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6)
目的探讨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采用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收治的23例颈椎椎管狭窄程度<50%且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变情况。结果 2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2~51个月,平均27.6个月,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手术前、术后6月JOA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8.16±2.18)、(12.48±3.46)、(13.25±2.06)分,手术前后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程度<50%且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病,可以获得彻底的椎管减压和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2):66-69
目的:研究术中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前路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因OPLL进行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患者7例及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CF)患者9例,术中应用CT在完成病灶切除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即时复查,评估骨化病灶切除效果并指导手术。统计术中CT对OPLL前路手术进程及手术结果的影响;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MRI。结果:本组病例中采用单间隙ACDF手术7例,ACCF手术9例;术中CT检查发现,存在骨化病灶残留8例,主要残留区域为椎间隙上缘以及骨化病灶椎体两侧;术中CT扫描次数1~3次,平均(1.7±0.8)次;术前JOA评分(9.6±1.5)分,术后6个月为(12.9±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MRI示椎管减压充分,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5%±6.2%)。结论:在OPLL术中引入CT技术,可对手术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修正,降低了因骨化病灶切除不完全导致脊髓压迫未能解除而产生残留症状的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 Hangman 骨折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3月至2011年3月,对15例 Hangman 骨折患者行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进行10~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恢复。全部病例颈椎生理前凸维持良好,C2椎弓骨的线模糊。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 Hangman 骨折,具有术后上颈椎即时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无须石膏固定,维持生理前凸,促进骨折愈合和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93-96
目的:研究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ACDF)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疾病患者31例,均行ACDF术,共置入Zero-P椎间融合器31枚,融合节段均为单节段。术后定期摄X线片检查,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RI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4.70个月,手术时间(72±10)min,术中出血量(60±12)mL;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术后7 d内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颈椎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8.65±1.8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6.09±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0±9.45)%,与术后12个月的(90.30±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结论:Zero-P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病的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5):108-110
目的:对胸腰段椎体骨折GSS内固定术经锥弓根等植骨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采用GSS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经椎弓椎椎体内植骨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X线片显示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椎体高度恢复到正常椎体高度的78%~98%,复位率达到98%,疼痛症状及功能改善96%以上,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加重并发症,无螺钉棒松动、断裂,无矫形丢失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加重并发症。结论:对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时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加椎板后路植骨稳定前中后柱椎体,以防止断钉断棒、椎弓根钉松动,同时防止椎体高度丢失,减轻患者的痛苦,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胸腰段椎体骨折总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
目的探讨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后早期钛网沉陷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1周、术后3月X线片及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发生钛网沉陷31例(53.4%),其表现为钛网进入上位或/和下位椎体骨质内,以钛网后下部沉陷进入下位椎体多见;螺钉与钛板夹角变小。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在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875);各年龄组沉陷率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2)。钛网端面有悬空和无悬空的沉陷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6)。单、双节段切除病例的沉陷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0)。结论钛网沉陷以钛网后下部陷入下位椎体最多见,术后钛网沉陷发生率较高;高龄患者、钛网端面部分悬空及双节段是术后发生钛网沉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4):137-13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节段复发的原因,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9月使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植骨块均融合,无机械不稳引起的并发症如椎体滑脱,无椎间融合器后退及下沉,无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尚难统一,腰椎的退变及术后患者的生活习惯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重要原因,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疗效确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22):128-131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柱截骨(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本科收治的16例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全脊柱截骨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矫形术前、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脊髓Frankel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2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无切口及椎体深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经治疗后吸收,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效果好。