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lanning》2013,(2)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7例(45只眼)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7例45眼,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d内,视力达到0.5者达42眼,脱盲率达100%。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廉,特别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学表面麻醉下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初学者采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前100例(100眼)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手术顺序比较100例中前50例(A组)和后50例(B组)患者的表面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和手术时间。结果全部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100%植入人工晶体。A组、B组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8,0.28±0.2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术中并发症A组9眼(18%,9/50)、B组3眼(6%,3/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15);手术时间A组(28.00±4.01)min、B组(18.00±3.6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P=0.00)。结论在老师指导下、经过100眼手术,不断总结经验,初学者能顺利地独立开展批量表面麻醉下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目的 观察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岁以上且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伴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81例(86眼),采用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行前后节联合手术。其中男性43例(46眼),女性38例(40眼),平均年龄(72.1±10.5)岁(60~83岁)。患者术前均行眼科常规检查、A/B超声检查及人工晶体度数测定。患者行23G微创切口穿刺后,先闭合眼内灌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保留前房粘弹剂,行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系统下高速玻璃体切割,术后行硅油或C3F8或眼内灌注液填充。观察患者视力改善状况、眼底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8.0±12.6)min(35~65 min)。86只眼中,术后视力提高者80只眼(93.0%),不变者5只眼(5.8%),视力下降者1只眼(1.2%)。术后角膜水肿者10只眼(11.6%),前房反应25只眼(29.1%),经对症处理1周后均明显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且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釆用高速玻璃体切割并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可在术后快速提高视力,且较少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两种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青光眼52例(60眼)为研究对象,其中22例(26眼)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手术(A组),30例(34眼)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B组).比较2组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内皮细胞计数,并观察术后前房炎症反应、人工晶体位置以及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 2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A组、B组降低的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术后视力≥0.3者A组为54.85%、B组为38.24%;术后视力提高率A组为84.62%、B组为67.6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组术前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组并发症发生率(38.46%)较B组(29.41%)减少(P<0.05).结论 两种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均能有效地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青光眼患者,能有效降低眼压和提高视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内镜下睫状体光凝手术是一种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新的联合手术方式,但其治疗的长期效果及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需更大样本和更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5):138-141
目的:探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行眼内磁性异物摘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19例磁性眼内异物者纳入本研究,检眼镜下可见异物位于玻璃体腔13例,视网膜表面4例,嵌顿于视网膜2例。所有患眼均于伤后第1~4天手术,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经磁铁吸引行异物摘出术。结果:异物均一次性成功摘出,术后因外伤性白内障行手术治疗者5例。随访6个月术后视力提高12眼,不变5眼,视力下降2眼,未见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眼后段磁性异物摘出术只要能把握好适应证,不失为一种简单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在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白内障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费用。结果2组术后视力>0.5的比率均显著高于术前(P <0.05);对照组术后1 d 视力>0.5的比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 <0.05);术后1周、1个月时,2组视力>0.5的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疗效较好,且费用低、操作简便、易于推广,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5):39-4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治疗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8例(98眼)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时期收治的68例(98眼)非糖尿病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患者,均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以及屈光不正的矫正情况。结果:糖尿病组的98眼中,术后矫正视力0.5以上者有40眼,占40.82%,非糖尿病组98眼中,术后矫正视力0.5以上者45眼,占45.92%,两组患者在术后视力提高程度以及屈光不正的矫正情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并发症有23眼,占23.47%;非糖尿病组并发症有12例,占12.24%,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均经过对症处理,恢复正常,均未影响视力。结论:对于糖尿病代谢性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患者,在术前经过适当饮食控制以及使用降血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内,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能够同时治疗白内障及矫正屈光不正,提高患者视力,同时为对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诊治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8)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采取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48只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其并发症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w视力≥0.5者27眼(56.25%),视力≥0.3者37眼(77.08%);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1眼,术后1d角膜水肿5眼;术后1w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采取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3):104-107
目的:分析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对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确诊的6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0例34眼)与对照组(30例33眼),观察组行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1个月的BU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1个月后BUT与Si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观察组手术后1、2周患者干眼症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干眼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均变化显著,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眼表的损伤是有效防止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2):74-76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与透明晶状体切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回顾性研究近一年内在本院接受矫正超高度近视眼患者23例(45只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8例(15只眼),为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植入患者,B组15例(30只眼),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第3、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前房反应、后发性白内障及视网膜并发症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没有医源性事故发生。