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4,(2):127-129
目的:探讨全程导乐陪伴分娩联合硬膜外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足月妊娠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导乐分娩联合硬膜外镇痛处理,对照组则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行常规方式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围产期疼痛VAS评分及两组顺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结果:观察组第一、二和三产程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导乐分娩联合硬膜外镇痛能更好地缓解患者产痛,提高分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3):57-61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5月在本院妇产科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72)和B组(n=68),分别给予0.1%和0.125%的罗哌卡因+0.5μg/m L舒芬太尼进行硬膜外镇痛,另选取同期66例自愿不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分娩疼痛程度、产程进展及产妇继发性宫缩乏力发生情况、胎心、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及羊水情况、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产妇比较,A组、B组产妇分娩期间各时段VAS评分均明显降低,第一产程明显缩短,继发性宫缩乏力发生率显著升高,剖宫产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产妇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最低FHR、Ⅱ~Ⅲ度羊水胎粪污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和0.125%罗哌卡因用于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可广泛应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5):33-3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双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予单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试验组予双管法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镇痛10 min、镇痛30 min、宫口开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中转剖宫产率;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镇痛10 min、镇痛30 min、宫口开全时VAS评分均小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镇痛10 min、镇痛30 min、宫口开全时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转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双管法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临床可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7):93-94
目的:分析LK按摩与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对产妇分娩结局、焦虑感、疼痛感及分娩控制感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待产孕妇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待产分娩模式,观察组行LK按摩与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比较两组分娩结局、产程情况、焦虑感(VAS-A评分)、疼痛感(PPI、VRS、VAS评分)及分娩控制感(LAS评分)。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产钳助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A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A、PPI、VRS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K按摩与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可提升产妇自然分娩率、分娩控制感,降低其疼痛与焦虑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6):38-39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0例ASAⅠ级患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分别予以地佐辛+罗哌卡因(观察组),芬太尼+罗哌卡因(对照组)进行硬膜外镇痛。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时视觉模拟法(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 h、8 h时Ramsay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分次推注法在无痛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程、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自然分娩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150例为镇痛组,自然分娩未进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5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在产妇有规律宫缩,宫口开至3cm时,取L2—3间隙常规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顺利后在硬膜外腔向头侧置入导管2~3cm,推注0.8%利多卡因4mL,平卧后再推6mI,,麻醉10min左右,产妇疼痛开始降低,确定无局部麻醉药毒性反应及全脊麻表现,30min后第一次推注0.12%罗哌卡因+2μg·mL^-1芬太尼混合液10mL,以后每间隔1h分别推注混合液8、6、4mL,宫口接近开全时停止给药。观察产妇镇痛效果(VAS评分)、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率、分娩方式等。结果2组生命体征平稳,镇痛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第二产程、催产素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分次推注法用于分娩镇痛效果较好,经济、简便、安全,并能有效降低产钳助产和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罗哌卡因分别复合新斯的明或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的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硬膜外腔镇痛注射用药物配方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60例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分为新斯的明组、吗啡组、新吗组,每组20例。分别用新斯的明3mg或吗啡3mg加耐乐品150mg稀释到100mL、新斯的明1.5mg加吗啡1.5mg加耐乐品150mg稀释到100mL,用一次性自控输液泵行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术后6、12、24、48h的VAS评分、下肢运动阻滞评分、血压、心率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3组下肢间运动阻滞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全身痛痒发生率约为25%。新斯的明组和新吗组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比吗啡组低(P〈0.05),3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吗啡与新斯的明应用于硬膜外腔有镇痛作用,新斯的明组和新吗组PLEA中的镇痛效应相当于吗啡组,而无吗啡的全身瘙痒不良反应。具有良好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和地佐辛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及IL-1的影响。