3例患者因术中牵拉,神经根水肿,术后神经症状加重,但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症状缓解。术中出血量1500~4000 m L,平均2360.6 m L,手术时间230~450 min,平均340.2 min。Cobb角术前83°~145°,平均110.3°;术后:16°~95°,平均41.3°,矫正率为59.6%;末次随访18~100°,平均44.6°,矫正丢失率为5.6%。C7铅垂线距S1后上缘距离术前-37~49 mm,平均31.2 mm,术后:-13~22 mm,平均11.2 mm,矫正率为:64.1%;末次随访:-11~21 mm,平均10.3 mm,矫正丢失率为8.1%。Frankel评分术前B级2例,C级4例,D级10例;末次随访B级0例,C例1例,D级2例,E级13例。结论:经后路全脊柱截骨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突畸形能明显矫正脊柱后突畸形、有效解除顶点区脊髓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不错的临床治疗方法。但该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手术技术难度大,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35):59-6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滑脱腰椎椎体中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间因腰椎滑脱施行手术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手术方案均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PLIF)手术,传统徒手穿刺组采用传统徒手穿刺完成椎弓根钉置入,3D打印组术前进行3D实体腰椎模型的打印,记录两组在滑脱椎体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工作时间、穿刺次数,均在术后复查CT以判断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应用3D打印组在滑脱椎体中置入单个椎弓根的平均时间为(5.60±1.85)min,明显短于传统徒手穿刺组的(8.10±1.63)min;穿刺次数平均为(1.20±0.20)次,少于传统徒手穿刺组的(1.80±0.50)次;术后CT平扫提示3D打印组的38枚(95.00%)椎弓根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徒手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有助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前计划的制定,在滑脱腰椎椎体椎弓根钉的置入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置钉时间并且明显提高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3)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中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装置——新型翼型钛网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产品初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25具新鲜青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制成5种状态脊柱功能单位(FSU)的试验模型:正常颈椎组、失稳颈椎模型组、髂骨植骨组、钢板+髂骨植骨组和新型翼形钛网组,每组5具标本。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依次测定各组在不同运动状态下颈椎节段(C4-6)运动范围(ROM)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新型翼形钛网组与单纯髂骨组、钢板+髂骨组对失稳颈椎的稳定作用。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新型翼形钛网内固定系统可以对失稳颈椎提供有效的稳定作用,与失稳颈椎节段的运动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抗前屈和抗后伸功能超过正常颈椎(P<0.05),而其抗旋转抗扭曲功能与钢板系统存在一定差距(P<0.05)。结论新型翼形钛网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对中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提供有效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3):142-143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观察围术期指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功能(JOA评分)、腰痛情况(VAS评分)、椎间隙高度。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钉过程中未损伤神经根及周围小动脉;融合一个节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2.100±14.366)min、(185.950±58.601)m L、(249.240±66.731)m L,融合两个节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15.370±16.770)min、(308.420±81.871)mL、(350.580±80.364)mL;末次随访时VAS评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P<0.001)。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可、腰椎功能恢复好,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追踪。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35):37-38
目的:探讨纳米骨Y型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颈椎单开门手术,使用纳米骨Y型板作为内固定。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的JOA、VSA评分。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出血250~700 m L,平均(365.2±86.3)m L,手术时间65~150 min,平均(98.0±14.3)min,术后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1.8±2.3)个月,随访时复查MRI和X线片显示,患者均不存在"再关门"现象,且未出现断板、断钉及螺钉松动现象,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术后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骨Y型板在颈椎单开门内固定术的初步运用中无明显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32):130-132
目的:探究分析采用股骨远端锁定钛板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2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51例。A组采用锁定钛板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B组采用AO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骨折愈合时间(21.5±1.3)周明显短于B组的(26.3±1.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随访发现,A组的优良率90.2%明显高于B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18,P=0.038)。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股骨远端锁定钛板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4)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点式"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进行寰椎单侧侧块螺钉、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的"三点式"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26例患者均无压疮发生,无神经症状加重;2例患者发生创伤性精神障碍,1例合并脊髓严重损伤者发生呼吸困难,予对症处理症状均消失。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随访6~24月,术后3~6月完成植骨融合。康复训练3月后,颈部疼痛症状均基本消失,颈部活动轻度受限,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寰枢椎"三点式"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疗效、促进术后康复、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胸腰椎功能复常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对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34):1-5
