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5,(22):95-96
目的:分析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3月实行PDCA循环前的Ⅰ类手术切口病例601例作为对照组,并与实施干预后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DCA循环干预后,杜绝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明显下降(P<0.05);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明显改善(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好转。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4):130-132
目的: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于本院病历检索系统中随机抽取250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病例,设计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表。搜集有关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的指南和规定为指导,采用Delphi Method法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本组患者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对本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药的评价结果为:有用药指征患者共202例(80.8%),无用药指征患者共48例(19.2%);用药方案不合理患者占总体患者的比率依次为:药物选择12.8%、给药途径4.8%、溶媒选择5.2%、溶媒用量10%、用药频次20.8%、用药剂量22%。同时,本组患者围术期使用预防用抗菌药物后,仅2例患者出现轻微手术部位感染,比率为0.8%。结论:Delphi Method法下建立的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能系统性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较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昌市第一医院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09年7-12月968例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8例患者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99.1%(959/968),应用最多的前3位药物为:头孢呋辛钠(19.0%)、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7.0%)、头孢替唑(10.1%)。术后超时应用抗菌药物657例(68.5%),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61例(27.2%)、Ⅱ类切口手术376例(39.2%)、Ⅲ类切口手术20例(2.1%)。结论本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给药方法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探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性.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3-5月住院的1 160例10种介入手术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 永久或临时起搏器安置/更换术、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是87.95%、83.33%,其他8种介入手术的使用率都为0.结论 该院介入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已趋达到卫生部的标准,呈整体合理趋势.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力度,能够明显改善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郎梅春  王冰  李秋华 《矿产勘查》2010,(9):40-41,46
目的了解九江市第三人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333例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3例清洁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277例(83.18%)于术前0.5~2 h给药;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在65例手术时间〉3 h的患者中,仅5例(7.69%)于术中追加了一次抗菌药物。仅手术前单用一次抗菌药物者4例(1.20%);手术后用药?24h者11例(3.3%),1-3 d者82例(24.63%),4-7 d者114例(34.23%),7-14 d者110例(33.03%),〉14 d者12例(3.61%)。术前0.5-2 h预防用药共8类11种,头孢菌素类(第一、三代头孢菌素)与复方β-内酰胺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各占25.99%,其余依次是磷霉素、头孢西丁、阿奇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以二联为主占66.97%,其次为单一用药占30.33%。结论该院在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用药时机不恰当、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时间持续过长等。因此,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规范化使用应予以重视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9):72-73
目的: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对学龄期患孩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治疗的学龄期患孩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前不给予特殊干预措施,运用常规护理,于手术当天由麻醉医生及病室责任护士带入手术室。试验组患儿采取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探视,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基础,术中的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及术后24小时的健康指导和满意度随访。采用不同干预方案,并在围术期的不同时期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和家长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两组患孩在这3个时间点在焦虑状况、合作程度、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小时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对照组患儿表现出明显的焦虑,Zung焦虑自评表(SAS)、用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及24小时满意度调查表分值明显高于试验组(P<0.01)。结论:对学龄期围手术儿童采用不同干预方案能够正确的进行心理疏导,调整患儿及其家庭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负性心理影响,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力,避免远期身心影响,缩短护患间距离,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8):124-127
目的:分析本院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行政干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为本院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干预前1052例和干预后648例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的围手术期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静脉使用抗菌药物从干预前的90.5%下降到干预后的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切皮前30 min2 h抗菌药使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术后48 h、72 h、>72 h抗菌药使用率下降。手术时间>3 h术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均未使用和追加;干预前后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分别为0和10.8%。结论:通过各种行政干预,干预后围手术期抗菌素使用率明显下降。但仍存在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偏低、术中追加一剂抗菌药物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4):121-123
目的:通过比较2010年和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及用药合理性,评价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行前、后一年门诊处方各5000张,从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合理性等多方面分析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整改前(2010年)明显减少,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且单种药物利用指数>1的情况较为少见。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开展后,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3)