方法选取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和地佐辛超前镇痛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L组麻醉诱导前20 min硬膜外腔分次注入含0.25%甲磺酸罗哌卡因4 mL、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0 mL;C组麻醉诱导前20 min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0 mL,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注入含0.25%甲磺酸罗哌卡因4 mL、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结果静息时VAS评分术后24、48、72 hL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咳嗽时VAS评分术后48、72 hL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血浆IL-1水平L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和地佐辛超前镇痛能明显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和减少炎症介质IL-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7):17-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的急性毒性作用,并计算其致死剂量。方法:根据药理实验方法学改良寇氏(Karber)法,给大鼠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原液,观察并记录给药后大鼠的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根据各组半数致死剂量(LD_(50)),计算半数致死量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罗哌卡因入血剂量在2.6 mg/kg时实验鼠可出现惊厥性收缩(抽搐)、翻正反射消失和自主活动减弱、呼吸抑制等,但无死亡;随着入血剂量增加,实验鼠可发生死亡,剂量增大至13.2 mg/kg,全部死亡。本研究资料测得致死剂量范围在2.6~12.6 mg/kg,其LD_(50)=7.29 mg/kg,95%CI(5.88,8.70)。解剖死亡大鼠,肉眼观察心、肝、脾、肺、肾及肠胃等主要脏器病理改变。结论:罗哌卡因小剂量入血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是可逆的,大剂量将引起不可逆的死亡。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4):16-17
目的:研究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阻滞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来本院接受腰硬联合阻滞剖宫产术8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参与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组采用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观察两组麻醉平面、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统计两组需调整麻醉平面人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监测两组术前、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30 min、术后即刻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结果:联合组麻醉平面与麻醉效果评分均高于参与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参与组,需调整麻醉平面人数少于参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麻醉前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组麻醉后5、10、30 min及术后即刻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阻滞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行剖宫产术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R1组30例,采用0.5%罗哌卡因3 mL;R2组30例,采用0.5%罗哌卡因2 mL;R3组60例,采用0.66%罗哌卡因2 mL;对照组60例,采用0.5%布比卡因1.6 mL,均由10%GS配制成重比重液,注药速度为0.1 mL·s^-1。对4组患者麻醉前后MAP的降低幅度、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腹肌松驰程度及强化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麻醉前后血压降幅:R1组明显高于R2、R3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高于R2、R3组(P〈0.05);最高感觉阻滞平面:R1组中位数为T2,阻滞面最高,对心血管影响最大,对照组虽阻滞平面低于R2、R3组,但对循环的影响明显(χ^2=89.045,P〈0.01);4组患者腹壁肌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3组强化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R2组(P〈0.05)。结论 0.66%重比重罗哌卡因2 mL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阻滞平面适当,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强化药使用率低,是产妇较满意的麻醉剂量。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实施肌间沟臂丛麻醉下手术患者共120例,分为三组,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均实施肌间沟臂丛麻醉。低剂量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30ml;中剂量组患者注入0.375%罗哌卡因40ml;高剂量组患者注入0.375%罗哌卡因50ml。结果:三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除了高剂量组发生2例轻度霍纳氏综合征外,其余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的感觉阻滞完善所占比例分别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运动阻滞完善程度完全阻滞所占比例分别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375%罗哌卡因40ml用于肌间沟臂丛麻醉时麻醉效果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10):43-46
目的:探讨分娩球配合GT-4A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分娩中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A组(分娩球联合导乐分娩)、观察B组(分娩球)、观察C组(导乐分娩)、对照组(未给予镇痛),各50例。比较四组产妇的产程时间、镇痛效果、分娩结局、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A组第一产程均短于观察C组和对照组,第二产程、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高于观察B、C组及对照组(P<0.05);观察A、B组产后2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A、B、C组的镇痛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A、C组均高于观察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B、C组的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阴道助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球配合GT-4A导乐分娩镇痛仪在分娩过程中,可有效缩短产程,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靶控丙泊酚复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先天性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的先天性腭裂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传统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B组采用靶控丙泊酚复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结果 A组在T1-T4中SBP、DBP、HR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B组SBP、DBP一直很平稳,拔管时无明显波动。B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B组误吸及苏醒时烦躁的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靶控丙泊酚复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以使病人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苏醒更快,且无苏醒期病人烦躁及误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6):53-5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小儿骶管阻滞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右美托咪定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本院60例17岁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隐睾下降固定术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R组、RD1组和RD2组各20例,R组给予0.25%罗哌卡因1 ml/kg,RD1组相同局麻药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μg/kg,RD2组加入2μg/kg。