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是由 HBV-C 基因区编码的一种非颗粒性的分泌型核壳蛋白,目前已证实 HBeAg具有耐受原与免疫原双重作用,不参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感染细胞及装配,但在慢性乙型肝炎宿主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文章综述了 HBeAg 的生物学特征、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一般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夏方娜  刘金辉 《矿产勘查》2016,(4):83-86,94
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包含前C区基因和C区基因,分别编码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HBeAg参与免疫调节,并且是乙型肝炎传染性的标志之一。HBcAg是核衣壳的组成蛋白,在病毒颗粒的组装、成熟、诱导免疫反应以及致肝病、肝癌的分子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HBV基因组C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HBx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编码的15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参与 HBV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宿主细胞基因转录、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等调节,在 HBV复制感染、致肝病及肝癌的分子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7):47-48
目的:了解儿童人群对HBV抵抗能力的特点和现状。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院门诊和住院部的0~14岁儿童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结果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结果各年龄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不同浓度的人次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岁组及12.01~13岁组不同性别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不同性别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检测均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各年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值不服从正态分布,年龄越小,离散程度越大。(2)0~3岁儿童由母体得到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由较高水平达到最低值;同时自身生成的抗体在增长。3~5岁维持在低水平,之后免疫能力逐渐增强,应重视9~10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浓度的监测并加强HBV疫苗注射,提高免疫能力。(3)2.01~3岁组和12.01~13岁组男女比较存在的差别契合男女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138-142
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除了众所周知的母子传播外,还包括父子间传播,HBV在父、子女间是否存在及存在怎样的遗传传递目前还知之甚少,对HBV父、子女间遗传传递及易感因素的研究将成为研究HBV传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1):112-117
菌蜕是革兰氏阴性菌被噬菌体PhiX174的裂解基因E裂解后形成的完整细菌空壳,以此菌蜕制备的疫苗为菌蜕疫苗,在最近几年刚开始用于鱼类细菌疫苗研究。由于菌蜕疫苗不仅具有很高的生物安全性,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且能够在鱼类采用口服免疫的方式,因此在鱼类疫苗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菌蜕作为重组疫苗或药物递送体系也开始受到关注。文中综述了渔用菌蜕疫苗的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探讨了采用不同策略免疫所产生免疫反应和保护性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8):67-68
目的:分析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肝炎病毒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感染防控方法。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患者350例,透析后按照有无感染肝炎病毒分为肝炎组(97例)和正常组(253例),将肝炎组再次分为输血组(58例)和非输血组(39例),分析输血对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影响。结果:2007年2012年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逐年增高,其中2012年的HBV阳性率、HCV阳性率及HBV+HCV阳性率显著较低(P<0.05);正常组输血次数、输血量显著低于肝炎组(P<0.05)。结论:输血、与肝炎患者亲密接触均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将HBV、HCV阳性患者进行隔离,严格消毒透析设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2)
这些年来,我国的兽医临床发展迅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免疫佐剂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见抗原)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细胞因子具有明显的免疫佐剂效应,能够加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疫苗的保护效应,从而产生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反应,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从免疫佐剂的作用特点出发,综述细胞因子免疫佐剂效应机制及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监测结果。方法:观察245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验,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45例患者中,大三阳患者占42.86%;有99.12%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乙肝病毒定量值大于103拷贝/ml,有64.47%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乙肝病毒定量值大于107拷贝/ml;小三阳患者占40.0%;有34.86%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乙肝病毒定量值大于103拷贝/ml,有14.47%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乙肝病毒定量值大于107拷贝/ml。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主要包括大三阳和小三阳两种,且HBeAg和抗-HBe与HBVDNA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6):129-132
