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5)
目的分析和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接诊的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需第二次气管切开术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气道狭窄患者为接受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9气道狭窄患者为接受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后气道狭窄的占有比例为86.4%;发生气道环形狭窄的患者17例,发生气道肉芽增生后狭窄的患者7例,气道环形狭窄发生率为70.8%;狭窄发生在第一气管环及患者软骨的患者为20例,发生于其他气管环的患者4例;经皮气管切开术导致的气道狭窄中气管环形狭窄占有比例84.2%,开放性气管切开术患者中气管环形狭窄占有比例为20%,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气管环形狭窄多发生在气管切开后15~30天内,肉芽组织增生狭窄多发生在气管切开术后2~3月内。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在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气管狭窄,其中多以发生在第一气管环及环状软骨的环形缩窄为主,这与经皮气管切开时气管切开部位不准确,伤及环状软骨有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8)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40例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术,治疗组采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治疗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颅脑外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1):141-142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在综合ICU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建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综合ICU在2011年3月-2013年10月开展PDT术的48例患者,并选取同期行传统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OT)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OT组,出血量明显少于OT组,切口大小明显小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OT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适合于综合ICU的危重患者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持续机械通气后环甲膜切开术选择性代替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持续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评估机械通气时间≥7 d或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需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采用环甲膜切开术代替。结果 35例患者术中出血少,除1例因原发病死亡外,其余34例均存活拔管。环甲膜切开术平均时间(28.9±3.5)min;环甲膜切开术后带管平均时间(22.9±15.1)d。34例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3个月~2年,无喉狭窄及发音改变。结论环甲膜切开手术操作简单、速度快、出血少、定位准确,可长期戴管,可在ICU有适应证时应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5):20-22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持续滴注湿化气道加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液管持续滴注给药湿化气道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法。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1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00%,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个疗程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有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有22例患者发肺部感染,感染发生率为73.33%,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应用持续滴注湿化加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149-150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方法的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吸痰法干预,改良组给予改良吸痰法干预。比较两组吸痰效果、肺通气功能、并发症。结果:改良组肺部湿啰音、痰液黏稠度得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吸痰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合指数均优于干预前,且改良组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改良吸痰法可有效提高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7):111-112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10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按颅脑重症损伤进行常规急救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救治结果、并发症情况、救治效率及病情危重程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及气管插管时间、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急救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升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护理质量、急救效果与效率,有利于患者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5)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影响其预后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入住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病房的27例行气管切开术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的卒中类型(分脑梗塞和脑出血)、病变部位(分幕上和幕下)、肢体瘫痪累及范围情况(分单侧和双侧)、年龄(分70岁以下和70岁以上)、术前格拉斯哥评分(GCS)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追踪并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改良的Rankin评分(mRS)。结果脑出血与脑梗塞组患者的m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病变患者的mRS低于幕下病变组(P<0.05);双侧肢体瘫痪组与单侧肢体瘫痪组患者的mR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70岁以下年龄组的mRS明显低于70岁以上组(P<0.01);GCS小于8分组的mRS与GCS大于8分组的mR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需行气管切开术的脑卒中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卒中类型及肢体瘫痪累及范围情况对预后无影响,幕下病变、高龄,低GCS的患者预后更差,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谨慎选择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4):136-138