观察比较三组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镇静状态评分、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的比例、睡眠质量、麻醉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与R组比较,RD1组和RD2组的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苏醒期躁动、术后镇静状态评分、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的例数及次数、睡眠质量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D2组与RD1组比较,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术后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1 ml/kg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或2μg/kg行小儿骶管阻滞,能明显增强阻滞效果,减少七氟烷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术后早期维持适度镇静,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且不影响麻醉恢复及增加并发症。与1μg/kg右美托咪定相比,2μg/kg不仅同样安全而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3):24-26
目的:研究酮咯酸氨丁三醇和罗哌卡因对创面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和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成年昆明小鼠128只,随机分为四组,D组小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的氯化钠溶液0.1 m L/(kg·12 h);L组于伤口周围浸润注射0.5%的罗哌卡因1 m L/(kg·12 h);N组腹腔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5 mg/(kg·12 h);H组腹腔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5 mg/(kg·12 h)复合创口周围浸润注射0.5%的罗哌卡因1 m L/(kg·12 h)。在小鼠手术切口模型完成后的第3、7、10天,每次不放回地从每组中随机抽取8只小鼠随后用Elisa法测定剪取组织中的GM-CSF浓度,并观测每组剩余8只小鼠的切口愈合时间和情况。结果:H组小鼠在第7、10天时伤口GM-CSF表达较D组高(P<0.05);在愈合时间上,H组较D组的愈合时间短(P<0.05);在愈合后瘢痕面积来看,H组的瘢痕面积较L组小(P<0.05),与D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和罗哌卡因合用可促进小鼠创面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加快伤口的愈合,且不会引起瘢痕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潜伏期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最佳时机以及对产程、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初产妇240例,将80例不愿行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A组),160例自愿要求分娩镇痛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B、C 2组,每组80例。A组按产科常规处理,B组在宫口开大1 cm时实施镇痛,C组在宫口开大2 cm时实施镇痛。均选 L2-3为穿刺点,镇痛液配方为0.085%罗哌卡因和0.5μg·mL-1舒芬太尼混合液,背景输注10 mL·h-1,单次 PCA量5 mL,锁定时间30 min,宫口开大8 cm时停用镇痛泵。观察记录各组产妇各时段VAS评分、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 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情况及产妇满意度等。结果与A组比较,B、C 2组在宫口开大3、8、10 cm时 VAS评分均明显降低,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缩短、剖宫产率明显下降(均P<0.05)。B、C 2组产妇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 A组,B组高于C组(均P<0.05)。3组新生儿出生5 min时 Apgar评分、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及缩宫素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第一产程潜伏期宫口开大1 cm和2 cm时实施硬膜外镇痛对产程和分娩方式无明显的影响,能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和降低剖宫产率,但宫口开大1 cm时实施镇痛产妇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选择择期行手或前臂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从神经阻滞两点注射法注入罗哌卡因30mL,罗哌卡因的浓度(质量百分比)分别由低到高设为0.15%、0.20%、0.25%、0.30%和0.35%,初始浓度0.25%,间隔浓度为0.05%,注药30min后切皮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改为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以及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若VAS≤3分,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243%,其95%CI为0.219%-0.266%。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243%。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5):105-107
目的:探讨产妇对腰硬联合分娩镇痛认知对提高镇痛效果的作用。方法:由高年资麻醉科医师对孕妇及家属进行产痛和分娩镇痛常识授课,发放资料,提供咨询等方法宣传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可靠性、安全性和在减少剖宫产提高自然分娩率中的作用。临产时选择80例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另外80例未接受宣教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作对照组,有规律宫缩或宫口开至2 cm时,L3~4作穿刺点,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2 mg+芬太尼20μg,硬膜外置管后0.125%罗哌卡因+0.000 16%芬太尼注入首次剂量5 m L,接电子镇痛泵,持续5 m L/h,PCA 5 m L,锁定时间10 min,宫口开全停药。统计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分娩方式。结果:研究组产程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分娩镇痛宣教的产妇提高认知能提高腰硬联合分娩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7,(26):94-97
目的:研究低温环境下使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3月收治的需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采用双盲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Ⅰ组(室温组)、Ⅱ组(低温组)、Ⅲ组(低温小容量组),每组40例。采用高频超声行腋路臂丛神经扫描,神经刺激器穿刺针在高频超声的实时监控下进针到达目标神经,经神经刺激仪(0.4 m A,2 Hz,0.1 ms)引出相应的目标肌肉运动,确定目标神经后,分别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周围注入预设量的局麻药。Ⅰ组每一支神经注射室温0.4%罗哌卡因10 m L;Ⅱ组注射4℃0.4%罗哌卡因10 m L;Ⅲ组注射4℃0.4%罗哌卡因6 m L。观察各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臂丛阻滞并发症、止血带反应的发生例数等。结果:Ⅱ组平均麻醉时间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平均麻醉时间介于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后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Ⅲ组(P<0.05),Ⅱ组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肌皮神经均明显短于Ⅰ组(P<0.05);Ⅲ组与Ⅱ组的各类神经阻滞时间比较中,除Ⅲ组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其他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穿刺部位明显血肿、误刺血管、局麻药中毒等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低温小容量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较常温使用常规量麻醉起效时间更快,有效缩短了患者手术麻醉等待时间,且平均麻醉时间略长于常温使用常规量,而小于低温常规量,不会导致麻醉时间过短,且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临床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