目的:免疫磁微球是现代新颖的收集体液瘤细胞方法,用以发现受检患者体液中有无脱落肿瘤细胞。方法:分析比较免疫磁微球法与常规沉淀离心法收集肿瘤细胞。收集85例肿瘤患者和53例非肿瘤患者的体液,在同等体积的体液中,用免疫磁微球悬液与138例患者体液沉渣(尿液、腹水、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乳头溢液)相混合,将收集到的可疑细胞进行常规镜检;并将138例患者体液沉渣进行沉淀离心镜检,比较两种镜检结果。结果:非肿瘤患者免疫磁微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1.9%(1/53),沉淀离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0(0/53)。肝癌患者免疫磁微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91.6%(11/12),沉淀离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33.3%(4/12);结肠癌患者免疫磁微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88.9%(24/27),沉淀离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37.0%(10/27);肺癌患者免疫磁微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80.0%(12/15),沉淀离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40.0%(6/15);乳腺癌患者免疫磁微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90.3%(28/31),沉淀离心检测方法阳性率为45.2%(14/31)。在非肿瘤患者和肿瘤患者中,免疫磁微球检测方法的肿瘤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沉淀离心检测方法(P<0.05)。结论:免疫磁微球检测方法轻易排除了混杂在体液沉渣中的正常细胞、破碎细胞和非细胞成分,排除干扰镜检的诸多因素,加大了筛选浓聚阳性细胞的力度,提高检测的阳性率,对肿瘤诊断有很大的效用,为临床肿瘤细胞学病理确诊提供更有效、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
胰岛移植被认为是一型糖尿病最有前景的治疗之一。Edmonton移植方案的出现为长期脱离外源胰岛素治疗提供了可能。胰岛移植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移植细胞来源的短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可能用于移植的胰岛细胞来源的研究结果。一型糖尿病是一种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异体来源的β细胞恰恰可以避免自身免疫反应对新移植细胞的损伤,为胰岛细胞来源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细胞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HBV感染者286例(急性乙肝患者48例,慢性乙肝患者19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感染者血液中HBV-DNA载量,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T细胞分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IL-6水平,评价HBV感染者、载量不同HBV感染者的IL-6、T细胞水平及其和HBV-DNA载量的关系。结果 急性组、慢性组、乙肝肝硬化组的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CD8+高于对照组;随疾病进展,CD3+、CD4+和CD4+/CD8+逐渐降低,CD8+、HBV-DNA载量、IL-6水平逐渐升高,各组CD3+、CD4+、CD8+、CD4+/CD8+、HBV-DNA载量、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载量组CD3+、CD4+、CD4+/CD8+低于阴性组(P<0.05),CD8+明显高于阴性组,随HBV-DNA载量增加,CD3+、CD4+和CD4+/CD8+逐渐降低,CD8+、IL-6逐渐升高,各组CD3+、CD4+、CD8+和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HBV感染者CD3+、CD4+、CD4+/CD8+、HBV-DNA载量与IL-6正相关,CD8+与IL-6负相关(P<0.05)。结论 HBV感染者CD3+、CD4+和CD4+/CD8+明显降低,CD8+、IL-6明显升高,T细胞及IL-6水平与疾病类型、HBV-DNA载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36):9-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编码的X蛋白(HBx)与micro RNA21(mi R-21)在肝细胞癌Hep G2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细胞,随机分为Hep G2细胞组、GFP腺病毒组和HBx腺病毒组,其中GFP腺病毒组和HBx腺病毒组细胞分别感染GFP腺病毒和HBx腺病毒,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ER蛋白表达,RT-PCR检测HBx m RNA和mi R-21表达。结果:HBx腺病毒组HBx m RNA相对表达量为(0.805±0.030),明显高于Hep G2细胞组和GFP腺病毒组(P<0.05);HBx腺病毒组细胞G1期比例为(34.24±2.10)%,明显低于Hep G2细胞组和GFP腺病毒组(P<0.05),而S期细胞比例为(56.80±2.09)%,明显高于Hep G2细胞组和GFP腺病毒组(P<0.05);HBx腺病毒组mi R-21表达为(1.892±0.038),明显高于Hep G2细胞组和GFP腺病毒组(P<0.05),而ERα蛋白表达为(0.21±0.03),明显低于Hep G2细胞组和GFP腺病毒组(P<0.05);HBx腺病毒组穿膜细胞数为(78.12±8.78),明显高于Hep G2细胞组和GFP腺病毒组(P<0.05)。结论:HBx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mi R-21表达和下调E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调查江西地区乙肝疫苗免疫儿童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11445份乙肝疫苗免疫儿童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HBV-M,抽提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的 HBV DNA,分3个相互重叠片段 PCR 扩增 HBV 基因并测序,采用 ContigExpress 软件对所测序列拼接成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各读码框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化。对 HBV 不同基因型以及所获得的 HBV 全基因组的 S 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以确定基因型。结果11445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出117份 HBsAg 阳性标本,进行分段重叠扩增并测序,最终拼接出58份完整的 HBV 基因组,均为 B 基因型和 adw 血清型。对各开放读码框进行序列比对发现 PreS 区存在散在分布的突变:如 A2990C→ H48P、A2999C→ N51T、C3041T→ P65L、C3097A→L84I 和 A3136G→ T97A;S 区突变集中在120~200 aa,主要突变位点为 C533A→ P127T、A541C→Q129H、G588C→G145A、T753A→F200Y;前 C 区突变位点有 A1814C/T1815C→M1P、G1896A→ W28*,C 区出现1例 C1913A→P5T 变异;P 区出现散在分布的突变位点,未发现与耐药性有关的突变位点,其 RT 区 YMDD 核序也未发生变异;X 区氨基端主要突变点为:G1437T/A→ G22C/S、G1476A→ G35R 和 G1503A/T/C/T1504G→V44I/F/L/C,羧基端突变集中在120~150 aa,出现5例 A1762T/G1764A→K130M/V131I 突变。