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3,(4)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颅脑外伤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情况。结果:采用高压氧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能快速纠正大脑缺氧状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6):5-6
目的:研究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术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60例患者,按非随机同期病例对照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清醒率、生存质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功能障碍评分(DRS)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清醒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GCS、GO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DR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术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功能,促进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6):118-119
目的:探索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效果。方法:在2012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随机抽取出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89.13%,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1、3、7、14 d的颅内压均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术后14 d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的再次出血、颅内感染、癫痫、脑积水、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2.44%、4.88%、2.44%、2.44%、4.88%,均低于对照组的16.31%、22.58%、19.35%、19.35%、25.81%(P<0.05);两组切口脑脊液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抢救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7)
目的: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进行整理分析。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1人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31人采用更为全面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的康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康复11例、好转13例、无效7例,不良反应发生12例;实验组康复21例、好转9例、无效1例,不良反应发生5例。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的针对性护理策略可以解除发病隐患和并发症威胁,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共6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对照组患者行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随访5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5d内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27/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20/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时选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1):149-151
目的:分析讨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长骨骨折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骨折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急诊组、伤后7~10 d组及伤后14~42 d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急诊组与伤后7~10 d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诊组、伤后7~10 d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伤后14~42 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长骨骨折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应该按照创伤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若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则应该尽早选择手术对四肢长骨骨折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从而使患者尽早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机高压氧舱内吸氧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奥美拉唑静脉滴注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呼吸机高压氧舱内吸氧治疗。观察2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4.8%、4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1,P〈0.05)。结论应用呼吸机高压氧舱内吸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9):38-41
目的:分析比较重型颅脑外伤脑疝采取常规手术与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就诊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78例的病历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采取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治疗疗效要优于常规手术,改善其预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且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22):102-104
目的:探讨检验科室控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范措施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来本院治疗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联合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6例,分别行常规护理与综合性护理模式,实施病原学检测,并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以及病原菌分布;同时对比分析痰菌培养阳性率及肺部感染评分,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及防范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痰菌培养阳性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6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评分为(5.31±0.8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易感染病原菌,且耐药性机理较复杂,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加强消毒护理,才能使感染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4)
目的:探讨监测脉搏、血压和体温等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监测和预后情况。结果: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率和体温变化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监测,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穿置管引流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将165例tSAH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58例,早期(伤后12~24 h)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术,并尽早行高压氧治疗;腰穿置管组54例,早期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术;高压氧治疗组53例,仅采用高压氧治疗,不行腰椎置管引流脑脊液。所有患者留置引流管<2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 d 为1疗程,共完成2个疗程。对3组患者头痛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脑积水及继发癫痫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进行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意识障碍、头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脑积水、继发癫痫)发生例数均显著少于腰穿置管组及高压氧治疗组,预后明显好于腰穿置管组及高压氧治疗组(均 P <0.05)。结论腰穿置管引流术联合高压氧治疗 tSAH 能尽快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效地降低脑积水、癫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预后,是 tSAH 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重症颅脑外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择GCS评分为3~8分重症颅脑外伤患者38例作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另以相同情况的重症颅脑外伤39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意识变化、生命体征、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意识改善及远期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机者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重残及死亡率明显减少(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能有效促醒、明显降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顽固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6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顽固性脑膨出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5例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按GOS预后评分,持续植物生存状态1例,重度残废4例,中度残废6例,良好恢复20例。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并发严重脑膨出的原因主要是脑水肿、脑积水和颅内感染。有效运用药物和采取各项措施减轻脑水肿,解除脑积水,预防感染是解决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顽固性脑膨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6)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小儿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56例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行高压氧治疗,25例未行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觉醒时间及疗效。结果高压氧组觉醒时间为13.2±4.3天,明显优于无高压氧组(17.8±5.5天,P<0.05),高压氧组预后良好率为77.4%,明显优于无高压氧组(48.0%,P<0.05),重残及死亡率为22.6%,低于无高压氧组(52.0%,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高压氧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小儿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4):75-77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指标的变化,并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外伤患者PCT、IL-6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研究方法,采集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ICU)收住的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40例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亚低温(33~35℃)和常温(36~37℃)处理,余治疗原则保证一致性,测定患者静脉血中PCT、IL-6水平。结果:第1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87±0.29)ng/mL和(101.70±30.99)pg/mL,与亚低温组PCT、IL-6值(0.88±0.27)ng/mL和(101.75±26.42)pg/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70±0.26)ng/mL和(76.45±23.30)pg/mL,亚低温组PCT和IL-6值分别为(0.55±0.22)ng/mL和(59.90±13.20)pg/mL,均较第1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7天常温组PCT、IL-6值分别为(0.45±0.20)ng/mL和(50.90±17.38)pg/mL,亚低温组PCT和IL-6值分别为(0.32±0.18)ng/mL和(31.95±11.47)pg/mL,均较第3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治疗组第3、7天静脉血PCT、IL-6含量下降趋势较常温组明显(P<0.01);亚低温组预后好于常温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采用亚低温治疗可能与静脉血PCT、IL-6清除相关,并与改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脑穿刺损伤并局部注药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成熟的wistar雌性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穿刺损伤组,每组10只。脑穿刺损伤组大鼠麻醉后,微型钻钻孔、将针刺入颅内,经顶叶皮层插入脑组织中4 mm,伤及皮层,刺入位置为中线旁开3 mm,额状缝前3 mm,留针2 min,并用X线侧位片和正位片检查刺入位置和深度后退出。正常对照组仅开颅,不致伤。Wistar大鼠脑穿刺后,消毒断头取大鼠皮层细胞原代培养,经纯化后星形细胞传代培养,取第3代星形胶质细胞进行GFP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鉴定细胞形态,观察脑穿刺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的光密度OD值、数密度值。结果经原代及传代培养,获得大量几乎为单一种类细胞,其特点为胞体较大,形状不规则,胞质较丰富,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偏于胞体一侧,细胞突起较多较长,符合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显示GFAP阳性细胞为97%,脑穿刺损伤组原代培养细胞数量增多,脑穿刺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密度分别为73.41±6.53和51.37±5.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穿刺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的光密度值分别为2.41±0.34和1.37±0.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穿刺损伤并局部注药大鼠模型可以观察穿刺损伤部位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为在细胞水平研究创伤性脑损伤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5):52-53
目的:研究PICCO技术(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患者不同程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对照组给予CVP监测补液,研究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GCS评分、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及治疗1个月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能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大鼠百草枯(PQ)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NC组),阳性对照组(PC组),UTI治疗小剂量组(SD组)、中剂量组(MD组)、大剂量组(LD组),每组10只。阳性对照组与UTI治疗组大鼠采用百草枯一次性灌胃染毒法(80mg·kg^-1)制作PQ中毒肺损伤模型,阴性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30min后,SD组、MD组、LD组分别腹腔注射UTI 100、300、600U·kg^-1,NC组、P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4h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含量;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肺损伤病理评分。结果 PC组BALF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含量及肺损伤病理评分均明显高于NC组(P〈0.05);SD、MD、LD组BALF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含量及肺损伤病理评分较PC组均明显减少(P〈0.05),且随着UTI用量增加,逐渐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百草枯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随着剂量增加保护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29):14-15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诊断为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120例,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h1/Th2、Th17/Treg比值。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神经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均提高,痉挛、共济失调发生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痉挛、共济失调研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NSE、S-100β、TNF-α、hs-CRP水平和外周血Th1/Th2、Th17/Treg比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NSE、S-100β、TNF-α、hs-CRP水平和外周血Th1/Th2、Th17/Treg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高压氧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下调患儿体内炎性反应水平,调节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