目的:探讨并分析宫外孕腹腔镜术围手术期及术后恢复的护理。方法:将宫外孕腹腔镜手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予以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外孕腹腔镜术围手术期及术后恢复的护理中,基于常规护理予以系统且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5):80-82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在在阴式子宫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92例阴式子宫手术患者,采用隐匿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46例患者进行系统心理干预,自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估后实施。所有患者入院时、术后1 d和出院时均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呼吸、心率、SBP、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药物镇痛率为32.61%,对照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 d和出院时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是现代医学模式下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作用不仅可减轻阴式子宫手术患者的焦虑状态,稳定情绪,还可提高疼痛阈值,减少镇痛药物应用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5)
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是其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术前应用恰当的评估量表进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临床已达成共识并进行广泛实践。修订的心脏风险指数、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心肌梗死或心脏骤停风险计算器和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手术风险计算器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量表。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分析上述评估量表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以及何种评估量表能较为准确地预测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风险。本文总结上述评估量表在非心脏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表现,旨在为这一人群寻找最优化的评估量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6)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已逐渐推广应用于很多外科手术,使手术患者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ERAS理念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既有ERAS的普遍规律,亦有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的特殊性。本文重点总结并分析近年来神经外科ERAS的研究进展,最终达到优化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加速患者康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外科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016年《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发布,其在普通外科人群VTE风险评估、预防措施推荐以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和建议,规范和推动了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栓管理。本文通过对指南进行解读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详细分析人种差异、不同手术方式和疾病类型对VTE发生率的影响以及VTE风险模型和抗凝预防措施的选择,旨在进一步加深外科医生对围手术期VTE预防和管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5)
目的 探讨手术相关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度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比较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和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 共36例患者纳入研究,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12)初次择期手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24),分别为1300和3000 ml(P<0.05);但非计划二次手术相较于其初次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ASA)分级明显增高,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0、0、4、8、0例和2、9、1、0、0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50和1050 ml)和输血量(红细胞分别为8和1 U,血浆分别为400和100 ml)亦均明显增加(P均<0.05)。36例患者中18例并发术前贫血。结论 对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患者,在充分评估术中出血风险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纠正术前贫血,术中严密止血,加强围术期凝血功能检测,可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将82例择期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术前术后按胸部手术护理常规给予护理;观察组41例在常规胸部手术护理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观察2组呼吸系统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肺功能[最大肺活量(VCmax)、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呼吸频率]的变化;记录2组胸导管留置时间及手术至出院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功能(VCmax、FEV1、FEV1/FVC及呼吸频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胸导管留置时间与手术至出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通过对肺癌患者实施围术期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减少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身体机能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肺癌根治术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将48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麻醉诱导:2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1、舒芬太尼0.5μg·kg-1、维库溴铵0.1 mg·kg-1、吸入8%七氟醚。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依达拉奉0.5 mg·kg-1,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维持:2组均维持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8%~2.7%,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4~0.08 mg·kg-1、舒芬太尼5~10μg;术毕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1 h(T1),膨肺后1 h(T2),术后2 h(T3)、6 h(T4)和24 h(T5)时采取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IL-1β及IL-10浓度,并计算TNF-α/IL-10、IL-6/IL-10及IL-1β/IL-10比值。结果与T0比较,T1-T5时点2组血浆TNF-α、IL-6、IL-1β、IL-10浓度及TNF-α/IL-10、IL-6/IL-10、IL-1β/IL-10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T1-T5时点 TNF-α、IL-6、IL-1β浓度及 TNF-α/IL-10、IL-6/IL-10及 IL-1β/IL-10比值均显著降低,而 IL-10浓度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手术创伤可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比例失衡诱发机体炎性反应;依达拉奉可有效抑制过度炎性反应,使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比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4):140-14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我国癌症谱第2位,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危及国人健康安全。目前胃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而其中手术是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当下能完全治愈胃癌的唯一治疗方法,然而手术创伤不可避免地产生应激反应,可能导致器官功能不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将明显地影响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深入发展及广泛运用,显著加速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和明显地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