结论了解分析儿童 HBV 全基因组的分子特征和突变情况,为疫苗免疫儿童感染乙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病毒学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复波动在(1~2)×ULN和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情况,为临床指导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包括22例ALT反复波动在(1~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和20例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同时做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 40.9%ALT波动在(1~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结果≥G2/S2,10.0%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结果≥G2/S2;ALT(1~2)×ULN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高于ALT正常患者(P〈0.05),对其中2例ALT(1~2)×ULN肝穿刺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随访10个月,均产生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应答。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肝穿刺病理可作为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可靠依据,特别是ALT反复波动在ALT(1~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应积极推荐其进行肝病理穿刺以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26):145-149
外泌体是直径为30~100 nm,由各种类型细胞释放到生物学体液中的胞外囊泡。外泌体首要的生物学功能是在细胞间通讯,它内含细胞相关的蛋白质、脂质、RNA分子和循环DNA等重要分子,从供体细胞转移到受体细胞而发挥细胞间联络作用。在肝脏中,外泌体由肝细胞、非实质肝细胞和免疫细胞分泌,研究显示外泌体参与代谢性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细胞癌等的发病机制,是肝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潜在新型分子生物标志物,也是肝病新的潜在治疗手段。本文对外泌体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对肝脏疾病潜在的诊治价值等做一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调查儿童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特征。方法收集10名HBV感染的儿童血清标本,抽提血清中的HBV DNA,采用PCR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利用Genotyping软件对PCR产物序列进行分型,并分析HBV S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10份血清标本中,扩增出HBV S基因并成功测序6份,其余4份扩增阴性不满足测序要求。6份PCR产物所测序列标本经Genotyping比对后,均属于B型,与NCBI收录的参考序列AF100309同源性最高;5例是adw,1例是ayw。HBV S基因中编码"a"抗原决定簇的核苷酸序列突变点分别为G529A、T531C、C534A、T562A、T581A、A589C。编码"a"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突变点分别为I126T、P127T、S143T、G145A。核苷酸突变点G529A、T562A不引起编码"a"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突变,为无义突变。而其他4点突变均可引起编码"a"抗原决定簇相应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结论所调查儿童主要感染B基因型HBV;其感染的HBV S抗原"a"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出现I126T、P127T、S143T、G145A的突变,可能是逃避乙肝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2):9-10
目的:肺脏上皮细胞在抵抗外源微生物入侵中发挥着重要保护作用,最近研究揭示,在器官组织发育中发挥调控作用的经典Wnt信号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因此,有必要研究肺脏上皮细胞A549中Wnt信号经典途径在抗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用牛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BCG)刺激转入Wnt信号报告基因质粒BATflash的A549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分析细胞中Wnt信号经典途径主要相关信号因子和免疫反应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BCG感染A549细胞后抑制了Wnt信号报告荧光素酶的活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随着细胞浆内磷酸化β-catenin含量增加,Wnt信号的抑制基因GSK3β和Axin2表达上调,而细胞核中的效应子β-catenin基因活性组分和下游转录因子TCF4与Lef-1的表达下调;BCG感染过表达β-catenin的细胞时导致IL-6、NF-κB、MyD88和TRAF6蛋白表达下调,但不影响TNF-α的表达。结论:肺脏上皮细胞在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通过下调Wnt信号活性而抑制细胞中的MyD88/TRAF6/NF-κB信号通路来降低免疫反应以保护宿主细胞免受感染造成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5):64-65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78例。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将其分成观察组(HBIG+乙肝疫苗)与对照组(乙肝疫苗),各39例。比较两组母婴传播指标、新生儿出生时的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阻断传播失败率、宫内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性别、身长、体重、头围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应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加强新生儿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型肝炎传播,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高发国家,每年新发HCC的病例占全世界的45%。引起HCC的最主要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大约85%~90%的HCC是由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