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0.5:A组11眼(73.3%),B组19眼(6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A组中于术后24 h内高眼压2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2%。B组术后12个月行YAG激光后囊切开3只眼,未发生视网膜脱离。两组均有主诉夜间眩光症状,B组视近困难者6例。结论:两种手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需充分做好术前沟通及术前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和评估。超高度近视行眼内屈光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个体化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0例(共43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术中使用MMC,根据年龄及筋膜厚薄程度,MMC使用的浓度和时间不同,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视力保持不变有298眼(68%),视力提高1~3行96眼(22%),视力下降2~3行42眼(10%)。Ⅰ型滤泡134眼,Ⅱ型滤泡286眼,Ⅲ型滤泡16眼,Ⅳ型滤泡0眼。所有眼压均维持在2.66 kPa以下。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的MMC的个体化应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拔管期的影响。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行择期盆腹腔开放性手术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术毕前30 min A、B 2组患者分别采用静脉微量注射泵泵注0.5μg.kg-1右美托咪定和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的HR、SBP、DBP、SpO2及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有无躁动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为(123.0±15.2)min,B组为(125.0±12.1)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 A组患者的SBP、DBP、HR值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用药前、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 2组患者的SpO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躁动(1-3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结论术毕前30 min静脉微量注射泵泵注0.5μg.kg-1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地减轻高血压患者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及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刘铭  谢平 《矿产勘查》2014,(8):66-69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30例麻醉诱导前经2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随后以0.3μg·kg-1·h-1速度输注至术毕前,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30例以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10min(T2)及手术结束时(T3)经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采集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分别于术前访视时,术后6h、1d、2d及3d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1)与T0时点相比,T1-T3时点2组Da-jvO2及CERO2均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D组T2-T3时点Da-jvO2及CERO2均显著降低(P<0.05)。2)与术前比较,C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D组术后6h及1dMMSE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从而改善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5碘(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不同病理类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81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3d后给予顺铂+吉西他滨化疗(Ⅰ组,26例);单纯给予顺铂+吉西他滨化疗(Ⅱ组,66例);在给予50~70Gy外照射同时给予顺铂+吉西他滨化疗(Ⅲ组,89例)。治疗6个月后评价3组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Ⅰ组有效率76.9%(20/26),其中完全缓解率(CR)7.7%(2/26),部分缓解率(PR)69.2%(18/26),无效率(NC)15.4%(4/26),进展率(PD)7.7%(2/26);Ⅱ组有效率53.0%(35/66),其中CR、PR、NC、PD分别为3.0%(2/66)、50.0%(33/66)、31.8%(21/66)和15.2%(10/66);Ⅲ组有效率84.3%(75/89),其中CR、PR、NC、PD分别为7.9%(7/89)、71.9%(64/89)、16.9%(15/89)和3.3%(3/89)。Ⅱ组与Ⅰ、Ⅲ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粒细胞减少发生率Ⅰ、Ⅱ、Ⅲ组分别为38.5%(10/26)、34.8%(23/66)、60.7%(54/89),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有效率高,且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0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3组: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20眼)。A组行巩膜池小梁切除术,B组行丝裂霉素C(MMC)+小梁切除术,C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3、6、12、24个月;观察3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道大小、视野的变化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A、B 2组术后3、6、12、24个月眼压均明显低于C组(均P〈0.05)。术后24个月,A、B 2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以Ⅱ型滤过泡为主,B组以I型滤过泡为主,C组Ⅲ型滤过泡为主;B、C 2组滤过道(减压室)值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 2组角膜上皮损伤、前房积血、滤过泡漏、前葡萄膜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B、C 2组浅前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均P〈0.05)。结论巩膜池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增加滤过道的大小,充分发挥减压功效,并能长期、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受体30(GPR30)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组织(AH组)、50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组织(E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 Vision二步法检测2组组织中GPR30的表达情况;另设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分析GPR30的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AH组、EC组组织中GPR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5.0%、7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H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EC组显著高于AH组(P〈0.05);GPR30表达与EC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EC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85.7%,GPR30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66.6%vs 96.8%,P〈0.05);Ⅰ/Ⅱ期GPR30低表达和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vs 83.9%,P〈0.05),且Ⅲ期GPR30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与Ⅰ/Ⅱ期GPR30低表达(20.0%vs 100.0%)和高表达组(20.0%vs 83.9%)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Ⅲ期GPR30低表达组比较(20.0%vs 80.0%),生存率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PR30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其表达水平对EC患者预后有提示作用。GPR30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更为有效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15min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1,继而以0.5μg·kg-1·h-1的速率维持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2h,术后6、24h及3、7d(T1-T5)6个时点采集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浓度,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与C组比较,D组T1-T3时CD+3、CD+4、NK细胞浓度及CD+4/CD+8比值升高(P〈0.05),CD+8水平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2组患者CD+3、CD+4、NK细胞浓度及CD+4/CD+8比值降低(P〈0.05),T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关系。方法选择江西地区10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为实验组,100例子宫内膜正常者为对照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ERα基因1号内含子内切酶XbaⅠ和Pvu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观察ERα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在2组中的基因型分布。RFLP用PP、Pp、pp(PvuⅡ)和XX、Xx、xx(XbaⅠ)来表示。结果 X基因型频率实验组为35.0%,对照组为24.5%(OR=1.659,P=0.022);P基因型频率实验组为23.0%,对照组为34.5%(OR=0.567,P=0.011);XbaⅠ和PvuⅡ限制性片度长度多态性在2组中均呈多态性分布。结论 ERα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增生症有关,X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因素;P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