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CR组(P〈0.01);非CR患者P-gp表达率与VEGF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646(a组),r=0.695(d组),r=0.645(f组),r=0.650(h组);均P〈0.05]。结论对于初治AML患者,化疗前后VEGF的含量与细胞膜表面P-gp表达的联合检测可作为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相应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50例乳腺癌(乳癌组)及3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外周血中乳腺上皮黏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用 CD105标记肿瘤新生血管,计数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乳癌组 SBEM的阳性表达率为36%(18/50),高于对照组的0.0%(0/30)(P<0.05);乳癌组 MVD 值为24.56±4.12,高于对照组的8.61±2.87(P<0.05);乳癌组 SBEM表达与 MVD计数呈正相关(r=0.712,P<0.05),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乳癌组 MVD计数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相应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MVD较高者更易发生外周血微转移,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取对数期生长的SMMC-7721细胞随机分为4组:rhBMP-2200、400、600ug·L。组和对照组。rhBMP-2200、400、600ug·L。组分别加入rhBMP-2200、400、600ug·L-1,对照组加入2mLRPMI1640培养基。分别于12、24、48h后,用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体外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测定法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结果rhBMP-2200、400、600ug·L-1组12、24、48hSMMC-7721细胞迁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rhBMP-2200、400、600ug·L-1组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200、400、600ug·L-1组12、24、48hSMMC-7721细胞穿膜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hBMP-2200、400、600ug·L-1组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200、400、600ug·L-1组12、24hSMMC-7721细胞迁移率、细胞穿膜数与48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浓度与时间无交互作用。结论BMP-2可增加入肝癌SMMC-772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阻滞BMP-2的表达可能成为抑制肝癌转移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miR-148a/b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胰腺癌AsPC-1细胞,并观察其miR-148a/b的表达水平。方法根据miRBase提供的序列合成miR-148a/b前体,PCR扩增后形成双链,插入线性化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pcDNA3.1/miR-148a/b,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胰腺癌AsPC-1细胞分4组进行质粒转染:转染pcDNA3.1/miR-148a(miR-148a组)、转染pcDNA3.1/miR-148b(miR-148b组)、转染pcDNA3.1(空质粒对照组)和仅加脂质体(空白对照组)。转染48h后,采用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48a/b的表达量。结果pcDNA3.1/miR-148a/b的酶切和测序与miRBase提供的序列完全一致。转染48h后,miR-148a组AsPC-1细胞中的miR-148a表达量明显高于空质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6.76±0.35比1.00±0.54、1.02±0.40,均P〈0.05),miR-148b组AsPCq细胞中的miR-148b表达量明显高于空质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28±0.08比1.02±0.35、1.01±0.28,均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miR-148a/b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iR-148a/b,该质粒能显著上调胰腺癌AsPC-1细胞的miR-148a/b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组织(AH组)、50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E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 Vision二步法检测2组组织中GPR30的表达情况;另设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GPR30的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AH组、EC组组织中GPR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5.0%、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H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EC组显著高于AH组(P〈0.05);GPR30表达与EC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EC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85.7%,GPR30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66.6%vs 96.8%,P〈0.05);Ⅰ/Ⅱ期GPR30低表达和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vs 83.9%,P〈0.05),且Ⅲ期GPR30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与Ⅰ/Ⅱ期GPR30低表达(20.0%vs 100.0%)和高表达组(20.0%vs 83.9%)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Ⅲ期GPR30低表达组比较(20.0%vs 80.0%),生存率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PR30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其表达水平对EC患者预后有提示作用。GPR30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更为有效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和半乳甘露聚糖(GM)水平的变化与老年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的关系,为临床老年IA患者的及时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65例住院老年患者(≥70岁)根据我国真菌诊断标准及欧洲癌症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诊断标准及2004年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分为IA组(40例)和脓毒血症组(2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3组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mL,提取血清,采用人半乳甘露聚糖ELISA试剂盒及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mini-VIDAS对血清标本进行GM及PCT检测。对各组PCT、GM水平检测情况及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1)PCT水平:IA组与脓毒血症组高于正常对照组、脓毒血症组明显高于IA组(均P〈0.05);PCT检测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2)GM水平:IA组明显高于脓毒血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脓毒血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M检测ROC曲线:AUC为0.935。PCT与GM 2种指标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1,P=0.005),GM指标诊断效能〉PCT。3)PCT及GM的阳性检出率:IA组PCT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脓毒血症组,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5.0比84.0、4.0)ng·mL^-1,均P〈0.05]。