目的:分析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者开展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JOA、ODI评分评估其疗效,不同年龄段者及不同严重程度者的疗效。结果: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3.33%(85/102),再突出者15例,平均(15.25±1.47)个月,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的ODI、JOA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不同年龄组JOA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组ODI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Ⅲ级组ODI、JOA各项评分与Ⅰ、Ⅱ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者行切除病变椎板摘除髓核术的远期疗效满意,复发率小,安全性强。实施该项手术的青年患者易出现腰背痛,但持续性腿痛概率低,且重度患者的手术效果较中低度患者稍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28):116-120
目的:探讨后路经肋横突关节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采用该手术入路方法治疗的单节段上胸椎结核患者共32例,术前均行四联抗结核治疗,根据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12例,E级10例。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Cobb’s角、VAS评分、ESR、CRP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8.6±32.6)min,出血量(653.6±158.2)m L。术前上胸椎Cobb’s角平均(32.4±7.6)°,术后矫正至(15.1±5.7)°,末次随访为(16.2±2.2)°,术后矫正的上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68.4±17.6)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5.4±6.7)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正常(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B级2例,改善至C级1例,1例无改善;C级8例,改善至D级6例、2例无改善;D级12例,全部改善至E级。末次随访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1例伤口愈合差、2例术后出现血气胸,2例出现脑脊液漏,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经肋横突关节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上胸椎结核,临床效果良好,是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ORIF)和 ORIF加预防性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 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 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24例(ORIF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预防性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30例(ORIF+融合组)。观察手术后的Bohler’s角、Gissane’s角、跟骨宽度、跟骨轴长、跟骨丘部高度恢复及末次随访踝关节 Herr评分优良率。结果术后54例获24个月(6~48个月)随访。手术后Bohler’s角、Gissane’s 角、跟骨宽度、跟骨轴长、跟骨丘部高度的恢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踝关节 Herr评分优良率 ORIF组明显低于 ORIF+融合组(62.5%比86.7%,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加预防性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 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疗效肯定,并发症较少,是治疗 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2)
目的 比较分析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50例(单节段)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网袋组73例,PKP组77例,术后随访12个月。分别记录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 d和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并比较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相邻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7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7.1±1.9)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4.3±1.4)次、骨水泥渗漏7例(9.6%)、相邻椎体骨折5例(6.8%),与PK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32.4±4.3)min,术中透视次数(17.2±2.1)次,骨水泥渗漏19例(24.7%),相邻椎体再骨折16例(20.8%),均P<0.05];骨水泥注入量与PK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术后2 d、12个月的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ODI指数分别为(2.1±0.3)分、(11.4±3.7)°、(25.9±4.7)mm、(32.5±3.9)%和(0.4±0.3)分、(10.8±2.1)°、(24.2±1.7)mm、(26.8±2.5)%,各观察指标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与PK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 d分别为(2.3±0.4)分、(11.3±2.8)°、(26.7±4.1)mm、(32.6±3.7)%;术后12个月分别为(0.3±0.6)分、(10.9±1.7)°、(23.8±2.7)mm、(27.1±2.1)%,均P>0.05)]。结论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基本相当,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恢复椎体部分高度、纠正Cobb角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网袋组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和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6例。患者均采用后路腰椎板切除减压、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同时每天补充元素钙1 000 mg和维生素D3400 U。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变化。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骨密度变化。分析随访期末时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年龄(63.18±6.97)岁。术前ODI评分平均为(38.36±5.95)分,术后3个月为(14.36±5.22)分,术后6个月为(9.00±6.07)分,术后12个月为(9.18±6.65)分。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ODI评分持续下降,6个月达平台期,与1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术后3个月显著降低(P<0.05),6、12个月时缓慢升高,但均保持在绝经后正常范围内。术前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为(0.721±0.16)和(0.687±0.19)g/cm2,术后12个月提高至(0.746±0.16)和(0.714±0.17)g/cm2(P<0.05)。34例患者获得坚实融合,2例未融合,融合率为94.4%(34/36)。结论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作用显著,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唑膦酸对腰椎融合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