目的:观察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8年10月-2014年9月本院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48例(A组)及同期单纯外科切开46例(B组)为研究对象,总结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优点及应用技巧。结果: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及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应对困难气管切开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将吸痰管插入适当深度进行吸引,患者吸气时经气导管缓慢注入湿化液。试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将压缩雾化吸入机连接气切面罩,恒速小量给予患者24小时持续雾化吸入。对比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疗效,以及SPO2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刺激性咳嗽发生率、痰痂形成发生率、气管粘膜出血发生率以及VAP发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吸痰后各个时间点,试验组SPO2≦74%的患者数均低于对照组,SPO2为85%95%的患者数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可提高气道湿化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处理措施。方法:综合治疗,止血、脱水、利尿、激素、亚低温、冬眠、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吸氧、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手术治疗68例,气管插管55例,34例拔除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共47例,留置气管套管3~30 d后拔除。结果:发生肺部感染34例,发生率36.9%。死亡28例,重残4例,中残6例,良好54例。死亡原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21例,肺部感染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呼吸道护理是维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与咪唑安定对床旁气管切开时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30例重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术前使用咪唑安定,观察组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啶。2组患者均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均行气管切开术。观察2组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总镇静时间、Ramsay评分、镇痛效率及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及有无低血压发生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镇静时间短(P〈0.05),HR下降明显(P〈0.01)。观察组、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6.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Ramsay评分值及CV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在镇静、镇痛及减轻应激反应等方面优于咪唑安定,是重症患者有创操作时术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8)
目的:探讨中期妊娠引产并发羊水栓塞的临床生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中期妊娠引产并发羊水栓塞的5例患者,对其临床抢救及生理护理进行了分析。结果:5例中期妊娠引产并发羊水栓塞患者经急救和临床护理后均抢救成功,并且愈后恢复状况良好。结论:对中期妊娠引产并发羊水栓塞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生理护理措施,其护理措施安全、可行,有效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6):118-120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急性诊治方法和急救疗效。方法:对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4月急诊收治入院的13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急诊救治方法和急救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观察分析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后疗效和预后。结果:经过急诊处理抢救,全部13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有119例症状得到缓解,63例在30 min内症状缓解,占53%,45例在30 min1 h内症状缓解,占38%,11例在11 h内症状缓解,占38%,11例在124 h内症状缓解,占9%。13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占10%。30 min内症状缓解者例数最多,百分比最大。119例症状有效控制的患者,急救后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较急救前明显降低,急救前后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急救中,快速准确的判断和包括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等在内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19):38-41
目的:分析比较重型颅脑外伤脑疝采取常规手术与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就诊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78例的病历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疝患者采取脑疝复位开幕切开术治疗疗效要优于常规手术,改善其预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且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6)
目的:探讨3M透明贴固定腹腔引流管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腹腔置管引流患者102例,术后应用3M透明贴固定引流管,观察引流管的位置及透明贴固定处皮肤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管和皮肤不良反应。结论:3M透明贴固定腹腔引流管的效果好,能有效防止脱管,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诊收治的4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例,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对照组20例,采用边转运边治疗的急救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时段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转运风险,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7)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严重外科创伤的方法和效果,分析外科创伤急诊与急救体系的发展与建设模式,前瞻性研究战伤急救技术。方法:选取我院进行抢救的20例心脏大血管外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救治过程的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并分析。结果:14例患者完全康复,在治疗30h后,6例颈总动脉裂伤患者死于DIC。结论:心脏大血管损伤常伴有许多并发症,由于在短时间内继发性损伤的链条被启动,使这种原发损伤常导致严重的后果。医院在进行严重创伤急救时较为合理的一体化急救模式是院前急救-急诊手术-EICU。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2):82-85
目的:探讨与分析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时采用优化急救护理进行干预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收的急性左心衰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奇偶排序,47例奇数患者作为观察组,47例偶数患者作为参照组。观察组采用优化急救护理进行干预,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急救过程所需及总时间、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状况、6 min内步行距离及生命体征情况。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心电图、静脉通道建立、采血及急救总时间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左心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6 min内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7.87%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34,P=0.000)。结论: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进行干预后急救时间极大缩短,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并且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血压、心率等,降低了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和预后,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8)
目的:探讨急诊昏迷患者急救特点,提高急救效果及患者预后。方法:对71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昏迷原因、急救措施、急救结果等,分析方法包括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查阅相关病例等,将所得结果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结果:脑血管意外是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所占比例高达50.7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1例急诊昏迷患者经上述措施进行急救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情况发生(死亡率0.00%),抢救成功率100.00%。结论:急诊昏迷患者主要发生原因为脑血管意外,及时准确的诊断病情并给予有效治疗是保障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