IA组GM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脓毒血症组和正常对照组[(77.5比8.0、2.0)pg·mL^-1,均P〈0.05]。IA组PCT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GM阳性检出率(P〈0.05)。结论GM检测对诊断老年曲霉菌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血清PCT维持中等偏低水平时,临床高度提示患者是否有曲霉菌感染,有进一步扩增PCT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1例胃癌组织、20例癌旁5 cm组织,通过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alectin-3和VEGF的表达,分析Galectin-3、VEGF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 Galectin-3和VEGF在胃癌、癌旁组织中都有表达,胃癌中Galectin-3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和76.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5.0%、25.0%(P〈0.05);Galectin-3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84 3,P〈0.05),Galectin-3和VEGF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有关(P〈0.05)。结论 Galectin-3和VEGF对于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浸润、转移和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 Fas(sFas)及 FasL(sFasL)含量变化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的关系,以确定血清 sFas 及sFasL 含量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78例膀胱癌患者(膀胱癌组,浅表性膀胱癌54例,浸润性膀胱癌24例;G1期20例,G2期39例,G3期19例)术前、术后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 sFas 和 sFasL 的水平。观察血清 sFas 和 sFasL 含量的变化与膀胱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术前血清中 sFas 和 sFasL 含量分别为(18.53±1.74)、(13.46±1.57)μg·L-1,明显高于术后及对照组[(7.03±1.54)、(4.38±1.23)μg·L-1及(5.98±1.36)、(3.42±1.03)μg·L-1](均 P <0.05)。膀胱癌组术后血清 sFas 和 sFasL 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中 sFas 和 sFasL含量均显著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 P <0.05);膀胱癌 G3期患者血清中 sFas 和 sFasL 含量均显著高于 G1、G2期患者(均 P <0.05)。结论血清中 sFas 和 sFasL 水平可能成为膀胱癌患者病理特征判断以及治疗过程中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旋柠烯对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长以及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为癌的防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50只昆明小鼠用致癌剂苯并芘(B(a)P)灌胃12周构建小鼠胃癌模型。确定胃癌形成之后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n=25)、对照组(n=25)。治疗组用5%右旋柠烯灌胃干预;对照组用等量色拉油灌胃。另选取10只昆明小鼠用等量色拉油灌胃作为正常组(n=10)。第24周取材,测量肿瘤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癌组织的生长、浸润;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COX-2和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各组组织及淋巴管中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肿瘤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的82%(P〈0.05),其肿瘤体积亦小于对照组[(0.758±0.33)cm^3比(2.124±0.29)cm^3,P〈0.05]。光镜下HE染色可见正常胃壁的层次结构被癌组织破坏,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癌细胞侵袭范围广而深,多达肌层;治疗组侵袭范围较小,主要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治疗组胃癌组织COX-2呈弱阳性表达且低于对照组(39%比78%,P〈0.05),而对照组较正常组表达明显增高(78%比20%,P〈0.05)。LYVE-1的表达符合毛细淋巴管的典型形态特征,治疗组胃癌周边组织微淋巴管与对照组相比管腔较小,微淋巴管密度(LMVD)较少,但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多(均P〈0.05)。结论右旋柠烯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可降低瘤细胞COX-2的表达并影响淋巴管生成;LMVD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胃癌的生长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去甲斑蝥素治疗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采用1%链脲佐菌素(STZ)溶液60 mg.kg-1腹腔注射,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40只大鼠全部成模,随即将40只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糖尿病组和去甲斑蝥素治疗组,每组20只。另取2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去甲斑蝥素治疗组采用去甲斑蝥素28 mg·kg^-1腹腔注射,2次·周^-1,共8周。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次·周^-1,共8周。干预8周后,取各组大鼠眼球分别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ELISA法测定VEGF浓度。结果糖尿病组、去甲斑蝥素治疗组VEGF在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去甲斑蝥素治疗组VEGF在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糖尿病组(P〈0.05或P〈0.01)。病理检查结果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微量表达;糖尿病组、去甲斑蝥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均大量表达,但去甲斑蝥素治疗组阳性反应程度较糖尿病组减弱。结论去甲斑蝥素明显抑制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提示去甲斑蝥素可能通过降低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VEGF表达,而缓解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达谱芯片初步分析 microRNA差异表达是否参与调控颈椎软骨终板退变。方法选择25例颈椎软骨终板退变、需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病例组,15例无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患者为对照组。选取病例组2例和对照组2例标本进行microRNA芯片差异表达分析。然后采用miRCURYTM LNA 18.0表达谱芯片进行原位杂交,由 Axon GenePix 4000B microarray扫描仪采集芯片荧光值。芯片结果经病例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标本进行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病例组发现22个上调和19个下调 microRNA。Real-time PCR验证:病例组miR-140-5P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的3倍、miR-140-5P的靶基因 Adamts-5和 Dnpep的表达量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倍和3.5倍(均P<0.05)。miR-140-5P 与 Adamts-5和 Dnpep 的 miRNA表达呈负相关(r=-0.84、-0.76,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病例组软骨终板 Adamts-5和 Dnpep的蛋白表达分别为0.66±0.46和0.57±0.32,均高于对照组软骨终板的0.22±0.06和0.26±0.08(均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 miR-140-5P参与调控颈椎软骨终板退变。进一步研究miR-140-5P不仅有利于揭示软骨终板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而且其日后也可能成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有效靶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